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程(Chéng)姓源有五
1、出自風姓,以國為姓,是重和黎的後裔。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後裔伯符(一作喬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古程國的地望在漢晉時期的洛陽上程聚,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洛陽和偃師交界處。程國的居民以國名為氏,於是就產生了程氏。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他們所處的時代距現在相當遙遠,因而他們的身世和官職,史書記載說法不一。關於重的身世.一說他是少吳的兒子,屬於東夷部族;一說他是顓頊的曾孫,屬於華夏部族。對於這個問題,今人已難以分辨清楚。但是古書都說,程氏出自風姓。從這一事實出發,可以認為重和少昊的關係更為密切,應該屬於東夷部族。因為風姓就屬於東夷部族。重、黎所屬部族記載的混亂,正反映了當時東夷部族和華夏部族逐漸融合,後人已難以準確區分的實際情況。
重、黎在顓頊時分別開始擔任掌管天地的官職,他們的後裔世代承襲了這一官職。到了堯、舜、禹時,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輔臣。他曾經掌管火,用火焚燒山澤,驅逐禽獸。他能調馴鳥獸,又發明了掘井的技術,能鑿地求水。他還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大禹臨死時,將帝位傳給伯益。大禹的兒子啟聯合友黨進攻伯益,將伯益殺死.自己做了國王,建立了夏朝。但是伯益的後裔在夏、商時代仍承襲掌管天地的職位,經久而無失。
程氏得氏之前的遠祖,黃帝時有風后,顓頊時有重、黎,舜、禹時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時期。
2、以地名為姓。
傳說,周宣王之時,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後又因攻佔徐方(今山東滕州東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陝西咸陽市東,也有人說在今洛陽市東),他的子孫有一部分人以地為姓,稱程姓。
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公元前11世紀時,周公 旦公封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受封於郇(近山東省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並,其子孫以原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氏,春秋時,晉國公族叔受封於荀邑(今山西省正平縣西),其後以邑名“荀”為氏。又據《左傳杜預注》所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採於程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其後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
西周後期,周厲王好利。他以榮夷公為卿士,拼命對百姓進行搜刮。他的奢貪暴虐,激起了華人的不滿。他又派衛巫監視華人,一旦發現有非議時政的人就加以殺害。在這種專制高壓之下,華人在路上見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華人忍無可忍,終於拿起武器圍攻這位貪暴的國君。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邑,不久死去。他的兒子姬靜繼承王位,史稱周宣王。
宣王在位時,周公和召公輔政,整飾政務,諸侯來朝,史稱“宣王中興”。周宣王在 國力有所恢復之後, 曾親自領兵征伐東南方的淮夷,程國的國君程伯休父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大雅·常武》篇記載了這場戰爭,寫道:“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就 緒。”詩句的意思是,周宣王親自領兵征伐時叛時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為大司馬。讓他在左右擺佈 陣勢,監戒軍隊。程伯休父隨周宣王出征, 在對淮夷的戰爭中建立了顯著的功勳。後來程伯休父到達都城鎬京,在朝廷中擔任大司馬,封地改在咸陽附近的程邑。
程伯休父擔任大司馬以後,他子孫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職宮——司馬為氏,於是形成了司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
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漢代為安陵縣,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程邑,又稱“畢程”或“畢郢”,是上古時代畢程氏的遺墟。商末姬昌曾在這裡居住過。後來密人降周,也遷居於此。因而它不可能是當時程國的都城。
宋代人陳彭年等編纂的韻書中有目“以國為姓”,說:“周宣王時程伯休父入為大司馬。封於程。後遂為氏,與司馬氏同。”曰‘文王居程,徒都豐’,故此加為上程。”
3、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
據資料記載,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於伯符向周王敬獻“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穗之禾”這“三異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廣平的程地,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程姓。實則伯符是重和黎的後代。
程氏因程國而得名,先有了程國,程國的居民後來就稱程氏。至於程氏在何時何地得氏則諸說紛紜。就程氏得氏的時間而言,有西周初年、之際和宣王時期三種不同說法;就程氏得氏的地點而言,也有廣平(今河省北雞澤)、洛陽上程聚和安陵(今陝西省咸陽東)三種說法。
