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和雪萊的傳奇被世人傳頌,當然他們的爭議也被世人熟知。而與他們齊名的濟慈則好像一直是一個安靜的配角,他安靜地與他們一起長大,安靜地與他們一起寫詩,安靜地看著他們閃光,安靜地目送他們飛翔。他在遠離他們的人間角落,他們是人類群星閃耀時劃過天宇驚豔的流星,而他是安靜盛開、留香後世的一夕夏花。更讓人嘆息的是,相比較拜倫和雪萊,濟慈永遠是安靜而孤獨的,因為拜倫和雪萊總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是世人傳頌的好兄弟。可是,天然的貧富差距和圈子的不同,讓濟慈一生都從未真正接近過他們,雖然在世人眼中,他們三人是最該走到一起的三位年輕天才。
而然,他的才華絕不亞於他們,他的詩歌更與他們難分伯仲,他用自己的安靜和才華讓他們對他惺惺相惜。當拜倫得到他的死訊,這位眼高於頂的天才非常傷心,並作詩譴責惡意中傷濟慈的批評家。而雪萊則將他比作希臘神話中為美神維納斯所愛的美少年阿童尼,以阿童尼被野豬所傷比喻濟慈生前受到的傷害,稱他“本是美的一部分”。他屬於那種留芳身後的天才,尼爾•S•伯特在《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 》中稱讚他:“除彌爾頓外,沒有其他英國詩人對後來人產生過像濟慈這樣深刻的影響”。這很符合二十世紀以來歐美詩學的發展脈絡,拜倫和雪萊雖然依然光耀詩壇,但濟慈的影響顯然越來越大,且得到的評價越來越高。
甚至在20世紀至今的歐美詩學界,很多人願意將他與莎翁比較,認為他在文學天賦、思想意識等方面最像莎翁,是可以繼承莎翁衣缽的天才。然而,濟慈沒有看到這些盛讚,在他的人生中,除了詩歌,就是苦難。他甚至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他只是覺得日子很苦。他愛詩歌甚至超過生命,因為詩歌會接引他的靈魂短暫超脫這鐵黑色的人間。他的《夜鶯頌》《伊莎貝拉》《聖亞尼節前夜》《海伯利安》等一系列名作,在他有生之年無一不是他最可寶貴的精神安慰,即使當年這些作品並不像今天這樣香火鼎盛,甚至屢屢被批評家惡語中傷。無所謂的,在他看來這些都是寫給自己的詩,他需要它們,因為有了它們,他就可以“一飲而離開塵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隱沒”。
他的人生是很苦的……1795年10月31日,他生於倫敦北郊的一個普通家庭,9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14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留給他的是經濟上的拮据還有一個妹妹和三個弟弟(其中一個弟弟又夭折了)。很多人說濟慈的安靜和善良特別難能可貴,因為他幾乎是在“霧都孤兒”那樣的環境中成長,在他價值觀形成的年齡,他遭遇的是孤立無援和世態炎涼。但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忘記善良和美,還有自己在父母臨終前的承諾:爸爸、媽媽你們放心吧,我會盡我的全力照顧好弟弟妹妹的。原本他已經在文學方面顯示出了極大的天賦,因為特別喜愛維吉爾,14歲的時候他便將維吉爾的拉丁語長詩《艾涅阿斯紀》翻譯成了英語,然而15歲的他為了謀生和照顧弟妹不得不中斷了學業。
《甄嬛傳》中曾談及一種叫做夕顏的花,黃昏盛開,清晨凋零,是隻能開一夜的花。《源氏物語》中第一位為源氏死去的女子也叫夕顏,她的一生短暫淒涼,當初源氏遇見她時看見的那朵白色嬌弱的花便是她的本命花。夕顏花總是開在破敗的地方,雖然清麗卻註定薄命,濟慈的人生就像這白色的夕顏。他只活了不到26歲,在如今大部分人大學剛畢業不久的年紀客死他鄉,對於我們,25歲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或是工作,或是讀研,雖然也有煩惱,但人生多的是時間和機會。可是25歲留給濟慈的,卻是人間不容易,無論生活還是創作,他都走得十分艱難。
