影片採取的是倒序的方式,畫面一開始會,濮存晰飾演的明淨師父站在一艘駛向日本的遊輪上,眼裡卻是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一行人到達日本之後,明鏡與他的師傅一起開始了中日佛教的友好交流訪問,白天一干人坐在寺廟內交流,夜裡回到房間的明鏡卻怎麼也睡不著,屋子外面的燈紅酒綠絲毫提不起他的興趣,此時的他思緒卻早已飛到了那個讓他永生難忘的時刻。
1945年日寇無條件投降,駐紮在河南韓家莊的軍隊在倉皇撤離中,隨軍護士大島盒子希望帶著自己才出生幾個月大的孩子跟隨撤離,但當時幾乎泯滅人性的日本軍隊要求孩子一律不準帶走。
到了營地之後,大娘尋摸了一些東西,在離開的時候卻意外地聽到了哭聲,順著哭聲從一個藤籃裡發現了一個披著大衣的被遺棄的孩子,原本楊大娘也不想接納這個孩子,但聽到孩子哭泣聲的楊大娘還是不忍離去,說來也巧,孩子看到大娘就停止了哭泣,最終經過一系列思想鬥爭,大娘將孩子撿了回家。
回到村裡大家都議論紛紛,別人都去找東西,大娘卻撿了個孩子。當然,善良的村民一開始並沒覺得什麼,大娘也沒有刻意地提及過孩子的身份。
但時間久了對於曾經痛苦的經歷村民依然記憶猶新,同時大娘丈夫的弟弟對這個孩子一直都抱有著敵意,弟弟同日本人打過仗,深知日軍缺乏人性的那些行為,因此一直不支援大娘撫養孩子,同時大娘的啞巴兒子葫蘆也對這個孩子不冷不熱,只有大娘的女兒是孩子若己出,同母親一起細心照顧。
大娘給孩子取了個小名“狗娃”,開始了,四處給孩子討奶吃的生活,畢竟村子裡哺乳期的女性有限,孩子奶量又大,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同時因為孩子的特殊身份,無奈之下大娘只好選擇將孩子送走,這件事情是由大娘的閨女辦的,女兒把孩子放到了一處荒地裡,但卻久久捨不得離開,期間幫孩子驅散走了野狗,但始終於心不忍,最終還是將孩子抱了回來。
看到孩子後的大娘喜笑顏開,認為這是天意,既然她和孩子的命運是上天註定的,那邊也沒有什麼理由好拒絕。
從此之後,狗娃就成了家裡的一員,童年時期的狗娃樂觀又聰明,但除了羊角大媽一家人,村子裡其他人對狗娃的態度都十分冷淡,甚至刻薄。
村裡的孩子時常對狗娃冷言嘲諷,大人看到狗娃也不給好臉,只有寺廟裡的老和尚看到狗娃樂呵呵的,而在大媽和妹妹的影響下,葫蘆也開始接納了狗娃。
再一次帶狗娃看戲的時候,葫蘆因為要去打水,讓村裡人幫忙照看狗娃,村裡人有事,離開了一會,就在這時候村裡的小孩子看到了狗娃,罵他是日本鬼子,狗娃和孩子起了爭執,被兩個孩子揍了一通,鞋子也丟了。
抬水回來的葫蘆看到狗娃的樣子十分心疼,回來的路上看到石像瞪著眼睛的模樣,就用藤條不停地抽打,這樣子把狗娃也逗樂了。
村裡人接了個去陝西修鐵路的活,像羊角大媽提議把葫蘆也帶去,雖然葫蘆聽不見,也說不了話,但是乾的是體力活,葫蘆也能應付。
畢竟是掙錢的活,大媽也不好拒絕,況且葫蘆也願意,便收拾好行囊準備出發,臨走時狗娃發自內心地朝葫蘆喊了聲爸爸。
可人算不如天算,修路的時候石頭塌了下來,其他人都閃開了,因為葫蘆聽不見,卻命喪於此,這個噩耗對於大媽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對於狗娃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年事已高的大娘因為要去探親(長住在親戚家),只得把孩子託付給賣小商品的夫妻,夫妻倆無兒無女,對這孩子也是喜愛的不得了,雖然給孩子找了個好人家,但大娘和女兒卻是悲痛萬分。
