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辣椒屬於中光性作物,適應種植地區較廣,中國南北各地均能種植。(2)相對其他蔬菜作物,辣椒投資較少,產量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高。(3)可以規模化連片種植,也可與玉米、果樹、小麥、棉花等大田作物間種和套種,不僅能使辣椒獲得增產,還充分利用了土地,增加經濟效益。(4)辣椒的種植技術較易掌握,透過培訓、實習及示範,能很快掌握其栽培技術。並且生產過程中管理相對省工,產品上市持續時間長。(5)透過規模化種植,可以滿足以辣椒為加工原料的廠商需求,如辣椒醬、幹椒粉制、脫水加工、醃漬等初加工產品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深加工如提取辣椒的色素物質(辣椒紅素、辣椒黃素、辣椒玉黃素等)和提取辣味物質(辣椒素、辣椒鹼、高辣素)等高附加值工業產品,具有較大的開發價值和市場空間。2中國辣椒主產區及品種型別近年來,中國辣椒種植面積和年產量不斷增長,除常規露地栽培外,保護地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採用日光溫室、塑膠大棚、拱棚等種植,可延長辣椒供應期,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由於辣椒商品果實較耐貯運,隨著中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快速運輸網路已見端倪,交通運輸狀況顯著改善,全國已形成六大辣椒主產區:(1)南方冬季辣椒北運主產區。主要包括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福建等5省區,該產區利用天然溫室的氣候優勢生產辣椒,銷往北方市場,豐富了北方地區尤其是寒冷冬季的市場供應;主要有黃皮羊角椒、綠皮羊角椒、燈籠形甜椒、圓錐形甜椒、線椒、泡椒等品種型別。(2)京北及東北露地夏秋辣椒主產區。主要包括河北省張家口、承德,內蒙古赤峰、開魯及東北三省,該產區利用夏季氣候涼爽的特點生產辣椒,成為京、津地區和東北各大城市夏秋淡季甜椒供應的主要來源,也是中國夏秋季部分辣椒產品南運即北椒南運產地。主要有黃皮牛角椒、厚皮甜椒、南韓型別幹椒、彩椒等品種型別。(3)高海拔地區夏延辣椒主產區。主要包括甘肅、新疆、山西、湖北長陽等地,該產區利用高原氣候優勢生產辣椒東運和南運,補充東部和南部地區的夏秋淡季甜椒的供應。有加工幹椒、厚皮甜椒、螺絲椒、泡椒等品種型別。(4)湖南、貴州、四川和重慶嗜辣地區的小辣椒、高辣度辣椒主產區。主要包括湖南的攸縣和寶慶,貴州的遵義、大方、花溪和獨山,四川的宜賓、南充和西昌,重慶的石柱。主要有線椒、幹椒、朝天椒、羊角椒等品種型別。(5)北方保護地辣椒生產區。主要包括山東、河北、遼寧等華北地區溫室、大棚辣椒,其種植面積增長迅速,利用保護地設施優勢成為春提前和秋延後的辣椒生產保障。主要有彩椒、早熟甜椒、厚皮甜椒、牛角椒、粗羊角椒等品種型別。(6)華中河南、安徽、河北南部、陝西等主產區。露地栽培是以簇生朝天椒(天鷹椒)和線椒(8819幹椒)為主,麥茬椒以綠皮羊角、泡椒為主,春季設施栽培以早熟泡椒、甜椒為主,秋延後拱棚以泡椒為主。3中國辣椒種植面積及產量情況近年來,中國辣椒、甜椒種植總面積基本穩定在140~160萬hm2。3.1乾製及加工型辣椒乾製及加工型辣椒種植面積80萬hm2左右,主要包括簇生、單生朝天椒類,線椒類,益都紅和金塔類幹椒以及地方品種如小米椒、丘北線椒等該類品種常規品種約佔85%以上。華北、西北幹椒(羊角、簇生朝天椒)每667m2產量200~300kg。3.2鮮食類辣椒品種鮮食類辣椒種植面積50萬hm2左右,包括羊角椒、牛角椒、綠泡椒、紅泡椒、南韓404型別,部分線椒等,主要採用露地、拱棚、大棚和溫室種植。