22歲的時候,濟慈終於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也許這個年紀對於一些同樣天才的詩人來說並不算早,然而在當時的英國文學界,濟慈是出身最為貧寒的,他在最初的時候根本得不到主流的任何引薦,完全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星火點燃了那一點點對未來的希望。然而,濟慈的第一本詩集雖然讓很多人看到了他的天才,但更多戴著有色眼鏡的人對這個貧窮的年輕人指手畫腳。特別是濟慈第二年的新詩集《恩底彌翁》出版後,他在詩中表現出來的進步思想讓保守派警覺,他在創作中迸發的天賦讓貴族文學勢力嫉恨。於是,23歲的他在自己正式步入詩壇的時候,便迎來了當時文學界和評論界的種種惡意,有很多評論的言語非常粗暴,已經近乎人身攻擊。這些惡意影響極壞,以至於當時的出版商都不願也不敢再出版他的詩集,甚至報刊雜誌也不再接受他的投稿,濟慈原本微薄的稿酬徹底斷絕了。
是啊,薄命的花總是開在夏天,春花報喜,那不是它的季節,秋冬顯名,又怎能輪得到它。它們只能開在夏天,和許多花草樹木一起茂盛,彷彿欣欣向榮,卻總是安靜地被擠兌在最不顯眼的角落。它們不能豔,豔就是世人眼中的妖,它們也不能香,香就是夫子口中的禍,它們只能開著無色無味的花,等待碾作泥的那個清晨或黃昏。你若真的香豔綻放,世人不會放過你,連老天都會來毀掉你。其實,濟慈如果低頭,也許自己會好過一些,然而他偏偏沒有,他依然故我,依然延續自己作品夢幻的風格和對真和美的純粹追求。後世很多研究者認為濟慈在隨後創作最高峰的三年中是在不停地反抗,當然,這樣認為沒有什麼不可以,但從濟慈的性格來看,也許他根本沒有想到反抗這種複雜的東西,他只是單純地想要表達自己的心。
因為,生活給這個年輕人的苦難,讓他根本來不及去顧及那些勾心鬥角和主義之爭。就在濟慈的稿費來源斷絕的時候,他的弟弟得了嚴重的肺結核,相同的病魔曾奪去了母親和另一個小弟的生命,如今它的魔爪又伸向了他第二個弟弟。在當時,肺癆是非常讓人忌諱的絕症,一般情況下哪怕是至親,人們也不願意去貼身照顧。然而濟慈去了,他記得自己對父母的許諾,他守在弟弟身邊無微不至地進行照顧,將所剩無幾的積蓄全部花光,直到弟弟在當年年底去世。又一位親人走了,他守著弟弟的屍體失聲痛哭,哭累了就望著窗外漆黑的夜靜靜發呆,就像平時他安靜地躲在人們不注意的角落。
他認真地為弟弟舉行葬禮,他茫然地環顧這所謂的人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他曾經和一個叫做芬妮•布•勞恩英印混血姑娘相愛,甚至訂婚,他甚至對她說想要快些成婚,這樣他就不但圓滿了愛情,還會多一位親人,因為他覺得自己失去的摯愛實在太多了。然而,這樣一點點的小心願也不能得到上天的垂憐,1820年2月的一天晚上,英倫三島依然潮溼陰冷,濟慈開始劇烈咳嗽不止,並痰中帶血。曾經目睹過三位親人因此而逝的他,經過最初幾天的驚恐和憤怒,長長嘆了一口氣,回覆到往日的安靜之中,他閉上眼睛,敏感的神經感受著周圍的一切,一滴淚從他青春的臉龐滑落。
人們都說他的病是照顧弟弟時被傳染的,然而他不在乎,因為那就是他的命,他願意接受。他看著為他的病情焦心的芬妮,想著彼此曾經的交往雖然甜蜜但竟如此短暫,內心滿是悲傷,可是如今他唯一能為她做的,也許只是離開她。不顧芬妮和周圍朋友的強烈反對,他毅然離開了英國,遠赴義大利,他明白這一去可能就是客死他鄉,但他更不想讓任何人因他而病。最讓人心疼的花,不是鬥霜傲雪的勇士,不是國色天香的皇者,不是傾國傾城的嬌豔,不是孤風自賞的清高,最讓人心疼的花,是那角落裡一直安安靜靜的她,生如夏花。