幾年後回到韓家莊的大娘想去探望狗娃,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裡前往牛莊,卻發現衣衫襤褸的狗娃在砍柴,而賣貨的夫妻倆因為有了自己的孩子,早就忘記了當初答應大娘的事情。
看到這副情景,大娘毅然決定將狗娃接走,重新回到家裡的狗娃看到熟悉的姑姑,想到拘謹又陌生,好在熱情的姑姑對狗娃依舊如從前,看到狗娃破洞的單鞋,淚水止不住的往下流。
姑姑秀兒年紀也慢慢的大了,這期間很多人來給大娘提親,可始終定不下一門親事,直到媒婆跟大娘說,總不能一輩子伺候著閨女呀!這句話被秀兒聽見了。
秀兒決定出嫁,畢竟對方給的彩禮也不少,這樣也能讓大娘和狗娃的日子好過些。
出嫁的當天,大娘和狗娃眼裡滿是淚水。
時間依然在不斷流逝著,大娘深知自己時日無多,就把狗娃送到了山上的寺廟中,對主持好說歹說,主持便留下了孩子。
自此之後,一個叫做明鏡的和尚成為了寺裡的僧人。
時間在拉回到現代,在日本進行文化交流的明鏡知道自己的身世,因此一路上心情也是五味雜陳,而接待明鏡的志願者也看出了他的情緒波動。
與此同時,明鏡的生母也看到了中日佛文化交流的新聞,韓家莊幾個字引起了她的注意,生母看著電視裡的明鏡,仔細地辨認了許久,依稀覺得和自己失去的丈夫似曾相識。
志願者將這條長繩交給了明鏡的親生母親,母子終於相認,再見面時,母親哭得像個淚人,明鏡則顯得坦然得多。
母親將丈夫的衣物交給明鏡,穿上了父親的衣服明鏡彷彿變成了年輕時候的父親,母親看後也備受感動。
吃飯前,明鏡將父親的衣服疊好放下,看到這一幕,母親深知明鏡不會留在這裡。在機場母親送別了明鏡,並送上了自己真摯的祝福。
離開日本的明淨,來到了韓家莊,在羊角大媽的墓前一遍一遍的誦經超度…
影片到這裡就結束了,整部電影都顯得平平無奇,但看完後卻讓人熱淚盈眶,曾經日本這個民族帶給了我們無限的災難,更可恨的是這個民族至今依然有人不願意承認那段歷史。
但不可否認的是,有更多的人在為這中日友好而努力著,在這裡無需鼓吹什麼,但從影片也能看出導演所要表達的主旨。
據說為了拍這部電影,日本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幫助。影片中出現的日本寺院原本是禁止拍攝的,因為這部電影不但開放拍攝,主持還親自出鏡。
導演謝晉
在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我們來說,很多事情或許無法想象,仇恨的種子一旦播下就會開花結果,但在羊角大娘這裡,她用愛撲滅了這顆惡魔之花,不但收養了仇人的孩子,還教導他,感化他,羊角大媽對於孩子的愛早已經超越了種族和國家的概念,在大媽這裡,沒有所謂的敵人,只有無辜的孩子,我想這也是明鏡最終選擇回到故鄉的原因,回到這個與他並無血親關係但又血濃於水的故鄉。
影片上映於1991年,丁一,濮存昕的精湛演技讓故事耐人尋味。
故事的發生時間略早於上映時間,在那個年代正是日本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而與之相反的是國內才是百廢待興的時刻,如果選擇留在日本,以明鏡的身份,榮華富貴並不是問題,但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回到了貧窮的家鄉,回到了洋芋他的小村子。或許在他的心中,羊角大媽早就超出了親人的界線,而未來的中日關係,更多的是要靠羊角大媽這樣的普通人來維繫。
故事發生在30年前,但放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反思。
