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彤彤的媽咪a科學育兒

    血常規裡專案很多,歸納起來,就三大類:白細胞類、紅細胞類、血小板。把這三類搞明白了,就簡單了。

    有些血常規裡帶著檢查C反應蛋白,對於孩子出現感冒發熱症狀時,看懂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就行了。

    (一)白細胞

    人體內的軍隊。有消滅細菌、病毒等病原的作用。身體過敏時,也會發生重要的作用。只要身體受到傷害,白細胞定會衝到前線。

    為了滿足多方面的需要,白細胞又分成了好幾種: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以上全部加起來,組成白細胞。

    其中,淋巴細胞佔90%以上,其它細胞加起來,不到10%。如果孩子感冒發燒時,家長主要了解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就夠了。

    中性粒細胞有吞噬細菌的作用,平時在血管裡巡邏,一旦發現哪個部位被細菌感染,就會快速從血管趕到感染部位,殺滅細菌。

    通常細菌感染不是馬上就能壓下去,身體會不斷而且快速的產生中性粒細胞去殺菌。所以,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會升高,相應的,白細胞也就升高了。

    淋巴細胞能識別病毒,併產生相應的抗體。這些抗體和病毒結合後,病毒就不能搞破壞了。

    淋巴細胞還能檢測出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以防病毒在細胞內大量繁殖。所以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會輕度升高。同時,病毒會抑制骨髓生成粒細胞的作用,所以,中性粒細胞大大減少,以上結果綜合後,顯示白細胞降低。

    這個時候白細胞的變化,多數情況下是正確的。所以在孩子感冒發燒時,如果已經查了血常規,家長可以透過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白細胞總數,分析孩子的感染情況。

    另外,單核細胞代表著什麼?

    如果稍微增高,沒有臨床診斷意義;如果急劇增高並伴有發熱,代表有感染。具體是哪種型別的感染,還得結合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的數量。

    (1)單核細胞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或者比率增高,說明細菌感染比較嚴重。

    (2)單核細胞增高,淋巴細胞增高,提示病毒感染比較嚴重。

    (3)單純單核細胞增高,孩子發熱需要3-5天時間,這種情況比較多見。

    總結:

    (A)透過白細胞總數判斷到底是升高還是降低,升高則細菌感染的可能性大。

    (B)透過淋巴細胞百分比,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這兩項,粗略分析病毒還是細菌感染。淋巴升高,病毒感染;中性粒細胞升高,細菌感染。

    孩子剛出生,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高;出生後4-6天,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差不多;之後,淋巴細胞升高,佔優勢;4-6歲,兩者比例差不太多,之後,粒細胞就佔優勢。

    那麼,C反應蛋白是什麼?能提示感染嗎?

    它是在炎症、應激狀態下急劇上升的蛋白。是由肝細胞合成,能幫助和識別病原體,有抗炎效果。

    細菌感染時,c反應蛋白明顯升高;病毒感染時,c反應蛋白不升高或升高的低。此條件對大部分感冒發熱的孩子都適用。

    家長可依據這個條件初步判斷孩子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如果是病毒,可放心,不用使用抗生素。

    孩子感冒發燒病毒性的多,通常表現是:

    (1)反覆發熱,但不會越來越嚴重。

    (2)如果孩子體溫降下來後,精神狀態挺好。

    (3)咳嗽,流涕症狀會加重,但發熱會減輕。

    如果孩子有如上的表現,即便不用做血常規,也可清楚判斷是病毒感染。

    反之,如果孩子症狀較重,沒有上述情況,月齡小,低於3個月的,建議查血常規。提示是細菌感染的,馬上用藥。

    孩子感冒、發熱12小時內,查血常規意義不大,因為這時體內的白細胞、c反應蛋白還處於反應中,沒有穩定下來,這時查,有誤導作用,建議至少24小時以後再查。

    即便做了血常規,也要與孩子臨床表現相結合。不能輕易下結論。

    如果孩子精神狀態很差,不吃不喝,發熱總不退。這時,即使白細胞、中性粒細胞非常低,也不能認為是病毒感染。

    因為嚴重的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都跑去殺細菌了,並且與細菌同歸於盡了,新的細胞還沒生產出來,那顯示的就是低。

    如果孩子發熱有反覆,有些煩躁,但精神還行,血常規顯示白細胞、c反應蛋白很高,感覺是細菌感染,也許可能是EB病毒感染。

    這時的白細胞升高是淋巴細胞大量增生導致的;c反應蛋白升高明顯是因為孩子的炎症反應較重。

    分析血常規時,一定要結合孩子的病情,單看血常規是不行的。

    有些學中醫的不看,也不屑於看化驗單,認為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其實,西醫的有些高科技檢驗手段,很值得中醫借鑑。

    (1)比如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化驗血常規白細胞是高的。看化驗單可以更直接、快速的辯證出來。西醫認為是有炎症,中醫來解釋就是一個熱證。

    中醫治療重在清熱利溼、解毒涼血,而用穴也一定要推拿出這種效果來。但沒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兒推師,不建議接診。

    (2)病毒性感染,西醫認為目前個人免疫力低下,中醫認為是正氣不足。所以推拿重點以扶正為主。扶正就是固護脾胃,脾胃強則氣血充足,抵抗力就強。

    (二)紅細胞

    是人體的“運輸隊”。把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把回收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排出體外。相關引數主要判斷是否貧血。

    家長只要記住,第一項(Hb)降低,說明是貧血;後三項低,提示是缺鐵性貧血。就ok了。

    血紅蛋白的合成需要鐵,如果長期缺乏鐵,血紅蛋白合成就少,紅細胞就小、色淡,因為血紅蛋白是紅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缺鐵導致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另外,在細菌感染時,會抑制骨髓製造紅細胞,導致暫時性貧血。等病好了,孩子的貧血會自行恢復,可不做任何處理。

    (三)血小板

    相關引數裡,知道血小板的數量就行了。

    它是血管裡的“修補匠”。對維持血管的完整性有著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少時,血管會出現很多漏洞,血滲出血管,導致面板上有好多的出血點。

    血小板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大量的血小板在血管內沒有破口的地方聚集,互相黏在一起,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隨著血液流入心臟、大腦,那就危險了。

    最後講一下嗜酸性粒細胞。

    它也是白細胞的一種,但吞噬細菌的作用非常弱,基本起不到抗感染作用,只是能限制體內的過敏反應。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如蕁麻疹、支氣管哮喘等。

    雖然過敏是嗜酸性粒細胞升高的最常見原因,但不能說明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就明確是過敏性疾病。其它的如寄生蟲感染、風溼、血液系統疾病時,它也會升高。

    中醫的觀點,孩子容易過敏,是氣虛。這個“氣”包括衛氣。如果氣虛,就會對外界環境敏感,產生過敏反應。

    對於過敏孩子,中醫治療重在健脾益氣。只要脾胃功能強,正氣充足,對外界過敏,或者容易外感的症狀就會逐漸減弱,或者透過自我調節來自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有記得孫雯時代陣容搭配的嗎?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