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43

軍事

回覆列表
  • 1 # 薺菜糰子

    比如海軍方面的某些技術。大名鼎鼎的卑斯麥號其實並不算先進,設計相對保守。和大和、衣阿華這樣的頂級戰列艦比差了一個檔次。在航母方面差的就更遠了。另外就是大型戰略轟炸機,德國沒有合格的四發動機遠端轟炸機,僅有的四發遠端偵查轟炸飛機系民機客串,強度不足,難堪大用。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納粹德國的軍事科技其實並不像它所表現的那麼厲害,落後於盟軍的技術確實有不少,我們就揀選幾個來說說吧。

    脫殼穿甲彈

    德軍的88mm坦克炮雖然猛,但它們來自高射炮技術,靠的是巨大的彈體裝藥和高膛壓推動效能,在坦克炮彈的發展上,德國並不如盟軍方面。雖然德國的碳化鎢芯被帽穿甲彈(Armor Piercing Capped Ballistic Cap APCBC)和次口徑硬芯穿甲彈(Armor Piercing Composite Rigid,APCR)並不差,但英國人推出的“脫殼穿甲彈”(Armor-Piercing Discarding Sabot shell,APDS)卻比德國炮彈更先進。

    英國在大名鼎鼎的17磅炮上使用了APDS技術,這種早期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是今天穩定尾翼脫殼穿甲彈(APFSDS)的祖宗,它擁有一個圓頭的彈罩,炮彈出膛後罩殼脫離,讓其中的次口徑硬芯攻擊敵人,具有相當良好的穿甲能力。正是依靠新型的炮彈,17磅炮如虎添翼,為德軍裝甲帶去了很多慘痛的教訓。

    德國坦克的品質有口皆碑,誕生了許多“神車”,但這些神車最後依然抵不過“戰略化生產”的數量優勢,讓蘇聯的鋼鐵洪流淹沒了。二戰中德國坦克的產能一直成問題,除了數量繁雜、工藝過多以外,太過於依靠手工焊接和高階技工生產也是個問題。

    然而在這一點上,蘇聯人卻走到了前面,之所以T34坦克能像蝗蟲一樣推出,與蘇聯的坦克工廠生產方式有關,他們將人員按照級別和流水線安排的極為妥當,而尤其重要的是,在焊接技術上,蘇聯使用了自動化的“坦克焊接機”。

    準確的說,蘇聯擁有完整的流水線式鑄造平臺,以及自動化的坦克焊接裝置,能對坦克的整車進行從鑄造到焊接的全部工序。如此高效的流程生產,德意志霸王龍當然擋不住蘇聯烏壓壓的迅猛龍噠。你拿手焊,焊得過機器麼?

    雷達和無線電導引、干擾技術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英國的雷達技術相當出名,也是英國剋制德國空軍的重要法寶。正是藉助了插滿英倫三島甚至海外殖民地的雷達杆,英國人在對德空戰中哪怕再黴也能穩住一頭。尤其是不列顛空戰的夜間轟炸中,採用了雷達預警的英國防空比德國表現的好的多,讓德國納粹的戰果一直提不起來,損失卻與日俱增。雖然德國後來也開發了雷達技術,但總體上二戰中英國雷達是最強的。

    在雙方的夜間戰鬥中,使用了雷達導航的英國戰機異常靈活,時而有“蚊式”等夜間戰機通過導航埋伏德軍,時而有轟炸德國的轟炸機群在夜間與護航叢集匯合編隊,可謂佔盡了優勢。而反觀德國那邊,英吉利海峽最寬240公里,加來等地區才34公里,加上機場距離也就200-300公里的雷達導航,德國人卻從來沒玩轉過,每次一涉及到雷達導航戰鬥,那肯定是讓英國人抓著狂按。

    不過後來德國在雷達技術上還是雄起了一把的,他們開發出了高炮火控雷達,用以對美英大規模轟炸的機群進行探測攻擊,打出了很不錯的戰績。但是英、美吃了幾次虧以後,開發出了專用的雷達干擾機,從此德國雷達徹底抓瞎了。

    軍艦技術

    二戰德國海軍的光環不少,但主要集中在U艇對貨輪的戰績上,德國海軍的實力一直都很弱,軍艦思維也比較過時,仍然是大炮鉅艦佔主流,即便有航母製造計劃,最終也因為能力問題,沒等建成就撂了荒。無論在設計能力、前瞻性、工程建造能力上,德軍都差美、英很遠。