影片採取的是倒序的方式,畫面一開始會,濮存晰飾演的明淨師父站在一艘駛向日本的遊輪上,眼裡卻是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一行人到達日本之後,明鏡與他的師傅一起開始了中日佛教的友好交流訪問,白天一干人坐在寺廟內交流,夜裡回到房間的明鏡卻怎麼也睡不著,屋子外面的燈紅酒綠絲毫提不起他的興趣,此時的他思緒卻早已飛到了那個讓他永生難忘的時刻。
1945年日寇無條件投降,駐紮在河南韓家莊的軍隊在倉皇撤離中,隨軍護士大島盒子希望帶著自己才出生幾個月大的孩子跟隨撤離,但當時幾乎泯滅人性的日本軍隊要求孩子一律不準帶走。
到了營地之後,大娘尋摸了一些東西,在離開的時候卻意外地聽到了哭聲,順著哭聲從一個藤籃裡發現了一個披著大衣的被遺棄的孩子,原本楊大娘也不想接納這個孩子,但聽到孩子哭泣聲的楊大娘還是不忍離去,說來也巧,孩子看到大娘就停止了哭泣,最終經過一系列思想鬥爭,大娘將孩子撿了回家。
回到村裡大家都議論紛紛,別人都去找東西,大娘卻撿了個孩子。當然,善良的村民一開始並沒覺得什麼,大娘也沒有刻意地提及過孩子的身份。
但時間久了對於曾經痛苦的經歷村民依然記憶猶新,同時大娘丈夫的弟弟對這個孩子一直都抱有著敵意,弟弟同日本人打過仗,深知日軍缺乏人性的那些行為,因此一直不支援大娘撫養孩子,同時大娘的啞巴兒子葫蘆也對這個孩子不冷不熱,只有大娘的女兒是孩子若己出,同母親一起細心照顧。
大娘給孩子取了個小名“狗娃”,開始了,四處給孩子討奶吃的生活,畢竟村子裡哺乳期的女性有限,孩子奶量又大,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同時因為孩子的特殊身份,無奈之下大娘只好選擇將孩子送走,這件事情是由大娘的閨女辦的,女兒把孩子放到了一處荒地裡,但卻久久捨不得離開,期間幫孩子驅散走了野狗,但始終於心不忍,最終還是將孩子抱了回來。
看到孩子後的大娘喜笑顏開,認為這是天意,既然她和孩子的命運是上天註定的,那邊也沒有什麼理由好拒絕。
從此之後,狗娃就成了家裡的一員,童年時期的狗娃樂觀又聰明,但除了羊角大媽一家人,村子裡其他人對狗娃的態度都十分冷淡,甚至刻薄。
村裡的孩子時常對狗娃冷言嘲諷,大人看到狗娃也不給好臉,只有寺廟裡的老和尚看到狗娃樂呵呵的,而在大媽和妹妹的影響下,葫蘆也開始接納了狗娃。
再一次帶狗娃看戲的時候,葫蘆因為要去打水,讓村裡人幫忙照看狗娃,村裡人有事,離開了一會,就在這時候村裡的小孩子看到了狗娃,罵他是日本鬼子,狗娃和孩子起了爭執,被兩個孩子揍了一通,鞋子也丟了。
抬水回來的葫蘆看到狗娃的樣子十分心疼,回來的路上看到石像瞪著眼睛的模樣,就用藤條不停地抽打,這樣子把狗娃也逗樂了。
村裡人接了個去陝西修鐵路的活,像羊角大媽提議把葫蘆也帶去,雖然葫蘆聽不見,也說不了話,但是乾的是體力活,葫蘆也能應付。
畢竟是掙錢的活,大媽也不好拒絕,況且葫蘆也願意,便收拾好行囊準備出發,臨走時狗娃發自內心地朝葫蘆喊了聲爸爸。
可人算不如天算,修路的時候石頭塌了下來,其他人都閃開了,因為葫蘆聽不見,卻命喪於此,這個噩耗對於大媽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對於狗娃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年事已高的大娘因為要去探親(長住在親戚家),只得把孩子託付給賣小商品的夫妻,夫妻倆無兒無女,對這孩子也是喜愛的不得了,雖然給孩子找了個好人家,但大娘和女兒卻是悲痛萬分。
