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又鮮為人知,在廣西當然屬廣西特產的各種野果。這些野果可以說很多70、80、90甚至00後的童年零食。不過現在社會發展很快,生活越來越好了,這些野果也越來越少見,稱得上是鮮為人知了。來看看有木有你認識的吧!
1 捻子
學名:桃金娘,也叫崗捻、山捻、多蓮、當梨根、山旦仔、捻子樹、豆捻、烏肚子。
農曆六月,捻子開始開花打果,七月果實成長呈赤色,八月逐漸成熟變成黑色,可以開始採摘食用,九月的山稔就完全成熟,可以用來釀酒了。
捻子熟成紫色的時候最好吃,生津止渴,回味甘甜,舌頭牙齒也會被染成紫黑色。而棯子多吃了時一定要喝一碗鹽水,否則……小時候不知有多少娃因此拉不出便便啊!
捻子最常見的還可以拿來釀捻子酒。用高度酒浸泡的捻子酒,甜甜的,喝時沒什麼感覺,不小心就會暈醉過去了。
2 懸鉤子
也叫覆盆子、刺泡、托盤。
落葉灌木、生在向陽山坡、路邊、林邊及灌叢中,不適合在水充足的地方。一般4月就開始有吃,一直到11月份,最旺期是5,6月份。果實為聚合果,由多數小核果聚合而成,呈圓錐形,酸酸甜甜,紅色的是熟了,可以吃,有青色的(沒有成熟,不能吃有點苦),黃色的(半成熟)。全身都是長著刺。
小時候這種長在路邊的成熟的懸鉤子是很少見的——因為下手慢,都被別人摘光啦!實在饞只能跑到人煙相對較少的山上去找。往往能找到旺盛龐大的一叢,上面掛滿了紅彤彤水靈靈的懸鉤子。小心翼翼地避開荊棘,一口一個一口一個,酸酸甜甜,水分充足,超級滿足!吃夠了再拍拍屁股回家。不帶回家嗎?果實太嬌嫩,太容易被壓傷了呀!
3 桑椹
也叫桑實、烏椹、文武實、黑椹、桑棗、桑椹子
落葉喬木,喜光,對氣候、土壤適應性都很強,果熟4-6月。桑椹沒有成熟之前是青色的,又苦又澀,顏色越深,就越甜,由紅變紫,最後變黑,本品為聚花果,由多數小瘦果集合而成,形狀像毛毛蟲。成熟的桑椹富含果汁,香甜可口。這東西的汁水弄到衣服上很難洗得掉。
清明前後就是桑葚成熟的時候,每年去掃墓,總會經過一大片一大片的桑葚地,紅的紫的分外誘人。話不多說,又是上去一口一個一口一個,根本停不下來啊啊啊啊~~對了,桑葚的嫩葉摘下來煮湯,不用多加什麼,就!很!好!吃!
4 野牡丹
又叫金石榴、地茄,高腳稔,野石榴、金雞腿,豬牳稔、牛牳稔,
常綠灌木或亞灌木,產于越南和中國南部,野生於山坡溼地及疏樹林。萌發力強,耐瘠薄,喜酸性土壤,為酸性指示植物。花期5-10月,果期10月以後。果實掛在枝頭,球形,果實完全成熟後外殼會自然裂開,露出黑色的果肉,樣子就像縮小的黑瓢桔子,分成幾片果肉的。野牡丹的學名源自希臘語,意為“黑嘴巴”,是指其果實吃後嘴巴會成紫色,這也是回家挨老媽教訓的罪證之一。
這傢伙在我們那邊漫山遍野都是,其實長得和捻子有點像,連果實都像。只不過它更肥壯一點,還有毛。這個也超好吃,汁水越多越甜,但是,“黑嘴巴”可不是浪得虛名的,吃過它後,一開口,舌頭、牙齒全是紫色的。所以如果你要是要形象,最好還是做個安靜的美少年/美少女吧!
