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燕趙都市報
-
2 # 長風散人
《黃帝內經》太深奧,不適合啟蒙教育。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在啟蒙時教育,比如,《弟子規》《三字經》《諸子百家》等等,《黃帝內經》,經典之作還是要有一定的文化根基再學,否則學了,也未必能懂。
-
3 # 牛觀途
從“言傳身教”傳承式教育來說,《黃帝內經》的養生方法闡明瞭精神上的修養、起居飲食的調節、環境氣候的適應以及體格鍛鍊的合理配合。但也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黃帝內經》的養生或者教育方式。
適合《黃帝內經》來教育孩子的外部環境,首先,有一個傳統的中國家庭,最好是“書香門第”或“岐黃之家”,這樣的家庭有傳統文化的支撐和鋪墊,長輩能夠用整體思維的方式來解釋《黃帝內經》當中的陰陽、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及四氣調神、生氣通天、陰陽應象等等相關道理。從八字來說,八字屬木或者土多或八字較強的孩子較容易和有天份接受《黃帝內經》當中的觀念。倘若孩子善於勇猛、領導或殺伐,沒有這方面的天份,一定要讓孩子強學“醫本仁術”的智慧,有時候是緣木求魚,不得章法。另外八字較弱的孩子也不宜透過《黃帝內經》來教育,必竟是仁義治病陰性思維,越學越弱,後來弄成一個神叼叼的倔強夫子,也就捨本逐末了。
其次是陰陽並進,只學習《黃帝內經》,沒有科學思想,在現代社會也不可取。科學來自於西方,過去的兩百年,西方(科學)引領世界從千百年的農耕社會進化到了工業時代,在未來的“智慧時代”,中國文化的發揚光大,也需要西方科學的成果作為鋪墊和載體,才能達到東西融通、陰陽並進的效果。
第三是棄其糟粕,學其精華。東西方的古人都有其侷限性,《黃帝內經》也不例外,有些“藥方”可以一笑而過,科學和中國文化都有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個人認為,“素問”當中的前幾卷,承載了《易經》的思維方式,可以作為養生而生慧的大方向來學習。
總之,中國文化與西方科學並進,內外兼修,陰陽得當,更能夠提升個人修養和品格境界。
回覆列表
讀《黃帝內經》 談孩子的教育問題
一年有四季,人的一生也有四季:少年、青年、壯年、老年。少年對應春季,其對應的人體生理器官,就是肝。
肝屬木,即大樹,《黃帝內經》裡有兩句話說到了肝:“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猶如人體之將軍,可以指揮一切;“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此處的“罷”,音義同“疲”,所謂“罷極之本”,是說肝主管筋的活動,能夠耐受疲勞,是運動機能的根本。在臨床實踐中,不少孩子出現肝脾失調,這其實是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家長不可忽視。如果孩子在這一階段學習壓力過重,作業過多,或經常受到訓斥,就容易導致肝氣鬱滯,輕則出現情緒頹唐精神萎靡,成績下滑;重則出現心理障礙,導致學業中斷。那麼,這棵細溜溜的小樹苗,還能順利長成參天大樹嗎?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那麼,人的一生之計,則在於少年時代。如何教育孩子,已經成為許多家長心中的難題。讀了《黃帝內經》,我們會悟得一個道理:教育孩子要順應天地的自然規律。《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有一段極為精彩的論述,談到了這個問題:“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這段話,既是春天的養生之道,也是養孩子的指導原則。諸位聽無憂一一道來。
“生而勿殺”:在古代,春天是忌諱血腥殺戮的,即使對罪大惡極的死刑犯,也是等到秋天萬物蕭疏時才開刀問斬。春天是個生髮的季節,萬物勃發,也是孩子們身體和心智生長最快的階段,如果家長和老師經常指責、挖苦、打罵孩子——很多家長,總想讓孩子將來成為專家、院士,成為馬雲、特朗普等。說起來是“恨鐵不成鋼”,其實是拔苗助長,這些都是對孩子精神上的“殺”。孩子心智成長的生髮之氣,就在責罵聲中漸漸消散了,逐漸變得逆反、厭學。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些家長不厭其煩的耳提面命,已經成為“惡言惡語”,也許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傷害。相反,一句鼓勵,一句讚賞,則會像春風給孩子帶來陣陣溫暖。
“予而勿奪”:“予”是給予,“奪”是奪取,春天是播種、施肥、澆水的季節,需要給予與呵護,而不是收穫的時節。家長與老師不要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的天性——玩。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家長貼上了一連串“人生指南”——上學讀書之外,還要報各種補習班,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娶個好媳婦,不許貪玩,更不許荒廢學業。有首歌叫作:《愛我,你就抱抱我》。各位家長,您聽見了嗎,聽清楚了嗎?那稚嫩的歌聲,表達了並不算多的愛的需求: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誇誇我!
“賞而勿罰”:多鼓勵,多欣賞孩子,以鼓勵為主,不要輕易處罰,是春天的基本原則。學會給孩子點贊,讓孩子在正能量的環境中長大,這符合天地之道,順應肝木生髮之理,讓孩子對自己信心滿滿。一天也有四季,早上相當於春季,早晨媽媽們著急上班,對孩子的磨蹭,大聲呵斥甚至打罵,會弄得孩子一天心情糟糕,精神萎靡不振。
如果我們在孩子的少年時代不注意這些教育原則,那結果會怎樣?結果就如《黃帝內經》裡講的:“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天,天地蒸騰,人本來也應該熱起來,或細汗涔涔,或大汗淋漓,可是,有些人就是熱不起來,手腳冰涼、怕冷、怕光、渾身冰冷,如何生長呢?所謂“夏”,對應的是孩子的青春期,孩子就會出現逆反心理,不愛學習,不聽話,你說東,我偏偏往西,跟家長頂牛,家長束手無策,只能徒喚奈何。
《黃帝內經》中“逆之則傷肝”一句,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你違反了這些規律,就傷了肝氣的生髮,影響了正常的發育。教育孩子,如同種下了一棵樹苗,只能慢慢成長,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長、老師若總看到他的缺點,批評、責備,孩子就會沒有歡喜之心,變得自卑。歸根到底,都是“殺”之太過,導致木氣生髮異常了,也就是把孩子本來應該生髮的肝氣給壓制住了,身心不能順利成長了。孩子有過錯,當然可以批評,但要講究方式與方法,多一些引導,多用溫和的語言,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漸漸改變。
唐代詩人李紳詩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一粒“粟”化為“萬顆籽”,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從播種到收穫的過程,用“種”與“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春天不播種,則秋天沒有收穫。錯過了播種的最佳時機,農民就會歉收。少年時沒播種好種子,錯過時機,這一生會歉收。
春季養生目的是什麼?就是“以使志生”——使自己的意識、情志振奮起來,精神煥發,與萬物“俱榮”。那麼,教育孩子的目標是什麼呢?也是“以使志生”,養孩子的浩然正氣,養積極向上的能量,同時也要容忍孩子的缺點,接受孩子的問題,包容孩子的不足,保護他們生生不息的生長力、創造力。
感恩《黃帝內經》,感恩聖賢的經典,祖先的智慧。教養孩子也要順應天時,我們給他們施與營養、澆水培育,不要遏制樹木生長的勢頭,不要毀滅他們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