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把屏下攝像頭技術已經打磨到可用的水平了,而不是停留在實驗室,或者停留在展示影片裡面的技術。
一直以來行業對於屏下攝像頭的應用都是抱著非常期待的態度,因為屏下攝像頭實在是可以解決太多問題了。
但是屏下攝像頭有它技術本身的很多挑戰。
而這些挑戰主要分為兩方面,硬體和軟體。
1.螢幕透光率
在硬體上來說,屏下攝像頭顧名思義,是在螢幕下面的攝像頭。那麼對應的區域就要求具有一定的透光率,這樣才可以透過螢幕,採集到影象資訊。
關於這一點,行業有很多種解決方案。
比如京東方有一個專利就是兩塊可以移動的螢幕,前置攝像頭要啟動的時候,在上面的那塊螢幕就移開,這樣就很像現在用升降式攝像頭的解決方案去解決這個問題。
但我覺得這種方案是沒有實戰意義的,本身我們做屏下攝像頭,就是想解決掉機械結構這一環,因為升降式結構目前必須靠人工去完成組裝和安裝,這樣對於產線的產能和良品率都不是很友好,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解決生產和品控的問題。
另外維信諾透過將屏下攝像頭區域的畫素密度降低,這樣透光性自然也就增加了。
同樣的思路去實現螢幕和攝像頭區域不同的透光率,也可能將攝像頭和正常螢幕之間使用不同的螢幕材質,螢幕使用AMOLED,而屏下攝像頭對應的區域採用透光率更高的PMOALED。
還有就是OPPO現場展示的這個方案,使用微透鏡成像,這對於硬體和軟體都有著巨大的挑戰。
首先和其他方案一樣,要在屏下攝像頭區域定製一塊透光率更高的材質,重新設計畫素結構,最佳化透光效率。
再定製一個光圈、感測器面積、單畫素尺寸更大的鏡頭,用於採集儘量多的透過螢幕的光線。
儘管對硬體進行了諸多最佳化和定製,但是光線通過了螢幕,必然會帶來眩光、偏色、霧化、衍射、暗光底噪這些問題。
這時候就是屏下攝像頭方案的第二個挑戰了。
2.拍照最佳化
在硬體已經盡力的情況下,如果再透過軟體去最佳化成像效果。
比如白平衡演算法要適應不同的光源,對畫面的色彩進行校準。
透過HDR多幀演算法,對明暗細節進行處理,以此來進一步最佳化細節。
屏下拍照是一種從來沒出現過的場景,在這一方面的軟體最佳化勢必會成為一個新的賽道,誰可以越快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越早在這方面建立優勢。
這就像屏下指紋的演算法不斷更新換代,每次以毫秒級的最佳化不斷往前推進,經過短短一年的時間,在準確率和速度上已經和電容指紋的體驗差距大大縮小了。
屏下攝像頭也是一樣的,大家可以看到,在硬體方案上都還沒有一個定論,還在百家爭鳴的階段。
但是我們可以預見到的是,最後的屏下指紋的方案一定不會是機械結構的,一定會是某一種更穩定的,更方便量產的方案。
然後剩下來的就是又一輪演算法的長跑競賽,誰先可以解決軟硬體的問題,誰就可以先量產,先把這個賣點打出來,在市場競爭上獲得優勢。
3. 為什麼要做屏下攝像頭
我們現在提到全面屏,直接會聯想到的就是機械式結構。
各式各樣的從千元機到旗艦機的升降式攝像頭,已經給消費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市場上要不就是水滴屏,要不就是升降式攝像頭,其實從外觀上手機已經基本上完全趨同了。
全面屏的手機正面分不出來誰是誰,水滴屏的手機也很難區別出來了。
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新的賣點出來刺激市場,調動銷量,同時也可以給消費者留下印象。
各廠各家都有自己的研發方向,而OPPO選擇的屏下攝像頭,就是一個大勢所趨的賽道。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不能用萬馬奔騰這個詞去形容手機市場的競爭了,因為現在基本就只是六個手機廠商的頭部玩家的遊戲了。
首先屏下攝像頭對於OPPO來說是一個連續的方向。
從小劉海,到水滴,再到全面屏,額頭漸漸消失到升降攝像頭裡面,再到屏下攝像頭,這是一個連續感知的進化的過程。
比如上一代買了find X的使用者,這一代看到RENO十倍變焦版,會明顯感覺到這是兩條線的產品,正面的體驗沒有延順升級的感覺。
可能find的下一代就是採用屏下攝像頭,對於上一代的find使用者來說,這一次升級就沒有伸縮的前置攝像頭,自拍的體驗就變成了額頭黑掉一塊,然後就可以自拍了。
find的使用者就會感覺:嗯,這個系列果然是高顏值+黑科技的產品線。
這時候find這條產品線就會有強烈的體驗認知,使用者的忠誠度也就固化了。
