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子地裡的穗
-
2 # 大貓660606
中國古代主要採用天干地支紀年法,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晨、巳、午、未、申、酉、戌、亥組成。六十年一輪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十年一甲子
-
3 # 使用者3805773298364
1、日 日是計量行星自轉一週的時間單位。口語中常俗稱天。 一個太陽日約等於24小時 一個恆星日等於23小時56分4.09894秒。 2、候 古代把五天稱為“一候”; 現氣象學上仍沿用:~溫(每五天的平均溫度); 全年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侯。 3、周 星期,又作周或禮拜,是古巴比倫人創造的一個時間單位,一個星期為七天。 星期的起源應該是連繫著月亮的週期,因為七天大約是月亮一週的四份之一。 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它也隨基督教傳入了中國,因而稱為禮拜。 在中國,可能是在8世紀時透過明教的傳入,使中國有了星期的觀念,並以“七曜”來分別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中國在民國成立後改稱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這七曜,但在日本、南韓和北韓仍沿用此名字。
-
4 # 使用者8687106527693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古生代的第四個紀。距今4億年至3.5億年,持續約5000萬年。“泥盆”(Devon)是英國英格蘭西南半島上的一個郡名的意譯(現稱德文郡,Devonshire)。泥盆紀是英國地質學家塞奇威克和默奇森研究了該郡的“老紅砂岩”後,於1839年命名的。這個時期形成的地層稱為“泥盆系”,代表符號為“D”。泥盆紀亦分為早、中、晚三個世。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後,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層孔蟲(Stromatoporoidea,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的一個目)等繼續繁盛外,還出現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和昆蟲。脊椎動物中魚類(包括甲冑魚、盾皮魚、總鰭魚等)空前發展,故泥盆紀又有“魚類時代”之稱。晚期甲冑魚趨於絕滅,原始兩棲類(迷齒類(Labyrinthodontia)(亦稱堅頭類)開始出現。
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後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海洋無脊椎動物類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內生、游泳的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群落取代表生、固著的腕足動物—海百合群落而成為海洋中的優勢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並迅速發展,遍及全球。與古生代相比,雙殼類和菊石類也多屬新發展的種類,菊石多具有複雜的紋飾和菊石式縫合線。
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 中生代最後的一個紀。距離現在1.35億年到6500萬年,約持續了6000萬年。因該地層富含白堊(chalk)而得名。白堊是石灰岩的一種型別,主要由方解石組成,顆粒均勻細小,用手可以搓碎。“白堊紀”一詞由法國地質學家達洛瓦(Jean Baptiste Julien d′Omalius d′Halloy)於1822年創用。白堊紀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叫“白堊系”。代表符號為“K”。白堊紀時南方古大陸繼續解體,北方古大陸不斷上升,氣候變冷,季節性變化明顯。本紀初期出現了被子植物,以後逐步發展。菊石和恐龍、翼龍、魚龍、蛇頸龍等則由繁盛逐步趨於絕滅,哺乳類和鳥類成為新興的動物類群。
侏羅紀
侏羅紀(約二億八百萬到一億四千四百萬前)屬於中生代中期。超級陸塊盤古代大陸此時真正開始分裂。大陸地殼上的裂縫生成了大西洋。非洲開始從南美洲裂開,而印度則準確移向亞洲。這時候全球各地的氣候都很溫暖,湧入裂縫而生成的海洋產生溼潤的風,為內陸的沙漠帶來雨量。植物延伸至從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佈廣泛且為數眾多的恐龍(包括最大型的陸上動物)所需的食物。在他們的上空飛翔最早的小型鳥類;這些鳥類可能是由小型的恐龍演化而來。海洋則是由大型、會游泳的新爬行類和已具[現代]線條的硬骨魚類所共享
回覆列表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古生代的第四個紀。距今4億年至3.5億年,持續約5000萬年。“泥盆”(Devon)是英國英格蘭西南半島上的一個郡名的意譯(現稱德文郡,Devonshire)。泥盆紀是英國地質學家塞奇威克和默奇森研究了該郡的“老紅砂岩”後,於1839年命名的。這個時期形成的地層稱為“泥盆系”,代表符號為“D”。泥盆紀亦分為早、中、晚三個世。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後,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層孔蟲(Stromatoporoidea,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的一個目)等繼續繁盛外,還出現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和昆蟲。脊椎動物中魚類(包括甲冑魚、盾皮魚、總鰭魚等)空前發展,故泥盆紀又有“魚類時代”之稱。晚期甲冑魚趨於絕滅,原始兩棲類(迷齒類(Labyrinthodontia)(亦稱堅頭類)開始出現。
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後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海洋無脊椎動物類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內生、游泳的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群落取代表生、固著的腕足動物—海百合群落而成為海洋中的優勢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並迅速發展,遍及全球。與古生代相比,雙殼類和菊石類也多屬新發展的種類,菊石多具有複雜的紋飾和菊石式縫合線。
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 中生代最後的一個紀。距離現在1.35億年到6500萬年,約持續了6000萬年。因該地層富含白堊(chalk)而得名。白堊是石灰岩的一種型別,主要由方解石組成,顆粒均勻細小,用手可以搓碎。“白堊紀”一詞由法國地質學家達洛瓦(Jean Baptiste Julien d′Omalius d′Halloy)於1822年創用。白堊紀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叫“白堊系”。代表符號為“K”。白堊紀時南方古大陸繼續解體,北方古大陸不斷上升,氣候變冷,季節性變化明顯。本紀初期出現了被子植物,以後逐步發展。菊石和恐龍、翼龍、魚龍、蛇頸龍等則由繁盛逐步趨於絕滅,哺乳類和鳥類成為新興的動物類群。
侏羅紀
侏羅紀(約二億八百萬到一億四千四百萬前)屬於中生代中期。超級陸塊盤古代大陸此時真正開始分裂。大陸地殼上的裂縫生成了大西洋。非洲開始從南美洲裂開,而印度則準確移向亞洲。這時候全球各地的氣候都很溫暖,湧入裂縫而生成的海洋產生溼潤的風,為內陸的沙漠帶來雨量。植物延伸至從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佈廣泛且為數眾多的恐龍(包括最大型的陸上動物)所需的食物。在他們的上空飛翔最早的小型鳥類;這些鳥類可能是由小型的恐龍演化而來。海洋則是由大型、會游泳的新爬行類和已具[現代]線條的硬骨魚類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