5 扛板歸
【別名】刺犁頭、老虎利、貫葉蓼、犁壁刺、退血草、蛇不過、蛇倒退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草藥。說以前有個人上山的時候被毒蛇咬了,躺在地上快死了,同伴們回村子去拿門板,準備把他抬回去。回來的時候發現,留下來守著他的人把一種草藥斬碎了塗在傷口上,他竟然就好了,就讓他自己把門板扛回去了。所以這種植物就叫做“扛板歸”。
南方廣為分佈,生於山野、路旁或荒地間,花期6~8月,果期9~10月,葉子互生,葉片呈三角盾牌形,葉柄、莖具有逆刺(痛痛),果實為球形漿果,成熟後會成藍黑色。葉子和果皮可以吃,味酸
這個不用多說了,從來是見一棵吃一棵,不會嘴下留情的(不接受批評)
6 拐棗
【別名】萬壽果、萬韋果、金鉤子、雞距子、木蜜、梨棗、枸
枳椇樹,落葉喬木,它喜歡Sunny,多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溪邊、路旁或較潮溼的山坡丘陵。常與其它常綠、落葉闊葉樹種混生。,我們吃的拐棗並非它的果實,而是它肥厚的果柄。果柄膨大為肉質,肥大,曲扭(像雞爪),黃褐色或青黃色,味甜,稍帶澀味,酒香撲鼻。拐棗“果實”在“霜降”前後成熟,經霜後的拐棗“果實”,肉質鮮嫩,甘甜如飴,澀味消失,令人回味無窮。
這個傢伙也是童年念念不忘的美食之一!小時候經常仰著脖子看別人家高大的萬壽果樹,期盼它能砸我一臉果子!成熟的萬壽果肉肥味美,鮮香異常,是不會有澀味的!更好吃的一種是,把它曬得有點乾的時候吃掉,那香味更濃郁了,簡直了!(ˉ﹃ˉ)(ˉ﹃ˉ)(ˉ﹃ˉ),要是你想曬乾了泡酒……相信我,有我在,你是不會剩多少的!
7 地稔
【別名】鋪地錦、野落茄、地石榴、山地稔,
披散或匍匐於地面的一種半灌木,生於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坡地表和疏林下,喜生於酸性土壤中,耐旱、耐瘠,在全日照或半蔭性條件下生長良好,具一定程度的耐踐踏性。花粉紅色(花開滿地的時候就像一匹錦緞,因此又叫“鋪地錦”),直徑3釐米,花後結果卵球形,熟時紫黑色(味清甜)。花期4-11月,果期6月以後。
這個……小時候在墳地附近會更常見。可能是墳地雜草比較少的原因。也好吃的不得了!但是我吃的相對其他野果就比較少了,因為不好找,一不小心就踩壞了。找著了競爭者還特別多。畢竟沒有三頭六臂,搶不過沒辦法。
8 酸醋子
【別名】雀梅,花小淡黃色,核果近球形,成熟時紫黑色。因其果味有點酸,所以也有人叫酸醋子,或者酸咪子。原產中國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各省,日本和印度也有分佈,為亞熱帶適生樹種。盛產於廣西,廣東等地。
最爽的吃法是:折下一根果實累累的長枝條,吊在嘴巴上面,從上往下把果捋進嘴巴里,或是直接用嘴捋……哈哈哈哈哈哈
9酢漿草
【別名】酸酸草、斑鳩酸、三葉酸、銅錘草、酸母
多年生草本,喜光,在露地全光下和樹蔭下均能生長,常生於路邊草叢或田野、家前屋後。掌狀複葉,似心形,三片對生,花期從4-11月(葉和花都可以吃,味酸),果期5-9月。酢漿草的根莖有點像白蘿蔔(超級小蘿蔔),味清甜,十分可口。一般的酢漿草只有三片小葉,偶爾會出現突變的四片小葉個體,稱為“幸運草”,傳說如果誰找到四葉的幸運草就能許願使願望成真。
最喜歡的是它的花,酸酸的,很對我的胃口。每次看見就先把花都摘下來吃了……於是本來一片紫-色的小花分外好看,不幸我路過,只剩下一片綠了……
廣西的深山真的有很多野果,有些根本叫不出名字,卻同樣很美味。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已經很少有人願意專門為了尋找野果跑進深山了。偶有看見擔著捻子來賣的老農,叫價10塊錢一斤,不禁感慨。
好吃又鮮為人知,在廣西當然屬廣西特產的各種野果。這些野果可以說很多70、80、90甚至00後的童年零食。不過現在社會發展很快,生活越來越好了,這些野果也越來越少見,稱得上是鮮為人知了。來看看有木有你認識的吧!