屏下攝像頭將會是一個體驗上很明顯的升級點,包括對於現在的Reno使用者來說也是,未來大家一定會在這條跑道上你死我活,因為全面屏給手機正面帶來的旗艦感真的是太強了。
4.屏下攝像頭可以帶給我們什麼
OPPO K3因為正面的全面屏,我拿到真機的時候,那種質感給我的衝擊力是很強的。
前面是全面屏,沒有劉海。
後面也沒有左上的豎排三攝,而是居中的雙攝。
邊框的處理也非常好,配色低調大氣。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塑膠後殼的千元機的質感。
所以說又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全面屏時代,手機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小,再也不會有從OPPO R11到R11S那時候,哇,一下額頭下巴窄那麼多的驚喜了。
我們現在可以回憶一下,R11那一代大額頭大下巴16:9,一下躍進到R11S的18:9,那種震撼的升級感,衝擊力,是非常強的。
包括OPPO的R系列和A系列放在一起,那種整機質感和做工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但是我們現在把Reno和K3放在一起,差距已經沒那麼大了,更多的是軟體和硬體細節上的差距。
所以說現在我們對於旗艦的期待越來越高,而差異化也越來越難做了。
屏下攝像頭這個方向,就是一個非常潤滑的方向。
它不僅僅是讓前置攝像頭變隱形了,它還消滅了升降式攝像頭,同時它也幹掉了步進電機——這兩是很重很佔空間的東西。
所以屏下攝像頭可以讓手機更輕,升降式攝像頭消失留下的空間,可以塞進去紅外,耳機孔,橫向線性馬達,更大的電池,總之一切你想在手機裡堆疊的東西。
同時沒有了升降攝像頭,手機的密閉性也更好了,結構也更嚴密了,防水和耐摔也更強了。
所以為什麼說屏下攝像頭是一個潤滑的方向,因為它在向全面屏過度的時候,讓大家認知到了全面屏,但是也留下了很多遺憾。
當搭載屏下攝像頭的旗艦出現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旗艦功能強大,HiFi續航效能震動拍照要啥有啥,而且還不重。
這時候你會打一個激靈,心裡冒出一個本能的念頭。
這才是真正的屬於未來的旗艦手機。
OPPO把屏下攝像頭技術已經打磨到可用的水平了,而不是停留在實驗室,或者停留在展示影片裡面的技術。
一直以來行業對於屏下攝像頭的應用都是抱著非常期待的態度,因為屏下攝像頭實在是可以解決太多問題了。
但是屏下攝像頭有它技術本身的很多挑戰。
而這些挑戰主要分為兩方面,硬體和軟體。
1.螢幕透光率
在硬體上來說,屏下攝像頭顧名思義,是在螢幕下面的攝像頭。那麼對應的區域就要求具有一定的透光率,這樣才可以透過螢幕,採集到影象資訊。
關於這一點,行業有很多種解決方案。
比如京東方有一個專利就是兩塊可以移動的螢幕,前置攝像頭要啟動的時候,在上面的那塊螢幕就移開,這樣就很像現在用升降式攝像頭的解決方案去解決這個問題。
但我覺得這種方案是沒有實戰意義的,本身我們做屏下攝像頭,就是想解決掉機械結構這一環,因為升降式結構目前必須靠人工去完成組裝和安裝,這樣對於產線的產能和良品率都不是很友好,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解決生產和品控的問題。
另外維信諾透過將屏下攝像頭區域的畫素密度降低,這樣透光性自然也就增加了。
同樣的思路去實現螢幕和攝像頭區域不同的透光率,也可能將攝像頭和正常螢幕之間使用不同的螢幕材質,螢幕使用AMOLED,而屏下攝像頭對應的區域採用透光率更高的PMOALED。
還有就是OPPO現場展示的這個方案,使用微透鏡成像,這對於硬體和軟體都有著巨大的挑戰。
首先和其他方案一樣,要在屏下攝像頭區域定製一塊透光率更高的材質,重新設計畫素結構,最佳化透光效率。
再定製一個光圈、感測器面積、單畫素尺寸更大的鏡頭,用於採集儘量多的透過螢幕的光線。
儘管對硬體進行了諸多最佳化和定製,但是光線通過了螢幕,必然會帶來眩光、偏色、霧化、衍射、暗光底噪這些問題。
這時候就是屏下攝像頭方案的第二個挑戰了。
2.拍照最佳化
在硬體已經盡力的情況下,如果再透過軟體去最佳化成像效果。
比如白平衡演算法要適應不同的光源,對畫面的色彩進行校準。
透過HDR多幀演算法,對明暗細節進行處理,以此來進一步最佳化細節。
屏下拍照是一種從來沒出現過的場景,在這一方面的軟體最佳化勢必會成為一個新的賽道,誰可以越快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越早在這方面建立優勢。