程氏的得氏始祖名伯符,又稱喬伯。他是重、黎的後裔,生活在商、周之際。《河南程氏正宗世譜》中有一首《遷徙歌》,寫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發初。歷夫周興際,伯符廣平居。”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廣平的事。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關中地區有一個周國,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政治清明,蒸蒸日上。姬昌得到了許多方國的擁戴,號稱西伯。他在位時,已經奠定了滅商的基礎。姬昌死後,兒子姬發即位,史稱周武王。他繼承父親未竟的滅商大業,領兵東伐,在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衛輝市北)打敗了商王紂的軍隊。紂自焚而死,商朝宣告滅亡。
周武王讓商王紂的兒子祿父 (又稱武庚)留在殷商故土,繼續管理殷商遺民。在其周圍建立了衛、鄘和邶三國,分封武王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又下令釋放被商王紂關押在監獄裡的賢人和百姓,將商王紂聚斂的 錢財、糧食散發給貧民和奴隸,然後班師西歸。
周武王回到關中的鎬京 (今陝西長安縣西北)後,為了統治原商朝的廣袤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推行分封制度,將自己的同姓、滅商的功臣謀士和古代聖王的後代封在各地,建立國家。伯符也是古聖賢的後裔,因而被封在廣平,於是伯符帶領本家族人等,在那裡建立了國家。
廣平是伯符的始封地,也成為程氏的發祥地之一。後來廣平發展成為程氏的首要郡望。但是廣乎不是程地,也不是程國。因此,它不是程氏得以命氏之地。槐塘《程氏世譜敘》轉引西漢司徒程泰修撰的族譜說:“臣上世祖伯符先封廣乎,後得封程國,遂氏焉。”
4、出自姬姓是荀氏後裔以邑為姓而改。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採於程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其後裔以邑為姓,稱程姓。
春秋時期晉國出現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時聚居在今山西省臨椅縣南部,後來遷到新絳縣西。荀林父、荀賓、荀家、荀會等人都是晉國著名的卿大夫,是對晉國政局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晉國大夫荀駱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說這個程邑就是關中地區咸陽東北的程邑。但是當時咸陽附近應該屬於秦國的領地,晉國雖曾擁有“河西八城”,它的領地也難到達咸陽附近。因此我們認為,作為苟驩采邑的程邑, 應該在今山西省境內。因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孫就以邑為氏,改姓程氏。
5、別的民族和姓氏改為程姓。
好!
程(Chéng)姓源有五
1、出自風姓,以國為姓,是重和黎的後裔。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後裔伯符(一作喬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古程國的地望在漢晉時期的洛陽上程聚,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洛陽和偃師交界處。程國的居民以國名為氏,於是就產生了程氏。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他們所處的時代距現在相當遙遠,因而他們的身世和官職,史書記載說法不一。關於重的身世.一說他是少吳的兒子,屬於東夷部族;一說他是顓頊的曾孫,屬於華夏部族。對於這個問題,今人已難以分辨清楚。但是古書都說,程氏出自風姓。從這一事實出發,可以認為重和少昊的關係更為密切,應該屬於東夷部族。因為風姓就屬於東夷部族。重、黎所屬部族記載的混亂,正反映了當時東夷部族和華夏部族逐漸融合,後人已難以準確區分的實際情況。
重、黎在顓頊時分別開始擔任掌管天地的官職,他們的後裔世代承襲了這一官職。到了堯、舜、禹時,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輔臣。他曾經掌管火,用火焚燒山澤,驅逐禽獸。他能調馴鳥獸,又發明了掘井的技術,能鑿地求水。他還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大禹臨死時,將帝位傳給伯益。大禹的兒子啟聯合友黨進攻伯益,將伯益殺死.自己做了國王,建立了夏朝。但是伯益的後裔在夏、商時代仍承襲掌管天地的職位,經久而無失。
程氏得氏之前的遠祖,黃帝時有風后,顓頊時有重、黎,舜、禹時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時期。
2、以地名為姓。
傳說,周宣王之時,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後又因攻佔徐方(今山東滕州東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陝西咸陽市東,也有人說在今洛陽市東),他的子孫有一部分人以地為姓,稱程姓。
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公元前11世紀時,周公 旦公封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受封於郇(近山東省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並,其子孫以原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氏,春秋時,晉國公族叔受封於荀邑(今山西省正平縣西),其後以邑名“荀”為氏。又據《左傳杜預注》所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採於程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其後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