該類品種雜交種佔95%以上。北方保護地常規栽培每667m2辣椒產量3000~4500kg;北方露地栽培每667m2辣椒產量2000~3500kg;南方露地栽培每667m2辣椒產量3000~4500kg。3.3鮮食類甜椒品種鮮食類甜椒種植面積30萬hm2左右,包括京甜1號型別甜泡椒和燈籠型甜椒及彩椒類。該類品種雜交種佔98%以上。主要北方設施栽培、露地栽培、南菜北運基地露地、雲南拱棚和露地種植。山東壽光溫室甜、彩椒長季節栽培每667m2產量4000~6500kg;北方保護地常規栽培甜椒每667m2產量3000~4500kg;北方露地栽培甜椒每667m2產量2000~3500kg;南方露地栽培甜椒每667m2產量3000~4500kg。4中國辣椒育種現狀1983年國家把辣椒育種列為國家科技攻關課題。由江蘇農業科學院牽頭組織十家省級農科院蔬菜所和農業大學開展“辣椒種植資源的收集與評價”及“辣椒新品種選育與育種技術研究”工作。“六·五”期間以抗病毒病為主要育種目標;“七·五”以優質、多抗(抗TMV、CMV)、豐產為主攻目標;“八·五”以抗病毒病、疫病為主攻目標;“九·五”以優質、多抗(抗病毒病、疫病)、豐產為主攻目標。90%以上為一代雜種,露地栽培的甜、辣椒品種已進行2~3次“更新換代”,所育成的品種基本上滿足了生產的需要。4.1“九·五”後中國辣椒育種面臨的挑戰(1)國外種業公司的競爭。九·五期間,國外種業公司紛紛進駐中國。南韓Hungnong於1995年進駐北京,1999年被Seminis合併;荷蘭S&G1997年透過多年的攻關,集中全國辣椒遺傳育種的主要科技力量,重點解決了辣椒生產上的一些突出問題,辣椒新品種在豐產性、適應性、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的研究均達到相當的水平,鮮食辣椒新品種進駐中國蔬菜之鄉壽光市,2001年合併為Syegent;1999年荷蘭的Rijkzwaan進駐青島市。同時南韓世農、法國Lemaglan、荷蘭NunhemsZaden和DeRuiter、日本Takii和Sakata、荷蘭AnzaZade等國外公司相繼進入中國市場。(2)辣椒老主產區辣椒主要病害的病原小種不斷髮生變化,對品種的抗病性要求更高。(3)辣椒保護地栽培面積逐年擴大,專用品種奇缺,尤其適宜長季節栽培的中國產品種幾乎是空白。而生長勢強、耐低溫弱光、連續坐果能力強、商品性好的國外品種在中國山東壽光保護地已大面積應用。(4)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果色、果形、果實大小、果肉厚度等品質性狀的要求越來越高。(5)中國加入WTO以後,蔬菜出口量不斷增加,過去辣椒出口主要是幹辣椒及其加工產品,目前鮮椒出口也逐步形成規模。4.2“九·五”後國家辣椒育種科技攻關“十·五”及“十·一五”期間國家十分重視辣椒育種技術科技攻關,國家“863”、“948”等科技支撐專案總體上要求新育辣(甜)椒品種優質、多抗、豐產。其專案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引進國外優質抗病材料,主要指抗疫病、CMV、根結線蟲等抗病蟲材料。(2)辣椒花葯或小孢子培養技術,以及抗病基因、雄性不育基因分子標記的開發和利用等育種技術研究。(3)創新育種材料,選育抗疫病、CMV、瘡痂病、炭疽病、青枯病、根結線蟲等病蟲害中兩種以上育種材料,且主要經濟性狀優良,抗早衰及耐低溫弱光。(4)新品種選育目標:專用品種的選育,適合出口、保護地長季節生產、露地低成本栽培和適合加工型別等品種選育;耐低溫、弱光,抗TMV,中抗CMV、疫病,抗瘡痂病、根結線蟲等設施栽培品種選育;適合華南、西南反季節露地種植和耐貯運品種選育,要求優質、豐產、商品率高、貨架期長。