拜倫和雪萊的傳奇被世人傳頌,當然他們的爭議也被世人熟知。而與他們齊名的濟慈則好像一直是一個安靜的配角,他安靜地與他們一起長大,安靜地與他們一起寫詩,安靜地看著他們閃光,安靜地目送他們飛翔。他在遠離他們的人間角落,他們是人類群星閃耀時劃過天宇驚豔的流星,而他是安靜盛開、留香後世的一夕夏花。更讓人嘆息的是,相比較拜倫和雪萊,濟慈永遠是安靜而孤獨的,因為拜倫和雪萊總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是世人傳頌的好兄弟。可是,天然的貧富差距和圈子的不同,讓濟慈一生都從未真正接近過他們,雖然在世人眼中,他們三人是最該走到一起的三位年輕天才。
而然,他的才華絕不亞於他們,他的詩歌更與他們難分伯仲,他用自己的安靜和才華讓他們對他惺惺相惜。當拜倫得到他的死訊,這位眼高於頂的天才非常傷心,並作詩譴責惡意中傷濟慈的批評家。而雪萊則將他比作希臘神話中為美神維納斯所愛的美少年阿童尼,以阿童尼被野豬所傷比喻濟慈生前受到的傷害,稱他“本是美的一部分”。他屬於那種留芳身後的天才,尼爾•S•伯特在《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 》中稱讚他:“除彌爾頓外,沒有其他英國詩人對後來人產生過像濟慈這樣深刻的影響”。這很符合二十世紀以來歐美詩學的發展脈絡,拜倫和雪萊雖然依然光耀詩壇,但濟慈的影響顯然越來越大,且得到的評價越來越高。
甚至在20世紀至今的歐美詩學界,很多人願意將他與莎翁比較,認為他在文學天賦、思想意識等方面最像莎翁,是可以繼承莎翁衣缽的天才。然而,濟慈沒有看到這些盛讚,在他的人生中,除了詩歌,就是苦難。他甚至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他只是覺得日子很苦。他愛詩歌甚至超過生命,因為詩歌會接引他的靈魂短暫超脫這鐵黑色的人間。他的《夜鶯頌》《伊莎貝拉》《聖亞尼節前夜》《海伯利安》等一系列名作,在他有生之年無一不是他最可寶貴的精神安慰,即使當年這些作品並不像今天這樣香火鼎盛,甚至屢屢被批評家惡語中傷。無所謂的,在他看來這些都是寫給自己的詩,他需要它們,因為有了它們,他就可以“一飲而離開塵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隱沒”。
他的人生是很苦的……1795年10月31日,他生於倫敦北郊的一個普通家庭,9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14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留給他的是經濟上的拮据還有一個妹妹和三個弟弟(其中一個弟弟又夭折了)。很多人說濟慈的安靜和善良特別難能可貴,因為他幾乎是在“霧都孤兒”那樣的環境中成長,在他價值觀形成的年齡,他遭遇的是孤立無援和世態炎涼。但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忘記善良和美,還有自己在父母臨終前的承諾:爸爸、媽媽你們放心吧,我會盡我的全力照顧好弟弟妹妹的。原本他已經在文學方面顯示出了極大的天賦,因為特別喜愛維吉爾,14歲的時候他便將維吉爾的拉丁語長詩《艾涅阿斯紀》翻譯成了英語,然而15歲的他為了謀生和照顧弟妹不得不中斷了學業。
《甄嬛傳》中曾談及一種叫做夕顏的花,黃昏盛開,清晨凋零,是隻能開一夜的花。《源氏物語》中第一位為源氏死去的女子也叫夕顏,她的一生短暫淒涼,當初源氏遇見她時看見的那朵白色嬌弱的花便是她的本命花。夕顏花總是開在破敗的地方,雖然清麗卻註定薄命,濟慈的人生就像這白色的夕顏。他只活了不到26歲,在如今大部分人大學剛畢業不久的年紀客死他鄉,對於我們,25歲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或是工作,或是讀研,雖然也有煩惱,但人生多的是時間和機會。可是25歲留給濟慈的,卻是人間不容易,無論生活還是創作,他都走得十分艱難。