西周後期,周厲王好利。他以榮夷公為卿士,拼命對百姓進行搜刮。他的奢貪暴虐,激起了華人的不滿。他又派衛巫監視華人,一旦發現有非議時政的人就加以殺害。在這種專制高壓之下,華人在路上見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華人忍無可忍,終於拿起武器圍攻這位貪暴的國君。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邑,不久死去。他的兒子姬靜繼承王位,史稱周宣王。
宣王在位時,周公和召公輔政,整飾政務,諸侯來朝,史稱“宣王中興”。周宣王在 國力有所恢復之後, 曾親自領兵征伐東南方的淮夷,程國的國君程伯休父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大雅·常武》篇記載了這場戰爭,寫道:“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就 緒。”詩句的意思是,周宣王親自領兵征伐時叛時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為大司馬。讓他在左右擺佈 陣勢,監戒軍隊。程伯休父隨周宣王出征, 在對淮夷的戰爭中建立了顯著的功勳。後來程伯休父到達都城鎬京,在朝廷中擔任大司馬,封地改在咸陽附近的程邑。
程伯休父擔任大司馬以後,他子孫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職宮——司馬為氏,於是形成了司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
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漢代為安陵縣,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程邑,又稱“畢程”或“畢郢”,是上古時代畢程氏的遺墟。商末姬昌曾在這裡居住過。後來密人降周,也遷居於此。因而它不可能是當時程國的都城。
宋代人陳彭年等編纂的韻書中有目“以國為姓”,說:“周宣王時程伯休父入為大司馬。封於程。後遂為氏,與司馬氏同。”曰‘文王居程,徒都豐’,故此加為上程。”
3、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
據資料記載,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於伯符向周王敬獻“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穗之禾”這“三異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廣平的程地,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程姓。實則伯符是重和黎的後代。
程氏因程國而得名,先有了程國,程國的居民後來就稱程氏。至於程氏在何時何地得氏則諸說紛紜。就程氏得氏的時間而言,有西周初年、之際和宣王時期三種不同說法;就程氏得氏的地點而言,也有廣平(今河省北雞澤)、洛陽上程聚和安陵(今陝西省咸陽東)三種說法。
程氏的得氏始祖名伯符,又稱喬伯。他是重、黎的後裔,生活在商、周之際。《河南程氏正宗世譜》中有一首《遷徙歌》,寫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發初。歷夫周興際,伯符廣平居。”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廣平的事。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關中地區有一個周國,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政治清明,蒸蒸日上。姬昌得到了許多方國的擁戴,號稱西伯。他在位時,已經奠定了滅商的基礎。姬昌死後,兒子姬發即位,史稱周武王。他繼承父親未竟的滅商大業,領兵東伐,在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衛輝市北)打敗了商王紂的軍隊。紂自焚而死,商朝宣告滅亡。
周武王讓商王紂的兒子祿父 (又稱武庚)留在殷商故土,繼續管理殷商遺民。在其周圍建立了衛、鄘和邶三國,分封武王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又下令釋放被商王紂關押在監獄裡的賢人和百姓,將商王紂聚斂的 錢財、糧食散發給貧民和奴隸,然後班師西歸。
周武王回到關中的鎬京 (今陝西長安縣西北)後,為了統治原商朝的廣袤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推行分封制度,將自己的同姓、滅商的功臣謀士和古代聖王的後代封在各地,建立國家。伯符也是古聖賢的後裔,因而被封在廣平,於是伯符帶領本家族人等,在那裡建立了國家。
廣平是伯符的始封地,也成為程氏的發祥地之一。後來廣平發展成為程氏的首要郡望。但是廣乎不是程地,也不是程國。因此,它不是程氏得以命氏之地。槐塘《程氏世譜敘》轉引西漢司徒程泰修撰的族譜說:“臣上世祖伯符先封廣乎,後得封程國,遂氏焉。”
4、出自姬姓是荀氏後裔以邑為姓而改。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採於程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其後裔以邑為姓,稱程姓。
春秋時期晉國出現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時聚居在今山西省臨椅縣南部,後來遷到新絳縣西。荀林父、荀賓、荀家、荀會等人都是晉國著名的卿大夫,是對晉國政局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晉國大夫荀駱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說這個程邑就是關中地區咸陽東北的程邑。但是當時咸陽附近應該屬於秦國的領地,晉國雖曾擁有“河西八城”,它的領地也難到達咸陽附近。因此我們認為,作為苟驩采邑的程邑, 應該在今山西省境內。因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孫就以邑為氏,改姓程氏。
5、別的民族和姓氏改為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