(1)辣椒屬於中光性作物,適應種植地區較廣,中國南北各地均能種植。(2)相對其他蔬菜作物,辣椒投資較少,產量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高。(3)可以規模化連片種植,也可與玉米、果樹、小麥、棉花等大田作物間種和套種,不僅能使辣椒獲得增產,還充分利用了土地,增加經濟效益。(4)辣椒的種植技術較易掌握,透過培訓、實習及示範,能很快掌握其栽培技術。並且生產過程中管理相對省工,產品上市持續時間長。(5)透過規模化種植,可以滿足以辣椒為加工原料的廠商需求,如辣椒醬、幹椒粉制、脫水加工、醃漬等初加工產品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深加工如提取辣椒的色素物質(辣椒紅素、辣椒黃素、辣椒玉黃素等)和提取辣味物質(辣椒素、辣椒鹼、高辣素)等高附加值工業產品,具有較大的開發價值和市場空間。2中國辣椒主產區及品種型別近年來,中國辣椒種植面積和年產量不斷增長,除常規露地栽培外,保護地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採用日光溫室、塑膠大棚、拱棚等種植,可延長辣椒供應期,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由於辣椒商品果實較耐貯運,隨著中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快速運輸網路已見端倪,交通運輸狀況顯著改善,全國已形成六大辣椒主產區:(1)南方冬季辣椒北運主產區。主要包括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福建等5省區,該產區利用天然溫室的氣候優勢生產辣椒,銷往北方市場,豐富了北方地區尤其是寒冷冬季的市場供應;主要有黃皮羊角椒、綠皮羊角椒、燈籠形甜椒、圓錐形甜椒、線椒、泡椒等品種型別。(2)京北及東北露地夏秋辣椒主產區。主要包括河北省張家口、承德,內蒙古赤峰、開魯及東北三省,該產區利用夏季氣候涼爽的特點生產辣椒,成為京、津地區和東北各大城市夏秋淡季甜椒供應的主要來源,也是中國夏秋季部分辣椒產品南運即北椒南運產地。主要有黃皮牛角椒、厚皮甜椒、南韓型別幹椒、彩椒等品種型別。(3)高海拔地區夏延辣椒主產區。主要包括甘肅、新疆、山西、湖北長陽等地,該產區利用高原氣候優勢生產辣椒東運和南運,補充東部和南部地區的夏秋淡季甜椒的供應。有加工幹椒、厚皮甜椒、螺絲椒、泡椒等品種型別。(4)湖南、貴州、四川和重慶嗜辣地區的小辣椒、高辣度辣椒主產區。主要包括湖南的攸縣和寶慶,貴州的遵義、大方、花溪和獨山,四川的宜賓、南充和西昌,重慶的石柱。主要有線椒、幹椒、朝天椒、羊角椒等品種型別。(5)北方保護地辣椒生產區。主要包括山東、河北、遼寧等華北地區溫室、大棚辣椒,其種植面積增長迅速,利用保護地設施優勢成為春提前和秋延後的辣椒生產保障。主要有彩椒、早熟甜椒、厚皮甜椒、牛角椒、粗羊角椒等品種型別。(6)華中河南、安徽、河北南部、陝西等主產區。露地栽培是以簇生朝天椒(天鷹椒)和線椒(8819幹椒)為主,麥茬椒以綠皮羊角、泡椒為主,春季設施栽培以早熟泡椒、甜椒為主,秋延後拱棚以泡椒為主。3中國辣椒種植面積及產量情況近年來,中國辣椒、甜椒種植總面積基本穩定在140~160萬hm2。3.1乾製及加工型辣椒乾製及加工型辣椒種植面積80萬hm2左右,主要包括簇生、單生朝天椒類,線椒類,益都紅和金塔類幹椒以及地方品種如小米椒、丘北線椒等該類品種常規品種約佔85%以上。華北、西北幹椒(羊角、簇生朝天椒)每667m2產量200~300kg。3.2鮮食類辣椒品種鮮食類辣椒種植面積50萬hm2左右,包括羊角椒、牛角椒、綠泡椒、紅泡椒、南韓404型別,部分線椒等,主要採用露地、拱棚、大棚和溫室種植。該類品種雜交種佔95%以上。