    德軍二戰最高水準的戰列艦“俾斯麥”在設計上其實非常一般,火力相比同級英美戰列艦並不佔什麼優勢,防空能力上更是哭笑不得。

    所以一直有人笑談,如果將俾斯麥送到太平洋戰場上去溜一圈,估計它與英軍“威爾士親王號”的下場差不多,輕飄飄就讓航空兵幹掉了。這並非胡謅,當年“皇家方舟”上的劍魚雙翼攻擊機就能虐得俾斯麥死去活來,換上97艦攻或F4U的話,恐怕那些37手拉機是頂不住邪的。

    無線電通訊技術

    德軍一度非常羨慕盟軍手裡的無線電步話機,這種裝置遠比普通無線電臺方便,能移動式的傳聲交流,士兵們可以直接在戰場上打電話。尤其是炮兵觀察所,可以直接前出偵察兵呼叫炮火,遠比發報機靠譜,然而德國人生產不出來牢靠的戰場步話機。

    美軍二戰步話機有SCR-300(Walkie-Talkie)、SCR-536(handie talkie)兩種,它們是由當時專注於汽車音響的摩托羅拉公司開發出來的。

    SCR-300通訊範圍較廣,但需要人員揹負使用;SCR-536雖然通訊範圍只有1.6公里,但相當小巧,就像個超大號的“大哥大”,十分便攜。美軍一般將SCR-300配到連一級,而SCR-536配到排一級,在20世紀40年代就實現了戰場語音實時通訊。

    核物理技術和原子彈

    德國人的核物理髮展起步相當早,而且人才濟濟,光擁有諾貝爾頭銜的科學家就有海森伯格、奧托·哈恩等兩人,很早就具備了豐富核物理學科積累,並且一度觸控到了核反應堆和裂變的床沿。

    但是,納粹對研究核技術的“鈾計劃”並不太感冒,儘管獲得了比利時的鈾礦、還在挪威建造了重水工廠,卻對核武器製造超級炸彈沒當回事兒,他們更希望海森伯格能開發出“電廠”,讓原子能解決德國短缺的能源問題。實際上,儘管後世吹的玄乎其玄,海森伯格本人一直在牢裡關到日本核爆,都沒有算出原子彈反應的正確公式。

    而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卻是個猶如黑洞一般的大投入,它雲集了美國當年能拉到的所有高能學者,先後幾次投入鉅額資金,動員人數超過10萬,從科技樹底層全方位的攀爬核物理技術,建設出了濃縮鈾工廠和濃縮鈽工廠,很快就發展出成熟的原子彈。並且核彈只是附屬產品,它是實實在在的給美國搭了座核物理的萬丈高樓。

    諾頓瞄準器

    諾頓瞄準器(NordenBombsight)是美軍轟炸機上的投彈瞄準裝置,不要小看這玩意兒,原子彈研究投入了20億美元,諾頓瞄準器則花費了15億美元,都是當時的鉅額研究。廣島、長崎的原子彈轟炸,也都是通過諾頓瞄準器投擲的。

    按今天的說法,諾頓瞄準器其實是個機械計算機,它能通過自身機械進行彈道邏輯運算,為轟炸機提供從瞄準到自動化對準、投彈的流程,極大的提高轟炸機的轟炸水準,比德軍靠光學瞄具投彈的方式先進很多,被當時的飛行員稱為“魔法道具”。

    正因為諾頓瞄準具的先進性,飛行員需要進行保密宣誓,飛機墜毀前必須確保諾頓瞄準器被摧毀,被俘後也需要保守其祕密,每次戰機出任務時瞄準器才被安裝,任務結束它被拆下鎖進保險櫃。

    電子計算機

    德國在二戰時期只有比較落後的機械式計算機,然而美國在30年代已經開始了基於電子管的電子計算機研發,1937年-1941年,由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約翰·文森特教授與研究所克利福德·貝瑞一同開發出了最早的電子計算機“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

    緊接著,由美國陸軍阿伯丁試驗場“彈道研究實驗室”投資,賓夕法尼亞大學約翰·莫奇萊(John Mauchly)、數學家馮·諾依曼等人團隊開發的電子計算機“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 埃尼阿克)誕生了,雖然它的公佈時間是1946年2月,但1945年前,埃尼阿克就已經對曼哈頓計劃以及彈道實驗室的資料進行過演算,需要200人的計算量,它3秒就能完成。

    除了這些,德軍的主動聲吶、遠端轟炸機、魚雷、燃燒彈、航空炸彈、近炸引信、航空發動機、軍糧補給等許多技術都落後於盟軍,一方面許多事物並不存在代差,所以顯示不出什麼太大差異。另一方面,後世過於看重德國的“末日黑科技”,將這些不成熟的東西吹得太過,反倒忽略了盟軍這邊,照樣有許多厲害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埃斯珀命令:駐敘美軍最後1000人全部撤出,巴薩爾和普京是笑到最後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