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全縣貧困村多在深山、庫區一線,群眾居住分散,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用電質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務不夠到位,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居住條件差等問題比較突出。從調研中瞭解到,一些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仍顯滯後。
二、投入不足,持續發展能力弱。
一是資金投入難以滿足群眾需求。現有的貧困村基礎條件和資源條件都較差,多在深山庫區一線,基礎設施建設點多線長面廣,任務重成本高,且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願望迫切,資金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缺口大。扶貧專案資金投入不足,建設標準難以達到規範要求,影響了扶貧專案建設效益的發揮。如貧困村扶貧資金補助每年只有50萬元,只有15%的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解決稍大點的工程需要,成效不顯著;產業開發補助每戶平均1500-2000元,可謂杯水車薪。
二是部門資金整合難。扶貧資金整合度不高,部門大多各自為陣,撒胡椒麵,難以發揮整體效益;互助資金量少且使用面小,發揮的作用有限。
三是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弱。多數貧困村經濟結構單一,土地拋荒嚴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或能人大戶帶動和輻射作用發揮有限,持續增收能力不強。農村留守人員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佔貧困總戶數比例高。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生產經營能力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抵禦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
四是制約產業發展要素多。市場、技術、資訊等制約要素作用明顯,農技人員少,普及農業技術不到位,市場資訊不靈,運輸成本高,難以推動產業發展。精準扶貧專案難實施,扶貧到戶產業需求專案零亂,小而散,一些養殖業專案屬於短期效應,難以形成支柱產業。群眾“等、靠、要”思想較為突出,單打獨幹難以發展一體化產業專案,且收入構成不合理,外出務工工資性收入比重較高,缺乏收入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
三、扶貧工作長效機制有待健全,返貧現象較為突出。扶貧開發工作與農村其它建設專案缺乏有效銜接,工作聯絡、專案對接、資金整合相互之間協調不夠,社會幫扶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部門之間合力不夠,不少是各自為陣,統籌協調能力弱。部分行業、部門和單位對扶貧開發的思想認識、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實際效果差異性也較大,存在不平衡狀況。因病因教致貧返貧現象較為突出,貧困人口脫貧與返貧相互交織,因重度殘疾、重大疾病、年老體弱致貧佔40%以上,如燕子河鎮金衝村高血壓患者多,且因中風、偏癱使家庭貧困。“因教返貧”的現象仍是常態,中高等教育費用在農村家庭經濟支出中仍佔相當大的比例,貧困人口脫貧抗風險能力弱。同時,自然災害、市場風險致貧等也佔很大一部分。還有相當一部分貧困戶是病殘、精神障礙和無勞動力戶,基本難以脫貧。
為此,建議:
一、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切實促進產業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創新資金運管機制,建立逐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規範扶貧開發互助資金管理制度,綜合運用多種政策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統籌各類資源,優先解決貧困地區道路不暢通、農田水利設施老化、電力質量不高、資訊化落後等突出問題。要加快發展八大農業產業化專案,支援蠶桑等見效快、持續增收的產業化專案,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質量和綜合效益。將整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勞動轉移培訓結合起來,科學規劃、整合資源、聯合共建、分步實施,解決少數發展養豬等功利產業專案、產業專案資金分散、效益不高的問題。探索建立貧困戶參股、入股或與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社合作發展產業專案,解決貧困戶技術資金不足、產業發展單打一的問題。
二、要分類指導,堅持精準扶貧。
1、做好專案精準。集中專案資金,投入到適宜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薄弱、有發展前景的地區,實行連片集中幫扶。要善於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方法,加大貧困戶產業專案扶持力度,集中投入,有序推動適度規模經營,提倡貧困戶與龍頭企業、能人大戶捆綁經營收入,促進產業到戶做大做強。