1 捻子
學名:桃金娘,也叫崗捻、山捻、多蓮、當梨根、山旦仔、捻子樹、豆捻、烏肚子。
農曆六月,捻子開始開花打果,七月果實成長呈赤色,八月逐漸成熟變成黑色,可以開始採摘食用,九月的山稔就完全成熟,可以用來釀酒了。
捻子熟成紫色的時候最好吃,生津止渴,回味甘甜,舌頭牙齒也會被染成紫黑色。而棯子多吃了時一定要喝一碗鹽水,否則……小時候不知有多少娃因此拉不出便便啊!
捻子最常見的還可以拿來釀捻子酒。用高度酒浸泡的捻子酒,甜甜的,喝時沒什麼感覺,不小心就會暈醉過去了。
2 懸鉤子
也叫覆盆子、刺泡、托盤。
落葉灌木、生在向陽山坡、路邊、林邊及灌叢中,不適合在水充足的地方。一般4月就開始有吃,一直到11月份,最旺期是5,6月份。果實為聚合果,由多數小核果聚合而成,呈圓錐形,酸酸甜甜,紅色的是熟了,可以吃,有青色的(沒有成熟,不能吃有點苦),黃色的(半成熟)。全身都是長著刺。
小時候這種長在路邊的成熟的懸鉤子是很少見的——因為下手慢,都被別人摘光啦!實在饞只能跑到人煙相對較少的山上去找。往往能找到旺盛龐大的一叢,上面掛滿了紅彤彤水靈靈的懸鉤子。小心翼翼地避開荊棘,一口一個一口一個,酸酸甜甜,水分充足,超級滿足!吃夠了再拍拍屁股回家。不帶回家嗎?果實太嬌嫩,太容易被壓傷了呀!
3 桑椹
也叫桑實、烏椹、文武實、黑椹、桑棗、桑椹子
落葉喬木,喜光,對氣候、土壤適應性都很強,果熟4-6月。桑椹沒有成熟之前是青色的,又苦又澀,顏色越深,就越甜,由紅變紫,最後變黑,本品為聚花果,由多數小瘦果集合而成,形狀像毛毛蟲。成熟的桑椹富含果汁,香甜可口。這東西的汁水弄到衣服上很難洗得掉。
清明前後就是桑葚成熟的時候,每年去掃墓,總會經過一大片一大片的桑葚地,紅的紫的分外誘人。話不多說,又是上去一口一個一口一個,根本停不下來啊啊啊啊~~對了,桑葚的嫩葉摘下來煮湯,不用多加什麼,就!很!好!吃!
4 野牡丹
又叫金石榴、地茄,高腳稔,野石榴、金雞腿,豬牳稔、牛牳稔,
常綠灌木或亞灌木,產于越南和中國南部,野生於山坡溼地及疏樹林。萌發力強,耐瘠薄,喜酸性土壤,為酸性指示植物。花期5-10月,果期10月以後。果實掛在枝頭,球形,果實完全成熟後外殼會自然裂開,露出黑色的果肉,樣子就像縮小的黑瓢桔子,分成幾片果肉的。野牡丹的學名源自希臘語,意為“黑嘴巴”,是指其果實吃後嘴巴會成紫色,這也是回家挨老媽教訓的罪證之一。
這傢伙在我們那邊漫山遍野都是,其實長得和捻子有點像,連果實都像。只不過它更肥壯一點,還有毛。這個也超好吃,汁水越多越甜,但是,“黑嘴巴”可不是浪得虛名的,吃過它後,一開口,舌頭、牙齒全是紫色的。所以如果你要是要形象,最好還是做個安靜的美少年/美少女吧!
