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來點心理學

    數字版遊戲對於消費者來講其實是租借,光碟版遊戲才是購買。這個邏輯在電子書上依然成立:你買了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亞馬遜隨時可以用各種手段讓你永遠打不開它——或者“被要求用手段讓你永遠打不開它”。就算你寫了很多筆記,數字版圖書一樣可以輕而易舉地消除乃至篡改。只有紙本書籍可以真正實現對知識的佔有。買了就是真買了,隨時可以讀,不需要電、不需要網、不需要伺候大資本家來維持我帳號信用。就算這本書後來被禁了,也沒人可以讓我不能閱讀它,甚至我還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傳閱。這才是知識載體最原初的目的:喚醒記憶、阻攔遺忘。

    事實上,許多人覺得電子書的優勢,都是因為盜版電子書行業的發達。如果智慧財產權法規能夠稍微嚴一點,這些優勢都很容易消失。比如說有的知友覺得只要能下載到電子書檔案本體,移除DRM就可以離線閱讀了。這純屬是因為智慧財產權法律執行不嚴、對DRM移除工具打擊不到位的結果;如果電子閱讀行業規則逐漸健全,那麼這種工具不太可能有辦法廣泛流傳——正如槍版電影在二十年前很平常、現在則卡得很嚴一樣。

    另外,很多人覺得中文圖書大多有pdf,這其實是因為中文電子書有一條重要的洩漏渠道:超星/讀秀一直為國內高校和公共圖書館提供文獻諮詢服務,這種服務的銜接並不是很好,目前事實上有一些漏洞,而中文圖書PDF的流傳就是這種漏洞的“無心”結果。許多分發者濫用超星/讀秀的圖書瀏覽和諮詢的許可權,配合一堆帳號,“螞蟻搬家”十幾頁地收取,再攢成整書,發到電子書論壇上,最後被其他人散佈到百度雲之類的地方。沒有這種漏洞,中文電子書也是很難獲取的。201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曾把自己的圖書從讀秀集體下架,結果是,那幾年出版的“中古中國知識·信仰·制度研究書系”在數年裡一直沒有PDF流出,直到重新上架。類似的情況,在北京大學出版社等一些出版社身上一再重演。

    再舉一例,2018年夏天,讀秀在壓力下把港臺書全都下架,我們可以看到讀秀依然在新增港臺書條目,但是無法再調取頁面或獲取試讀。其結果是,2018年以後出版的港臺書,大多數至今都沒有PDF版本。這告訴我們,如果管理措施趨嚴,你一樣是無法獲取中文電子書的。近年來超星/讀秀蒙受巨大壓力——畢竟它本來是個給圖書館提供外包文獻諮詢服務的公司,不該讓它來承擔中文世界知識流通這種重責——下架圖書愈多,過些年中文電子書肯定會越來越難搞。

    進一步講,讀秀渠道的壓力,不止在於獲取,也在於閱讀。讀秀確實可以把書下載到本地,但下載下來的檔案有加密,僅限在本機閱覽,而且必須保證網路環境不變。這個加密演算法一度曾經被破解,但近2-3年讀秀更換加密演算法以後,再也沒有人能成功針對新的演算法更新解密程式了。所以電子書分發者才不得不採取“螞蟻搬家”的方式。我說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各位讀者,現在正版電子書的版權保護不是“過家家”的遊戲,對於保護得較好的圖書,大家只能使用服務方認可的格式,無法“轉換格式”變得易於閱讀、複製和儲存,也就只能服從版權提供方的控制。

    事實上,這種“倒轉”正在逐漸變成現實。一種趨勢是,DRM驗證從電子書的下載環節擴充套件到電子書的閱讀環節,也就是“每次閱讀都要檢驗是否允許使用”。你們有些人只用kindle暫時還體會不到,如果你們看過用Adobe Digital Edition分發的電子書(例如Google Books就是用它的),恐怕會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伺服器端會多次驗證加密情況。這正是孟德爾一再提醒的、類似於Xbox One 最早時候“24小時必須聯網一次”構想的機制。如果這個驗證有點不太通暢(比如被牆了),即使掏了錢、把pdf下載到本地了(真的是pdf,你都能看到檔案本體),你也看不了。

    對於DRM驗證服務的另一個例子是,2019年7月,微軟關閉其電子書業務,不僅不再在電子商店裡提供電子書出售,而且還關閉了電子書DRM驗證伺服器[1]。換句話說,讀者下載下來的電子書,真的不代表就是“你的”,版權服務方(哪怕它看起來很財大氣粗)擁有版權驗證這一掌握命脈的武器,隨時都有可能、也並不會吝惜動用這一武器讓你無法閱讀電子書。

    而在智慧財產權以外,還有很多更特殊的情況;購買後下架、運營商跑路的情況,這種事情在電子書裡真不遙遠——特別是在近些年的中國。比方說,你們在正規電子書分發渠道上還能買到《重慶新事》嗎?事實上,且不說正版電子書平臺,即便是在大多數盜版電子書分發平臺上,這部書也已經被刪除了。考慮到近些年傳媒出版界不斷強調意識形態問題,這種事情會越來越多,至少“國外譯介少兒繪本一律下架”這種監管措施,既然紙書可以做到,電子書當然更容易做到。在這一點上,資本家和政治家真談不上哪個更可靠。

    至於平臺跑路或者由於一些麻煩而中斷服務的問題,例子就更容易舉了——你們誰還記得iBooks中國區的事情?這可沒幾年,而且還是蘋果這種大公司的自家專案,一樣說完就完。

    還有一些知友說電子資源轉換很容易,這也是外行話,可能是這些知友閱讀量比較小吧。我幾年前搞到了《清代詩文集彙編》的uvz檔案,想轉成pdf,至今還沒全轉換完。遠的不說,說說近的。當初很多電子書是以exe檔案流傳的,這在現在簡直是炸藥庫:你們誰的《錢氏藏書》系列電子書沒被windows defender或者諾頓當成病毒一把刪掉過?來來來你告訴我這玩意怎麼轉成pdf?再比如說,城市史研究名著Indigenous Modernities一書到現在還沒有pdf流傳,就是因為這本書最早是chm格式的。第三個例子,早年間大家覺得hlp檔案作為windows幫助檔案的格式,肯定人人都能開啟——然後這個格式到了windows 7被淘汰了,很多電子書就這麼消失了。此外,超星電子書相當多都是以PDG或其壓縮包的形式存在,而讀取和轉換PDG檔案的渠道(老馬閱讀器、pdg2pic之類)已經很多年沒有更新過了,很可能隨著非windows裝置的進一步流行,或者windows哪天不支援這幾個苟延殘喘的軟體而爆發中文電子書大規模滅失。這比秦始皇厲害多了。想當年有多少人用pizza的Coffeeent來解密超星電子書?結果前幾年windows defender升級一次,對Coffeeent下狠手,這一渠道整個就消失了。風險並非不存在。

    我並不反對大家充分利用電子資源,也一直在推薦多多利用電子書。但這個問題既然是“為什麼現在還會有人看紙書”,那麼我就必須要指出紙書閱讀的不可替代性。其實看了題主的問題就明白了:除了工具書和教材,其他的書對於題主而言都是無可無不可的,宛如消閒讀物,“這本看不了就換一本”,讀書範圍太窄、層次太淺,對出版物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不大敏感,自然會覺得紙書無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備去世,如果給諸葛亮補充十萬孕婦修養生息,北伐能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