這就像屏下指紋的演算法不斷更新換代,每次以毫秒級的最佳化不斷往前推進,經過短短一年的時間,在準確率和速度上已經和電容指紋的體驗差距大大縮小了。
屏下攝像頭也是一樣的,大家可以看到,在硬體方案上都還沒有一個定論,還在百家爭鳴的階段。
但是我們可以預見到的是,最後的屏下指紋的方案一定不會是機械結構的,一定會是某一種更穩定的,更方便量產的方案。
然後剩下來的就是又一輪演算法的長跑競賽,誰先可以解決軟硬體的問題,誰就可以先量產,先把這個賣點打出來,在市場競爭上獲得優勢。
3. 為什麼要做屏下攝像頭
我們現在提到全面屏,直接會聯想到的就是機械式結構。
各式各樣的從千元機到旗艦機的升降式攝像頭,已經給消費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市場上要不就是水滴屏,要不就是升降式攝像頭,其實從外觀上手機已經基本上完全趨同了。
全面屏的手機正面分不出來誰是誰,水滴屏的手機也很難區別出來了。
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新的賣點出來刺激市場,調動銷量,同時也可以給消費者留下印象。
各廠各家都有自己的研發方向,而OPPO選擇的屏下攝像頭,就是一個大勢所趨的賽道。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不能用萬馬奔騰這個詞去形容手機市場的競爭了,因為現在基本就只是六個手機廠商的頭部玩家的遊戲了。
首先屏下攝像頭對於OPPO來說是一個連續的方向。
從小劉海,到水滴,再到全面屏,額頭漸漸消失到升降攝像頭裡面,再到屏下攝像頭,這是一個連續感知的進化的過程。
比如上一代買了find X的使用者,這一代看到RENO十倍變焦版,會明顯感覺到這是兩條線的產品,正面的體驗沒有延順升級的感覺。
可能find的下一代就是採用屏下攝像頭,對於上一代的find使用者來說,這一次升級就沒有伸縮的前置攝像頭,自拍的體驗就變成了額頭黑掉一塊,然後就可以自拍了。
find的使用者就會感覺:嗯,這個系列果然是高顏值+黑科技的產品線。
這時候find這條產品線就會有強烈的體驗認知,使用者的忠誠度也就固化了。
屏下攝像頭將會是一個體驗上很明顯的升級點,包括對於現在的Reno使用者來說也是,未來大家一定會在這條跑道上你死我活,因為全面屏給手機正面帶來的旗艦感真的是太強了。
4.屏下攝像頭可以帶給我們什麼
OPPO K3因為正面的全面屏,我拿到真機的時候,那種質感給我的衝擊力是很強的。
前面是全面屏,沒有劉海。
後面也沒有左上的豎排三攝,而是居中的雙攝。
邊框的處理也非常好,配色低調大氣。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塑膠後殼的千元機的質感。
所以說又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全面屏時代,手機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小,再也不會有從OPPO R11到R11S那時候,哇,一下額頭下巴窄那麼多的驚喜了。
我們現在可以回憶一下,R11那一代大額頭大下巴16:9,一下躍進到R11S的18:9,那種震撼的升級感,衝擊力,是非常強的。
包括OPPO的R系列和A系列放在一起,那種整機質感和做工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但是我們現在把Reno和K3放在一起,差距已經沒那麼大了,更多的是軟體和硬體細節上的差距。
所以說現在我們對於旗艦的期待越來越高,而差異化也越來越難做了。
屏下攝像頭這個方向,就是一個非常潤滑的方向。
它不僅僅是讓前置攝像頭變隱形了,它還消滅了升降式攝像頭,同時它也幹掉了步進電機——這兩是很重很佔空間的東西。
所以屏下攝像頭可以讓手機更輕,升降式攝像頭消失留下的空間,可以塞進去紅外,耳機孔,橫向線性馬達,更大的電池,總之一切你想在手機裡堆疊的東西。
同時沒有了升降攝像頭,手機的密閉性也更好了,結構也更嚴密了,防水和耐摔也更強了。
所以為什麼說屏下攝像頭是一個潤滑的方向,因為它在向全面屏過度的時候,讓大家認知到了全面屏,但是也留下了很多遺憾。
當搭載屏下攝像頭的旗艦出現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旗艦功能強大,HiFi續航效能震動拍照要啥有啥,而且還不重。
這時候你會打一個激靈,心裡冒出一個本能的念頭。
這才是真正的屬於未來的旗艦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