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會也喝、送別也喝,開心也喝、失戀也喝,結婚要喝喜酒、掃墓要斟祭酒,甚至連降妖除魔也要喝酒。這就不懂了:為什麼華人動不動就要喝酒?畢竟很久之前,喝酒被認為會亡國,因此國家嚴令禁止民眾喝酒。喜歡喝酒意味著人品差,還會坐牢,聚眾喝酒更是要殺頭的。根據《尚書酒誥》,周朝時舉國上下只有祭祀的時候才能喝酒,並且不能喝醉,不然會被認為德行有失。不僅不能經常喝到酒,釀酒也抓得很嚴。如果一群人一起飲酒,被發現了,要抓起來全部殺掉。可為什麼後來的朝代裡,不僅平民聚眾喝酒,皇帝大臣也有事沒事喝喝酒呢?這一切都源自漢朝人內心深處的狂野。1.喝酒不亡國三四千年前,夏桀和商紂都特別喜歡喝酒,最終兩人都把國家(夏、商)給亡了。夏朝最後一個皇帝夏桀,文武雙全、極有才華,但沉湎於美酒,還讓人造了個超級大的池子裝酒,稱作“夜宮”,結果眾叛親離、夏朝滅亡;商朝最後一個皇帝紂王,天資聰穎、勵精圖治,中興商朝,後來沉迷美酒、剛愎自負,又建造酒池肉林,結果自焚而死,商朝也因此滅亡。於是周朝認為酒是亡國的根源,一建朝就下令不準喝酒,雖然最終也滅亡了,但是歷經800+年,比夏朝、商朝時間都要長。這樣看來,似乎真的喝酒就意味著亡國,至少不喝酒會活得長一點。漢朝雖然一開始也禁酒,但都是面子工程,實際上他們喝得比誰都兇。身為宰相的曹參不僅自己一天到晚喝酒,還叫別人跟他一起天天喝酒。而漢景帝在下令禁酒之後沒多久又下令讓民眾喝酒,漢成帝更是沉湎酒色。開國者和皇帝尚且不能堅持禁酒令,底下的大臣和民眾更是放縱。有禮之會,無酒不行。――《漢書食貨志》在皇帝們的帶領之下,漢朝全民都超級喜歡喝酒,甚至於中山王去世之後,也要往墓室裡放5000+公斤的酒,而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之後,都是跑去賣酒。這麼放縱地喝酒,漢朝人真的不怕亡國嗎?答案是不怕。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相信。漢朝開國者比如劉邦、樊噲、曹參他們都是楚地人,而西漢跟楚國相隔不過21年,因此楚人依然保留著當初的風俗習慣,非常喜歡喝酒。*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上圖為戰國時期形勢圖,相較於中原地區,楚國在偏遠的南方而夏商周都是中原地區的事,楚國在南方,屬蠻夷之地,不歸周天子管,也不服周朝的禮儀。並且楚華人那麼喜歡喝酒,最終卻是因為外來入侵才亡的國。因此在對於喝酒這件事上,漢朝人很放縱。這樣放縱的結果是喝出了一個盛世。漢朝不僅沒有因為喝酒而亡國,反而超級牛逼,地盤都比之前的三倍還多。*加上少數民族,這土地面積,意公子算不過來了這直接改變了人們喝酒亡國的觀念,皇帝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喝酒亡不了國!*宴會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酒,上圖為《韓熙載夜宴圖》區域性而漢朝這麼牛逼的國力、文化和人物,都讓後來的朝代非常羨慕、引以為榜樣。於是後來的朝代灰常happy地跟著榜樣走:國力不夠,喝酒來湊。別別別,真喝不下了~因此後來的朝代都灰常放心地喝酒,因為喝酒並不等於亡國。2.名人效應消除了國家方面的憂慮,喝酒還需要文人大家的各種讚美才能千古流傳。漢朝的好酒之風直接影響到了魏晉風骨,甚至於都有人把喝酒跟讀《離騷》、作名士掛鉤。名士不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世說新語》而曹操、曹植父子更是對酒如同初戀一般:壯士們,隨我乾了這碗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短歌行》閨門置酒,和樂欣欣。