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儒文化
-
2 # 秦曼玲
好的窮人家的孩子,原本就是一個質樸無華的孩子。素質教育,是讓讓經歷更深刻的人生軌跡,吃苦耐勞……他們已經在當下了,為什麼沒錢培養興趣?是因為社會的分公不平衡所造成的,也是對窮人家孩子教育的抹殺!
-
3 # Yantongshen
窮人家孩子有機會素質教育嗎?沒錢怎麼培養興趣?提出這樣問題,是無知還是什麼?窮人家孩子,一般本身就具有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熱愛勞動等良好素質,並在不斷受到家庭影響,怎麼能說他們有沒有機會接受素質教育呢?素質教育,不是單純靠說教實現的,素質教育主要是靠在實踐中鍛鍊……興趣是靠錢培養的嗎?怎麼什麼事都要提錢?看來有的人真的掉到錢眼裡面了!興趣是一種愛好,譬如,有的人從小愛玩遊戲,有的人愛看書,有的人愛勞動,有的人愛旅遊,有的人愛爬高上低,有的人愛吃菜,有的人愛吃肉……哪一個是靠錢培養出來的!
-
4 # 裳裳而華
這要看有多窮。量力而行就可以了。沒錢也可以有興趣啊,跑步,玩球,單雙槓,不都可以玩嗎?吹個口琴,唱歌跳舞畫畫,這些也不一定要請老師教,玩玩而已,也不花什麼錢。窮人家孩子,還是正經讀書的好,別總想著搞藝術,很費錢很難的。
-
5 # 會做醬醬的李老師阿文
如果你知道什麼叫素質教育,你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
我想你一定是把什麼特長生和素質的概念搞混了。
-
6 # 陳中思
評“窮人的孩子有機會素質教育嗎?沒錢怎麼培養興趣?”
2021年4月10日
從社會的普遍性來看,人們基本上是在不知道何為“素質”、何為“素質教育”的狀況下熱議素質教育的。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素質教育是特別用於基礎教育的。那麼與基礎教育相關的“素質”到底是什麼?與教育相關的“素質”包括:
1、知識素質;
2、實體素質。即可以透過人的身體表現出來的素質。如身體素質,如能歌善舞琴棋書畫素質;
3、可以使人成為好人好公民的內在素質。這些內在素質是隱含在人的大腦和內心中的。如好的品行,如守法\守規\守序\守信的意識,如支配人的好的行為習慣的意識,如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人身\權利的意識,如勤儉節約意識,如與人為善意識,如民族情懷愛國精神,如事業精神,如團結協作精神,如經受挫折的毅力,如孩子們都能具備“自己想思維方式”,如會說理的素質,等等,等等。
知道了人所應該具備的素質,那也就應該可以知道什麼是素質教育了。首先,素質教育是以民族為物件的,是體現為透過教育把民族造就成怎樣的民族為目的的。
因此,素質教育是以國民的健康體魄為第一的;是讓一代一代的孩子打好能夠成為好人好公民的內在素質基礎為第一的。
在教育能保障以上兩個第一的目的能夠實現的前提下,兼顧知識素質和實體素質的教育。
這就是作用於民族和國民的素質教育,也就是與只教知識不育人的應試教育有著本質區別的素質教育,是可以也必須施教於每一個孩子的素質教育,是不讓每一個孩子被落下的素質教育,是不淘汰每一個孩子的素質教育。
待到教育變革成功了,這種意義的素質教育就能切切實實地落實了,就能在每一個學校落實了。那樣,我們民族就是最有希望成為有著高素質的民族了。
-
7 # 小小0592
你作為孩子的父母,擅長什麼?素質教育無所謂高低貴賤,炒一手好菜、織毛衣、剪窗花。。。。這些都算的!不是非得練琴、畫畫、程式設計、奧數,也不是一定要花錢購買教育,父母現成的最好!
-
8 # 涵煙閣
窮孩子當然可以素質教育。許多人總以為品質生活素質教育之類好點的東西都需要大價錢,這是錯誤的認知。這裡只說素質教育,首先搞清楚什麼是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除了智主要靠學校,其他的大部分還要靠家長生活中的愛關心(讓他感受愛學會愛)和諄諄教導(讓他有高貴的品格,強烈的責任心),這些都不需要花什麼錢的。至於校外興趣班,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選一兩樣他最有興趣最擅長的報一般價位的就可以了,成功的關鍵除了天賦,主要還靠持之以恆的毅力。而我們普通人也不必去追求揚名中外,孩子和他自己比,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有進步就很好了。如果孩子不擅長學習文化知識,去學好一個技能也很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有責任心有上進心有生活情趣身心健康有一技之長足以餬口就是成功的素質教育了。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成功就是考重點大學掙很多錢當很大官,那麼請問這些能保證幸福嗎?如果可以,為什麼名校生有錢人抑鬱自殺的更多呢?人們總是放縱自己的慾望,被社會裹挾著狂奔,精疲力竭而忘了初衷,幸福其實很簡單,做喜歡的事,按喜歡的方式生活,身心健康,有人愛,也會愛別人。
-
9 # 育鄰人
勞倫斯·彼得提出:“木桶理論”,一隻木桶能夠裝多少水正常情況下(指木桶的大小是一定的,也不斜放等)取決於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每一塊木板的長度,最短的木板決定盛水量。第二、是木板與木板之間的結合是否緊密。第三、是有一個很好的桶底。第一個因素大家好理解;但如果木板與木板之間存在縫隙或縫隙很大,也無法裝滿水;同樣如果沒有好的桶底,盛水只能是空想。
人類是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具智慧的高等級動物族群,每個人都擁有強大的與同伴分工協作的能力,也就是說每個人在生活中既可以單獨成為一隻木桶、也可以和若干同伴一起共同組建成為一隻更大的木桶。假設每個人都獨立成為一隻木桶,顯然所有生存技能發展越均衡越好;假設每個人都只是人類社會大木桶之中的一塊木板,那麼每個人都只需要確保自己在某一方面能力突出即可,然後以自身最強項【最長的一塊木板】嵌入社會分工協作大家庭。
人類非團結協作不能繁衍生息、非分工協作勞動不可裹腹,自人類誕生於自然生命體系以來,人社會就在不斷擴大自己的分工協作範圍,從數十人的小部落、數萬人的氏族部落、上百萬人的國家、乃至數十億人的全球分工協作,人類社會個體就從未真正完全依靠個體力量單獨存活過。因此,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只需要發展自己最具優勢的少數幾個生產勞動技能即可,比如農民耕種、工商業者促進物品流通、文化藝人為豐富人們日常文娛活動服務......現實社會生活中,無論生在富裕或者貧困家庭的孩子都不可能真正面面俱到的學習所有人生成長素質,他們一定會從所有人類社會文明成果中選擇幾項作為重點發展方向【比如人文社會學、建築學、醫學、文藝】。
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提出:“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但又絕不能簡單得像白紙一張。人類社會個體成長差異+分工協作體系使得每個人必須“互為犄角”才能實現幸福生活,因此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不必樣樣學、事事精,每個人只需盡心竭力做好自身能力最強的那些事情即可。所以,無論貧富家庭的孩子都不必操心自己未能學完所有人類社會生存素質技能,相反每個人都必須發掘自身具備的那些少數真正的興趣、並透過“持之以恆”的“刻意練習”讓興趣成為未來謀生服務的主角。
回覆列表
窮孩子到工廠先打工,在工廠也能學到技能,其實小學五年,高中兩年足夠,多出兩年,窮孩子上班賺錢,富孩子當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