北方保護地常規栽培每667m2辣椒產量3000~4500kg;北方露地栽培每667m2辣椒產量2000~3500kg;南方露地栽培每667m2辣椒產量3000~4500kg。3.3鮮食類甜椒品種鮮食類甜椒種植面積30萬hm2左右,包括京甜1號型別甜泡椒和燈籠型甜椒及彩椒類。該類品種雜交種佔98%以上。主要北方設施栽培、露地栽培、南菜北運基地露地、雲南拱棚和露地種植。山東壽光溫室甜、彩椒長季節栽培每667m2產量4000~6500kg;北方保護地常規栽培甜椒每667m2產量3000~4500kg;北方露地栽培甜椒每667m2產量2000~3500kg;南方露地栽培甜椒每667m2產量3000~4500kg。4中國辣椒育種現狀1983年國家把辣椒育種列為國家科技攻關課題。由江蘇農業科學院牽頭組織十家省級農科院蔬菜所和農業大學開展“辣椒種植資源的收集與評價”及“辣椒新品種選育與育種技術研究”工作。“六·五”期間以抗病毒病為主要育種目標;“七·五”以優質、多抗(抗TMV、CMV)、豐產為主攻目標;“八·五”以抗病毒病、疫病為主攻目標;“九·五”以優質、多抗(抗病毒病、疫病)、豐產為主攻目標。90%以上為一代雜種,露地栽培的甜、辣椒品種已進行2~3次“更新換代”,所育成的品種基本上滿足了生產的需要。4.1“九·五”後中國辣椒育種面臨的挑戰(1)國外種業公司的競爭。九·五期間,國外種業公司紛紛進駐中國。南韓Hungnong於1995年進駐北京,1999年被Seminis合併;荷蘭S&G1997年透過多年的攻關,集中全國辣椒遺傳育種的主要科技力量,重點解決了辣椒生產上的一些突出問題,辣椒新品種在豐產性、適應性、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的研究均達到相當的水平,鮮食辣椒新品種進駐中國蔬菜之鄉壽光市,2001年合併為Syegent;1999年荷蘭的Rijkzwaan進駐青島市。同時南韓世農、法國Lemaglan、荷蘭NunhemsZaden和DeRuiter、日本Takii和Sakata、荷蘭AnzaZade等國外公司相繼進入中國市場。(2)辣椒老主產區辣椒主要病害的病原小種不斷髮生變化,對品種的抗病性要求更高。(3)辣椒保護地栽培面積逐年擴大,專用品種奇缺,尤其適宜長季節栽培的中國產品種幾乎是空白。而生長勢強、耐低溫弱光、連續坐果能力強、商品性好的國外品種在中國山東壽光保護地已大面積應用。(4)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果色、果形、果實大小、果肉厚度等品質性狀的要求越來越高。(5)中國加入WTO以後,蔬菜出口量不斷增加,過去辣椒出口主要是幹辣椒及其加工產品,目前鮮椒出口也逐步形成規模。4.2“九·五”後國家辣椒育種科技攻關“十·五”及“十·一五”期間國家十分重視辣椒育種技術科技攻關,國家“863”、“948”等科技支撐專案總體上要求新育辣(甜)椒品種優質、多抗、豐產。其專案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引進國外優質抗病材料,主要指抗疫病、CMV、根結線蟲等抗病蟲材料。(2)辣椒花葯或小孢子培養技術,以及抗病基因、雄性不育基因分子標記的開發和利用等育種技術研究。(3)創新育種材料,選育抗疫病、CMV、瘡痂病、炭疽病、青枯病、根結線蟲等病蟲害中兩種以上育種材料,且主要經濟性狀優良,抗早衰及耐低溫弱光。(4)新品種選育目標:專用品種的選育,適合出口、保護地長季節生產、露地低成本栽培和適合加工型別等品種選育;耐低溫、弱光,抗TMV,中抗CMV、疫病,抗瘡痂病、根結線蟲等設施栽培品種選育;適合華南、西南反季節露地種植和耐貯運品種選育,要求優質、豐產、商品率高、貨架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