――曹植《當牆欲高行》謝靈運、王羲之、竹林七賢更是閒著沒事就曲水流觴、不醉不歸。*寒食節的時候大家都在河邊放酒杯喝酒,叫做曲水流觴,上圖中所有人都在玩這個喝酒遊戲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更是把他們聚會喝酒的場景都寫了下來。魏晉名士沒有一個不喜歡喝酒的。可以說,沒有酒,就沒有魏晉風流。這種魏晉風流,成了一種名人效應,讓後來唐宋元明清的文人雅士非常羨慕。*《飲中八仙圖》,李白等人邊喝酒邊作詩,自在瀟灑,頗有當初竹林七賢的魏晉風流這樣一來,喝酒成了風雅之事,受到全民熱捧。於是李白也跟著來了,還帶了一萬多首詩: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接著是蘇軾,雖然不常喝酒,但他喜歡喝,也看別人喝,看著看著也醉了。詩翁愛酒長如渴,瓶盡欲沽囊已竭。――《和柳子玉喜雪次韻仍呈述古》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大佬們的加入分分鐘把喝酒的逼格翻升了n倍,民眾無一不high到爆。於是歷朝歷代,上至帝王將相,下到市井小民,都非常喜歡喝酒。3.陰陽觀念不過最開始人們喝酒,卻不是因為家國情懷和名人效應,而是因為他們認為酒是純陽之物,可以益氣養生。古代的酒主要由穀物(比如小麥、大米)釀造。穀物從土地裡面長出來,吸取了土地的營養。在古人看來,這是“聚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而在傳統的“陰陽”觀念裡,土地具有生命,能孕育萬物,因而土地和從土裡長出來的穀物都屬“陽”。古人重視養氣,尤其是自身的“陽氣”。一個人如果陽氣散盡,那麼生命也會跟著終結。而酒,提取穀物中的精華而成,因此是陽中之陽,乃純陽之物,益氣養生。並且喝了酒之後會渾身發熱,於是古人就對酒性純陽、益氣養生的說法深信不疑。人們對喝酒態度的轉變,其實蘊藏著人們觀念的轉變。這種觀念上的轉變,還體現在人們喝酒器具的轉變上。在3000年前,周朝就已經琢磨出了一套完整的酒器禮儀,對什麼場合用什麼酒器規定得很細,每個酒器都有自己的用途。比如常見的爵,主要作為禮器,在天子祭祀的時候用。壺是用來裝酒的。而勺則用來舀酒。不過周朝之後,漢朝可沒這麼講究,乾脆用漆杯來代替這麼複雜講究的酒器。而唐宋更是隨便,連喝茶的杯盞都可以用來喝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聲聲慢》到了元明清,連吃飯的碗都用上了。可以說只要能裝水的東西,都能用來喝酒,甚至有人直接把花、葉果皮、果殼拿來裝酒做酒杯:荷葉杯摘下上好的荷葉做杯子裝酒,用簪刺穿葉柄,把柄當作吸管喝荷葉裡盛的酒,這種喝法叫做“碧筒飲”,酒杯為荷葉杯。解語杯折下盛開的荷花,把小金卮(zh)裝酒放在裡面,讓歌姬捧過來,再接過來分開花瓣喝。荷花又稱解語花,因此裝有金卮的荷花就是解語杯。香圓杯香圓是一種酸酸的水果,類似於今天的柚子,只不過是長圓形。香圓杯就是直接剖空香圓盛酒的杯子,精美雅緻,在金玉之上。軟金盃軟金其實是形容橘子的,軟金盃就是掏空了用來裝酒的橘子。這樣看下來,人們對喝酒的態度真是曲折:從一開始注重禮儀,認為喝酒亂性;後來覺得喝酒是慷慨抒懷,像曹操、阮籍;到了唐朝,大家又覺得喝酒是個浪漫事,跟吟詩掛鉤;宋朝時喝酒更傾向於小品獨酌;明清之後直到現在,喝酒才是個尋常事,想喝就喝,不需要舞文弄墨。這一路發展過來,喝酒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斷變化,而這種變化說到底,其實也就是:人們越來越看淡喝酒的外在形式,放下喝酒的附加含義,而把重點放在喝酒本身,注重喝酒時的內心感受,貼近自己的內心,獲得暫時的慰藉和解脫。不得不說這一步步來我們是越來越走向自己的內心了,看淡外在,放下名利,只看重我們內心真實的感受,這樣頂好。