22歲的時候,濟慈終於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也許這個年紀對於一些同樣天才的詩人來說並不算早,然而在當時的英國文學界,濟慈是出身最為貧寒的,他在最初的時候根本得不到主流的任何引薦,完全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星火點燃了那一點點對未來的希望。然而,濟慈的第一本詩集雖然讓很多人看到了他的天才,但更多戴著有色眼鏡的人對這個貧窮的年輕人指手畫腳。特別是濟慈第二年的新詩集《恩底彌翁》出版後,他在詩中表現出來的進步思想讓保守派警覺,他在創作中迸發的天賦讓貴族文學勢力嫉恨。於是,23歲的他在自己正式步入詩壇的時候,便迎來了當時文學界和評論界的種種惡意,有很多評論的言語非常粗暴,已經近乎人身攻擊。這些惡意影響極壞,以至於當時的出版商都不願也不敢再出版他的詩集,甚至報刊雜誌也不再接受他的投稿,濟慈原本微薄的稿酬徹底斷絕了。
是啊,薄命的花總是開在夏天,春花報喜,那不是它的季節,秋冬顯名,又怎能輪得到它。它們只能開在夏天,和許多花草樹木一起茂盛,彷彿欣欣向榮,卻總是安靜地被擠兌在最不顯眼的角落。它們不能豔,豔就是世人眼中的妖,它們也不能香,香就是夫子口中的禍,它們只能開著無色無味的花,等待碾作泥的那個清晨或黃昏。你若真的香豔綻放,世人不會放過你,連老天都會來毀掉你。其實,濟慈如果低頭,也許自己會好過一些,然而他偏偏沒有,他依然故我,依然延續自己作品夢幻的風格和對真和美的純粹追求。後世很多研究者認為濟慈在隨後創作最高峰的三年中是在不停地反抗,當然,這樣認為沒有什麼不可以,但從濟慈的性格來看,也許他根本沒有想到反抗這種複雜的東西,他只是單純地想要表達自己的心。
因為,生活給這個年輕人的苦難,讓他根本來不及去顧及那些勾心鬥角和主義之爭。就在濟慈的稿費來源斷絕的時候,他的弟弟得了嚴重的肺結核,相同的病魔曾奪去了母親和另一個小弟的生命,如今它的魔爪又伸向了他第二個弟弟。在當時,肺癆是非常讓人忌諱的絕症,一般情況下哪怕是至親,人們也不願意去貼身照顧。然而濟慈去了,他記得自己對父母的許諾,他守在弟弟身邊無微不至地進行照顧,將所剩無幾的積蓄全部花光,直到弟弟在當年年底去世。又一位親人走了,他守著弟弟的屍體失聲痛哭,哭累了就望著窗外漆黑的夜靜靜發呆,就像平時他安靜地躲在人們不注意的角落。
他認真地為弟弟舉行葬禮,他茫然地環顧這所謂的人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他曾經和一個叫做芬妮•布•勞恩英印混血姑娘相愛,甚至訂婚,他甚至對她說想要快些成婚,這樣他就不但圓滿了愛情,還會多一位親人,因為他覺得自己失去的摯愛實在太多了。然而,這樣一點點的小心願也不能得到上天的垂憐,1820年2月的一天晚上,英倫三島依然潮溼陰冷,濟慈開始劇烈咳嗽不止,並痰中帶血。曾經目睹過三位親人因此而逝的他,經過最初幾天的驚恐和憤怒,長長嘆了一口氣,回覆到往日的安靜之中,他閉上眼睛,敏感的神經感受著周圍的一切,一滴淚從他青春的臉龐滑落。
人們都說他的病是照顧弟弟時被傳染的,然而他不在乎,因為那就是他的命,他願意接受。他看著為他的病情焦心的芬妮,想著彼此曾經的交往雖然甜蜜但竟如此短暫,內心滿是悲傷,可是如今他唯一能為她做的,也許只是離開她。不顧芬妮和周圍朋友的強烈反對,他毅然離開了英國,遠赴義大利,他明白這一去可能就是客死他鄉,但他更不想讓任何人因他而病。最讓人心疼的花,不是鬥霜傲雪的勇士,不是國色天香的皇者,不是傾國傾城的嬌豔,不是孤風自賞的清高,最讓人心疼的花,是那角落裡一直安安靜靜的她,生如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