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郝小仙呀

    一、“快樂教育”,是一場巨大的騙局

    經常在幼兒園門口看到這樣的畫面:一邊孩子哭著叫著,拉著爸爸的手說不想去上學;另一邊媽媽在旁邊心疼地流下了淚水。這時候,通常會出現兩種父母,一種是哭著把孩子抱回家裡的“心軟父母”,另一種是硬下心轉身離開,把孩子交給老師的“狠心父母”。我更欣賞第二種心狠的父母。因為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每個父母都能做到,但是養孩子是父母的難題,怎樣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是父母需要修煉一生的課題。

    作家郝景芳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有一次去一個工業園考察專案進度,問到企業一個問題:“你們現在招聘最看重大學生哪些職業素養,或者覺得目前仍有所欠缺?”企業回答:“現在的學生很多抗壓能力太差,逆商不夠,一點小挫折就受不了。目前我們開始招‘寬鬆一代’了,就是九幾年出生的,從小快樂教育長大的一代,預計未來逆商更差。”郝景芳聽完後,陷入了深思,我們大力倡導的“快樂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快樂教育”的概念的創造者斯賓塞說: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應該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簡單來講就是:快樂是手段,目的是學習。而有些人鼓吹的快樂教育是什麼?孩子寫作業寫到12點,太辛苦了,你索性幫他寫;孩子說畫畫太累了,便不讓他學了;孩子上學太累了,便讓他輟學了。這種理念把孩子的快樂放在第一位,至於學習反而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表面上是尊重了孩子的意願,實際上是縱容了孩子的惰性。很顯然,浮於表面的“偽快樂教育”除了給孩子了一個輕鬆的童年,同時也帶給了他們伴隨終身的惡習:逆商低、易放棄……

    所謂的“快樂教育”,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騙局。因為它只帶給了孩子廉價的快樂,卻沒有告訴孩子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後者,恰恰決定了孩子未來是否快樂。在《刻意練習》裡心理學家本傑明,研究了不同領域和行業中許多傑出人物的童年。結果發現,這些傑出人物在孩提時代,其父母曾想盡各種辦法防止他們半途而廢。因為他們明白,小時候一個放縱的少年,將來必定成為一個卑微的成年人。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所以孩子,我現在對你狠一點,是希望你以後少吃一點苦。要知道人生下來就是要吃苦的,你現在苦一點,將來就會甜一點,所謂苦盡甘來,所謂先苦後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狠心”的父母

    實際上,相比於現階段廉價的快樂,經歷過痛苦之後的收穫感和自豪感,才是更充實的快樂。記得《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劇中兒子劉星和小雨一起“控訴”媽媽,說媽媽從小沒有培養他們的特長,要不然他們有可能成為作家、音樂家和電影明星……

    媽媽聽完後嗤之以鼻,說:“這可怪不了我,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劉星聽完,立馬錶示反對:“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呀......”旁邊的弟弟小雨更是點頭表示贊同,倆兄弟一起批評媽媽:“失職、失職,簡直太失職了。”

    聽完哥倆這番話,媽媽頓時語塞。

    我想作為媽媽的劉梅肯定是心裡一肚子委屈,當父母簡直太難了。一方面大家都告訴你:別逼孩子啦,快樂教育最重要!一方面孩子埋怨你,我現在不成功,都怪你當初沒逼我。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和劉梅一樣,疼孩子愛孩子都來不及,怎麼能狠下心去逼孩子。但成人社會有一個潛規則:多學一樣本事,少說一句求人的話。你的每一次心軟,都可能會換來孩子的一份遺憾。每個成功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狠心”的父母。

    和劉梅不同,郎朗的父親,是一個“狠心”的父親。郎朗在他的自傳《千里之行,我的故事》裡,記錄下了父親逼他練琴的樣子。起先,我晚飯後練琴會到七點,後來延到八點,後來又到九點,十點甚至十一點。公寓樓的牆壁很薄,四周的鄰居,甚至隔壁門樓的鄰居,開始抱怨了!有些人甚至威脅,再練下去,要打斷他的手。可他的父親卻平靜的回答:“我會叫警察!別理他們繼續練琴!”即便是在孩童時期,父親也會保證郎朗每天練夠六個小時。其餘的孩子放學後可以看電視,郎朗只有在吃飯的時候才可以瞄兩眼動畫片,週末的時候,其他孩子的父母陪著孩子去逛遊樂園,郎朗的父親一直陪著郎朗練琴。

    成功後的郎朗回憶說:“那是一段殘酷的歲月,但如果沒有我父親的那種逼迫,也許就沒有今天的自己。”尊重孩子固然重要,但快樂教育不等於放手教育。也許逼孩子一把真的很難,但是當孩子長大成人,擁有了一條比別人更光明更坦蕩的路,你會發現,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真正的快樂教育,不只是滿足孩子快樂的需求,而是幫孩子練就一身本領,讓他們有資本對抗未來生活的風風雨雨。

    三、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願看你卑微的成年

    經常有孩子羨慕國外的教育氛圍,說中國的孩子,從小就學得太累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輕鬆的教育氛圍背後,是巨大的陷阱。拿英國來說,他們的教育體系中也分公立和私立學校。知乎作家@博朗分享過這兩種學校的區別:公立學校學費全免,倡導輕鬆教育,孩子們只需完成任務,就可輕鬆畢業。私立學校學費昂貴,且要求相當嚴格,有些學校的競爭堪比中國的學校。

    當然,從兩種學校出來的孩子,未來的命運也有著天差地別。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階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同樣的情況在美國也存在。當我們以為每個美國小孩都生活在“天堂”之中的時候,一份資料打碎了很多人的夢。2016年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學,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而這些優秀的學生身上,都有一個流行的數字--4。什麼意思?“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哪有什麼一夜成名,不過是百鍊成鋼。在學習這件事上,成績不會騙人,努力也不會騙人。想要快樂一時,就要辛苦一輩子,與其將來受苦,不如現在吃苦。

    尤瓦爾·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寫道:隨著人工智慧、精密演算法、大資料等技術演進,人類將誕生一個龐大的“無用階層”。因為,有了這些科技和演算法後,有一些人,必將“毫無用處”。

    父母的終極使命,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孩子。但成長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個先苦後甜的過程。如果現在不逼孩子吃學習的苦,將來孩子一定會吃社會的苦。

    所以,做一個“狠心”的家長吧,在他們想要放棄一個愛好的時候,“逼”他們一把,因為如果堅持下來,這項愛好可能是他們吃飯的本領。在他們想要放棄學業的時候,“逼”他們一把,因為即便學習再苦,也比不上低學歷的人打拼掙扎的苦。現階段的快樂,比不上以後生活上的輕鬆。心硬一點,等孩子金榜題名、功成名就之時,一定會對你感激不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用語言描寫描述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