幾年後回到韓家莊的大娘想去探望狗娃,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裡前往牛莊,卻發現衣衫襤褸的狗娃在砍柴,而賣貨的夫妻倆因為有了自己的孩子,早就忘記了當初答應大娘的事情。
看到這副情景,大娘毅然決定將狗娃接走,重新回到家裡的狗娃看到熟悉的姑姑,想到拘謹又陌生,好在熱情的姑姑對狗娃依舊如從前,看到狗娃破洞的單鞋,淚水止不住的往下流。
姑姑秀兒年紀也慢慢的大了,這期間很多人來給大娘提親,可始終定不下一門親事,直到媒婆跟大娘說,總不能一輩子伺候著閨女呀!這句話被秀兒聽見了。
秀兒決定出嫁,畢竟對方給的彩禮也不少,這樣也能讓大娘和狗娃的日子好過些。
出嫁的當天,大娘和狗娃眼裡滿是淚水。
時間依然在不斷流逝著,大娘深知自己時日無多,就把狗娃送到了山上的寺廟中,對主持好說歹說,主持便留下了孩子。
自此之後,一個叫做明鏡的和尚成為了寺裡的僧人。
時間在拉回到現代,在日本進行文化交流的明鏡知道自己的身世,因此一路上心情也是五味雜陳,而接待明鏡的志願者也看出了他的情緒波動。
與此同時,明鏡的生母也看到了中日佛文化交流的新聞,韓家莊幾個字引起了她的注意,生母看著電視裡的明鏡,仔細地辨認了許久,依稀覺得和自己失去的丈夫似曾相識。
志願者將這條長繩交給了明鏡的親生母親,母子終於相認,再見面時,母親哭得像個淚人,明鏡則顯得坦然得多。
母親將丈夫的衣物交給明鏡,穿上了父親的衣服明鏡彷彿變成了年輕時候的父親,母親看後也備受感動。
吃飯前,明鏡將父親的衣服疊好放下,看到這一幕,母親深知明鏡不會留在這裡。在機場母親送別了明鏡,並送上了自己真摯的祝福。
離開日本的明淨,來到了韓家莊,在羊角大媽的墓前一遍一遍的誦經超度…
影片到這裡就結束了,整部電影都顯得平平無奇,但看完後卻讓人熱淚盈眶,曾經日本這個民族帶給了我們無限的災難,更可恨的是這個民族至今依然有人不願意承認那段歷史。
但不可否認的是,有更多的人在為這中日友好而努力著,在這裡無需鼓吹什麼,但從影片也能看出導演所要表達的主旨。
據說為了拍這部電影,日本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幫助。影片中出現的日本寺院原本是禁止拍攝的,因為這部電影不但開放拍攝,主持還親自出鏡。
導演謝晉
在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我們來說,很多事情或許無法想象,仇恨的種子一旦播下就會開花結果,但在羊角大娘這裡,她用愛撲滅了這顆惡魔之花,不但收養了仇人的孩子,還教導他,感化他,羊角大媽對於孩子的愛早已經超越了種族和國家的概念,在大媽這裡,沒有所謂的敵人,只有無辜的孩子,我想這也是明鏡最終選擇回到故鄉的原因,回到這個與他並無血親關係但又血濃於水的故鄉。
影片上映於1991年,丁一,濮存昕的精湛演技讓故事耐人尋味。
故事的發生時間略早於上映時間,在那個年代正是日本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而與之相反的是國內才是百廢待興的時刻,如果選擇留在日本,以明鏡的身份,榮華富貴並不是問題,但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回到了貧窮的家鄉,回到了洋芋他的小村子。或許在他的心中,羊角大媽早就超出了親人的界線,而未來的中日關係,更多的是要靠羊角大媽這樣的普通人來維繫。
故事發生在30年前,但放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