2、強化精準到戶。認真開展貧困人口界定和統計工作,摸清現有貧困人口規模、分佈、構成和特點等基本情況,因戶制宜,分類指導,逐村逐戶地制定幫扶措施,切實把“精準”落到實處。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則,區分不同情況,分類扶持,建立健全運作激勵機制。集中力量優先扶持有強烈脫貧願望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貧困戶,提高扶持標準,引導和鼓勵發展見效快、能持續增收的好專案。因殘疾、疾病致貧或無勞動能力、勞動能力低的貧困戶納入社會保障,並與農村低保、醫療救助、危房改造、就學資助和應急救助等結合起來,確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學有所教。加強教育和引導有勞動能力但好逸惡勞、坐等靠要致貧的貧困戶,激發、啟用他們過上好生活的內在動力,最大限度的調動其生產生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增收致富。
3、加強精準培訓。要以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為需求,與廠企聯合、與就業從業相結合,點到點指導,增強實用性,解決培訓大呼隆、學習大眾化的問題。
4、是精準配置資源。充分用好建檔立卡成果,建立社會扶貧資訊供求對接平臺,探索建立能人大戶、龍頭企業等社會資源到貧困村投資興業、帶動產業發展就業增收的優惠制度,引導扶貧資源準確投向,促進社會資源精準化配置。
三、要進一步完善扶貧機制,促進扶貧措施落到實處。
1、完善機制。要進一步履行領導職責,積極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充分發揮整村推進、結對幫扶的引領作用,調動群眾參與積極主動性,多元培育社會扶貧主體,引導資金、技術和管理向扶貧村傾斜,形成幫扶與協作、輸血與造血、制度建設與專案實施相結合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健全組織機構,加強扶貧隊伍建設,充實、穩定扶貧力量,增強扶貧工作統籌協調能力。
2、加大爭取力度。要緊緊抓住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加快爭取生態補償力度,讓發展的成果實現共享。加大向上級爭取扶貧各項資金爭取力度,明確投入重點,加強資源整合,充分發揮資金的整體作用,給予貧困地區更加優惠、靈活的政策,增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自身造血功能。
3、強化結對幫扶。建立健全駐村幫扶機制,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作用,幫助制訂具體的幫扶規劃,加強資金、專案和政策的謀劃支援和對接。幫扶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協作,統籌各項產業政策,集中力量,形成幫扶合力,真正讓好的政策發揮出好的效益。
4、提高宣傳廣度深度。要積極宣傳推廣扶貧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事業,激發貧困地區幹部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活力,讓扶貧事業人人皆願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
當前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全縣貧困村多在深山、庫區一線,群眾居住分散,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用電質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務不夠到位,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居住條件差等問題比較突出。從調研中瞭解到,一些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仍顯滯後。
二、投入不足,持續發展能力弱。
一是資金投入難以滿足群眾需求。現有的貧困村基礎條件和資源條件都較差,多在深山庫區一線,基礎設施建設點多線長面廣,任務重成本高,且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願望迫切,資金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缺口大。扶貧專案資金投入不足,建設標準難以達到規範要求,影響了扶貧專案建設效益的發揮。如貧困村扶貧資金補助每年只有50萬元,只有15%的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解決稍大點的工程需要,成效不顯著;產業開發補助每戶平均1500-2000元,可謂杯水車薪。
二是部門資金整合難。扶貧資金整合度不高,部門大多各自為陣,撒胡椒麵,難以發揮整體效益;互助資金量少且使用面小,發揮的作用有限。
三是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弱。多數貧困村經濟結構單一,土地拋荒嚴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或能人大戶帶動和輻射作用發揮有限,持續增收能力不強。農村留守人員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佔貧困總戶數比例高。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生產經營能力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抵禦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
四是制約產業發展要素多。市場、技術、資訊等制約要素作用明顯,農技人員少,普及農業技術不到位,市場資訊不靈,運輸成本高,難以推動產業發展。精準扶貧專案難實施,扶貧到戶產業需求專案零亂,小而散,一些養殖業專案屬於短期效應,難以形成支柱產業。群眾“等、靠、要”思想較為突出,單打獨幹難以發展一體化產業專案,且收入構成不合理,外出務工工資性收入比重較高,缺乏收入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