聚會也喝、送別也喝,開心也喝、失戀也喝,結婚要喝喜酒、掃墓要斟祭酒,甚至連降妖除魔也要喝酒。這就不懂了:為什麼華人動不動就要喝酒?畢竟很久之前,喝酒被認為會亡國,因此國家嚴令禁止民眾喝酒。喜歡喝酒意味著人品差,還會坐牢,聚眾喝酒更是要殺頭的。根據《尚書酒誥》,周朝時舉國上下只有祭祀的時候才能喝酒,並且不能喝醉,不然會被認為德行有失。不僅不能經常喝到酒,釀酒也抓得很嚴。如果一群人一起飲酒,被發現了,要抓起來全部殺掉。可為什麼後來的朝代裡,不僅平民聚眾喝酒,皇帝大臣也有事沒事喝喝酒呢?這一切都源自漢朝人內心深處的狂野。1.喝酒不亡國三四千年前,夏桀和商紂都特別喜歡喝酒,最終兩人都把國家(夏、商)給亡了。夏朝最後一個皇帝夏桀,文武雙全、極有才華,但沉湎於美酒,還讓人造了個超級大的池子裝酒,稱作“夜宮”,結果眾叛親離、夏朝滅亡;商朝最後一個皇帝紂王,天資聰穎、勵精圖治,中興商朝,後來沉迷美酒、剛愎自負,又建造酒池肉林,結果自焚而死,商朝也因此滅亡。於是周朝認為酒是亡國的根源,一建朝就下令不準喝酒,雖然最終也滅亡了,但是歷經800+年,比夏朝、商朝時間都要長。這樣看來,似乎真的喝酒就意味著亡國,至少不喝酒會活得長一點。漢朝雖然一開始也禁酒,但都是面子工程,實際上他們喝得比誰都兇。身為宰相的曹參不僅自己一天到晚喝酒,還叫別人跟他一起天天喝酒。而漢景帝在下令禁酒之後沒多久又下令讓民眾喝酒,漢成帝更是沉湎酒色。開國者和皇帝尚且不能堅持禁酒令,底下的大臣和民眾更是放縱。有禮之會,無酒不行。――《漢書食貨志》在皇帝們的帶領之下,漢朝全民都超級喜歡喝酒,甚至於中山王去世之後,也要往墓室裡放5000+公斤的酒,而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之後,都是跑去賣酒。這麼放縱地喝酒,漢朝人真的不怕亡國嗎?答案是不怕。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相信。漢朝開國者比如劉邦、樊噲、曹參他們都是楚地人,而西漢跟楚國相隔不過21年,因此楚人依然保留著當初的風俗習慣,非常喜歡喝酒。*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上圖為戰國時期形勢圖,相較於中原地區,楚國在偏遠的南方而夏商周都是中原地區的事,楚國在南方,屬蠻夷之地,不歸周天子管,也不服周朝的禮儀。並且楚華人那麼喜歡喝酒,最終卻是因為外來入侵才亡的國。因此在對於喝酒這件事上,漢朝人很放縱。這樣放縱的結果是喝出了一個盛世。漢朝不僅沒有因為喝酒而亡國,反而超級牛逼,地盤都比之前的三倍還多。*加上少數民族,這土地面積,意公子算不過來了這直接改變了人們喝酒亡國的觀念,皇帝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喝酒亡不了國!*宴會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酒,上圖為《韓熙載夜宴圖》區域性而漢朝這麼牛逼的國力、文化和人物,都讓後來的朝代非常羨慕、引以為榜樣。於是後來的朝代灰常happy地跟著榜樣走:國力不夠,喝酒來湊。別別別,真喝不下了~因此後來的朝代都灰常放心地喝酒,因為喝酒並不等於亡國。2.名人效應消除了國家方面的憂慮,喝酒還需要文人大家的各種讚美才能千古流傳。漢朝的好酒之風直接影響到了魏晉風骨,甚至於都有人把喝酒跟讀《離騷》、作名士掛鉤。名士不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世說新語》而曹操、曹植父子更是對酒如同初戀一般:壯士們,隨我乾了這碗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短歌行》閨門置酒,和樂欣欣。――曹植《當牆欲高行》謝靈運、王羲之、竹林七賢更是閒著沒事就曲水流觴、不醉不歸。