5 扛板歸
【別名】刺犁頭、老虎利、貫葉蓼、犁壁刺、退血草、蛇不過、蛇倒退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草藥。說以前有個人上山的時候被毒蛇咬了,躺在地上快死了,同伴們回村子去拿門板,準備把他抬回去。回來的時候發現,留下來守著他的人把一種草藥斬碎了塗在傷口上,他竟然就好了,就讓他自己把門板扛回去了。所以這種植物就叫做“扛板歸”。
南方廣為分佈,生於山野、路旁或荒地間,花期6~8月,果期9~10月,葉子互生,葉片呈三角盾牌形,葉柄、莖具有逆刺(痛痛),果實為球形漿果,成熟後會成藍黑色。葉子和果皮可以吃,味酸
這個不用多說了,從來是見一棵吃一棵,不會嘴下留情的(不接受批評)
6 拐棗
【別名】萬壽果、萬韋果、金鉤子、雞距子、木蜜、梨棗、枸
枳椇樹,落葉喬木,它喜歡Sunny,多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溪邊、路旁或較潮溼的山坡丘陵。常與其它常綠、落葉闊葉樹種混生。,我們吃的拐棗並非它的果實,而是它肥厚的果柄。果柄膨大為肉質,肥大,曲扭(像雞爪),黃褐色或青黃色,味甜,稍帶澀味,酒香撲鼻。拐棗“果實”在“霜降”前後成熟,經霜後的拐棗“果實”,肉質鮮嫩,甘甜如飴,澀味消失,令人回味無窮。
這個傢伙也是童年念念不忘的美食之一!小時候經常仰著脖子看別人家高大的萬壽果樹,期盼它能砸我一臉果子!成熟的萬壽果肉肥味美,鮮香異常,是不會有澀味的!更好吃的一種是,把它曬得有點乾的時候吃掉,那香味更濃郁了,簡直了!(ˉ﹃ˉ)(ˉ﹃ˉ)(ˉ﹃ˉ),要是你想曬乾了泡酒……相信我,有我在,你是不會剩多少的!
7 地稔
【別名】鋪地錦、野落茄、地石榴、山地稔,
披散或匍匐於地面的一種半灌木,生於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坡地表和疏林下,喜生於酸性土壤中,耐旱、耐瘠,在全日照或半蔭性條件下生長良好,具一定程度的耐踐踏性。花粉紅色(花開滿地的時候就像一匹錦緞,因此又叫“鋪地錦”),直徑3釐米,花後結果卵球形,熟時紫黑色(味清甜)。花期4-11月,果期6月以後。
這個……小時候在墳地附近會更常見。可能是墳地雜草比較少的原因。也好吃的不得了!但是我吃的相對其他野果就比較少了,因為不好找,一不小心就踩壞了。找著了競爭者還特別多。畢竟沒有三頭六臂,搶不過沒辦法。
8 酸醋子
【別名】雀梅,花小淡黃色,核果近球形,成熟時紫黑色。因其果味有點酸,所以也有人叫酸醋子,或者酸咪子。原產中國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各省,日本和印度也有分佈,為亞熱帶適生樹種。盛產於廣西,廣東等地。
最爽的吃法是:折下一根果實累累的長枝條,吊在嘴巴上面,從上往下把果捋進嘴巴里,或是直接用嘴捋……哈哈哈哈哈哈
9酢漿草
【別名】酸酸草、斑鳩酸、三葉酸、銅錘草、酸母
多年生草本,喜光,在露地全光下和樹蔭下均能生長,常生於路邊草叢或田野、家前屋後。掌狀複葉,似心形,三片對生,花期從4-11月(葉和花都可以吃,味酸),果期5-9月。酢漿草的根莖有點像白蘿蔔(超級小蘿蔔),味清甜,十分可口。一般的酢漿草只有三片小葉,偶爾會出現突變的四片小葉個體,稱為“幸運草”,傳說如果誰找到四葉的幸運草就能許願使願望成真。
最喜歡的是它的花,酸酸的,很對我的胃口。每次看見就先把花都摘下來吃了……於是本來一片紫-色的小花分外好看,不幸我路過,只剩下一片綠了……
廣西的深山真的有很多野果,有些根本叫不出名字,卻同樣很美味。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已經很少有人願意專門為了尋找野果跑進深山了。偶有看見擔著捻子來賣的老農,叫價10塊錢一斤,不禁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