三、扶貧工作長效機制有待健全,返貧現象較為突出。扶貧開發工作與農村其它建設專案缺乏有效銜接,工作聯絡、專案對接、資金整合相互之間協調不夠,社會幫扶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部門之間合力不夠,不少是各自為陣,統籌協調能力弱。部分行業、部門和單位對扶貧開發的思想認識、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實際效果差異性也較大,存在不平衡狀況。因病因教致貧返貧現象較為突出,貧困人口脫貧與返貧相互交織,因重度殘疾、重大疾病、年老體弱致貧佔40%以上,如燕子河鎮金衝村高血壓患者多,且因中風、偏癱使家庭貧困。“因教返貧”的現象仍是常態,中高等教育費用在農村家庭經濟支出中仍佔相當大的比例,貧困人口脫貧抗風險能力弱。同時,自然災害、市場風險致貧等也佔很大一部分。還有相當一部分貧困戶是病殘、精神障礙和無勞動力戶,基本難以脫貧。
為此,建議:
一、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切實促進產業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創新資金運管機制,建立逐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規範扶貧開發互助資金管理制度,綜合運用多種政策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統籌各類資源,優先解決貧困地區道路不暢通、農田水利設施老化、電力質量不高、資訊化落後等突出問題。要加快發展八大農業產業化專案,支援蠶桑等見效快、持續增收的產業化專案,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質量和綜合效益。將整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勞動轉移培訓結合起來,科學規劃、整合資源、聯合共建、分步實施,解決少數發展養豬等功利產業專案、產業專案資金分散、效益不高的問題。探索建立貧困戶參股、入股或與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社合作發展產業專案,解決貧困戶技術資金不足、產業發展單打一的問題。
二、要分類指導,堅持精準扶貧。
1、做好專案精準。集中專案資金,投入到適宜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薄弱、有發展前景的地區,實行連片集中幫扶。要善於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方法,加大貧困戶產業專案扶持力度,集中投入,有序推動適度規模經營,提倡貧困戶與龍頭企業、能人大戶捆綁經營收入,促進產業到戶做大做強。
2、強化精準到戶。認真開展貧困人口界定和統計工作,摸清現有貧困人口規模、分佈、構成和特點等基本情況,因戶制宜,分類指導,逐村逐戶地制定幫扶措施,切實把“精準”落到實處。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則,區分不同情況,分類扶持,建立健全運作激勵機制。集中力量優先扶持有強烈脫貧願望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貧困戶,提高扶持標準,引導和鼓勵發展見效快、能持續增收的好專案。因殘疾、疾病致貧或無勞動能力、勞動能力低的貧困戶納入社會保障,並與農村低保、醫療救助、危房改造、就學資助和應急救助等結合起來,確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學有所教。加強教育和引導有勞動能力但好逸惡勞、坐等靠要致貧的貧困戶,激發、啟用他們過上好生活的內在動力,最大限度的調動其生產生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增收致富。
3、加強精準培訓。要以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為需求,與廠企聯合、與就業從業相結合,點到點指導,增強實用性,解決培訓大呼隆、學習大眾化的問題。
4、是精準配置資源。充分用好建檔立卡成果,建立社會扶貧資訊供求對接平臺,探索建立能人大戶、龍頭企業等社會資源到貧困村投資興業、帶動產業發展就業增收的優惠制度,引導扶貧資源準確投向,促進社會資源精準化配置。
三、要進一步完善扶貧機制,促進扶貧措施落到實處。
1、完善機制。要進一步履行領導職責,積極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充分發揮整村推進、結對幫扶的引領作用,調動群眾參與積極主動性,多元培育社會扶貧主體,引導資金、技術和管理向扶貧村傾斜,形成幫扶與協作、輸血與造血、制度建設與專案實施相結合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健全組織機構,加強扶貧隊伍建設,充實、穩定扶貧力量,增強扶貧工作統籌協調能力。
2、加大爭取力度。要緊緊抓住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加快爭取生態補償力度,讓發展的成果實現共享。加大向上級爭取扶貧各項資金爭取力度,明確投入重點,加強資源整合,充分發揮資金的整體作用,給予貧困地區更加優惠、靈活的政策,增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自身造血功能。
3、強化結對幫扶。建立健全駐村幫扶機制,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作用,幫助制訂具體的幫扶規劃,加強資金、專案和政策的謀劃支援和對接。幫扶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協作,統籌各項產業政策,集中力量,形成幫扶合力,真正讓好的政策發揮出好的效益。
4、提高宣傳廣度深度。要積極宣傳推廣扶貧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事業,激發貧困地區幹部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活力,讓扶貧事業人人皆願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