*寒食節的時候大家都在河邊放酒杯喝酒,叫做曲水流觴,上圖中所有人都在玩這個喝酒遊戲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更是把他們聚會喝酒的場景都寫了下來。魏晉名士沒有一個不喜歡喝酒的。可以說,沒有酒,就沒有魏晉風流。這種魏晉風流,成了一種名人效應,讓後來唐宋元明清的文人雅士非常羨慕。*《飲中八仙圖》,李白等人邊喝酒邊作詩,自在瀟灑,頗有當初竹林七賢的魏晉風流這樣一來,喝酒成了風雅之事,受到全民熱捧。於是李白也跟著來了,還帶了一萬多首詩: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接著是蘇軾,雖然不常喝酒,但他喜歡喝,也看別人喝,看著看著也醉了。詩翁愛酒長如渴,瓶盡欲沽囊已竭。――《和柳子玉喜雪次韻仍呈述古》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大佬們的加入分分鐘把喝酒的逼格翻升了n倍,民眾無一不high到爆。於是歷朝歷代,上至帝王將相,下到市井小民,都非常喜歡喝酒。3.陰陽觀念不過最開始人們喝酒,卻不是因為家國情懷和名人效應,而是因為他們認為酒是純陽之物,可以益氣養生。古代的酒主要由穀物(比如小麥、大米)釀造。穀物從土地裡面長出來,吸取了土地的營養。在古人看來,這是“聚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而在傳統的“陰陽”觀念裡,土地具有生命,能孕育萬物,因而土地和從土裡長出來的穀物都屬“陽”。古人重視養氣,尤其是自身的“陽氣”。一個人如果陽氣散盡,那麼生命也會跟著終結。而酒,提取穀物中的精華而成,因此是陽中之陽,乃純陽之物,益氣養生。並且喝了酒之後會渾身發熱,於是古人就對酒性純陽、益氣養生的說法深信不疑。人們對喝酒態度的轉變,其實蘊藏著人們觀念的轉變。這種觀念上的轉變,還體現在人們喝酒器具的轉變上。在3000年前,周朝就已經琢磨出了一套完整的酒器禮儀,對什麼場合用什麼酒器規定得很細,每個酒器都有自己的用途。比如常見的爵,主要作為禮器,在天子祭祀的時候用。壺是用來裝酒的。而勺則用來舀酒。不過周朝之後,漢朝可沒這麼講究,乾脆用漆杯來代替這麼複雜講究的酒器。而唐宋更是隨便,連喝茶的杯盞都可以用來喝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聲聲慢》到了元明清,連吃飯的碗都用上了。可以說只要能裝水的東西,都能用來喝酒,甚至有人直接把花、葉果皮、果殼拿來裝酒做酒杯:荷葉杯摘下上好的荷葉做杯子裝酒,用簪刺穿葉柄,把柄當作吸管喝荷葉裡盛的酒,這種喝法叫做“碧筒飲”,酒杯為荷葉杯。解語杯折下盛開的荷花,把小金卮(zh)裝酒放在裡面,讓歌姬捧過來,再接過來分開花瓣喝。荷花又稱解語花,因此裝有金卮的荷花就是解語杯。香圓杯香圓是一種酸酸的水果,類似於今天的柚子,只不過是長圓形。香圓杯就是直接剖空香圓盛酒的杯子,精美雅緻,在金玉之上。軟金盃軟金其實是形容橘子的,軟金盃就是掏空了用來裝酒的橘子。這樣看下來,人們對喝酒的態度真是曲折:從一開始注重禮儀,認為喝酒亂性;後來覺得喝酒是慷慨抒懷,像曹操、阮籍;到了唐朝,大家又覺得喝酒是個浪漫事,跟吟詩掛鉤;宋朝時喝酒更傾向於小品獨酌;明清之後直到現在,喝酒才是個尋常事,想喝就喝,不需要舞文弄墨。這一路發展過來,喝酒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斷變化,而這種變化說到底,其實也就是:人們越來越看淡喝酒的外在形式,放下喝酒的附加含義,而把重點放在喝酒本身,注重喝酒時的內心感受,貼近自己的內心,獲得暫時的慰藉和解脫。不得不說這一步步來我們是越來越走向自己的內心了,看淡外在,放下名利,只看重我們內心真實的感受,這樣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