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中茅店

    謝邀!出生相同而人生軌跡不同是很正常的情況。朱元璋能取天下一個原因是戰略佈局正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佈局讓他前期能減少元朝軍事壓力儲存實力得以發展。第二個原因是兩人胸襟和氣度格局不同。朱元璋為了能得天下吸收大量賢士和將領多次下詔求賢,對待文人也都客客氣氣,因此吸引了劉伯溫、宋濂、葉琛等一大幫文人為他出謀劃策,對待武將善於利用他們的優點,對待百姓很重視民心;而陳友諒對生性猜忌多疑,善於用權術控制手下。第三陳友諒得位不正,殺了自己的領導徐壽輝已經讓內部許多將領寒心。而朱元璋得位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上去的,雖然兩者都是實幹型的,但陳友諒吃相太難看。第四就是戰術上,第一次本可以直下南京卻要去打南昌,第二次鄱陽湖之戰,戰機未抓住,鉅艦連鎖被朱用火攻導致失敗。

  • 2 #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陳友諒之所以敗給朱元璋 跟他的性格和能力有關 陳友諒靠出賣前主帥倪文俊 得到天完國國君徐壽輝賞識 以為他是忠臣 委以重任 步步高昇 最終官至宰相 封漢王 結果陳友諒不思報效徐壽輝 反步倪文俊後塵 架空徐壽輝 把持朝政 挾天子以令諸侯 成為天完國的實際掌權人 和朱元璋開戰前 陳友諒佔有絕對優勢 手握湖南 湖北 江西 四川等省 領土 人口 兵力都完勝朱元璋 又居長江上游 可以順流直下 進攻朱元璋 但是陳友諒急功近利 剛一開戰 見連克數城 戰局順利 陳友諒就以為此次必然大勝 滅朱元璋已成定局 於是迫不及待殺了徐壽輝 詐稱其突發急病而死 然後登基稱帝 國號大漢 結果部將根本不服 徐壽輝貴為明王 雖無大材 但迎合當時明王降世 拯救百姓的傳說 是紅巾軍創始人彭和尚塑造的偶像和活神 多年來一直是天完國的精神領袖 陳友諒弒主謀反 自封皇帝 引起了大量將士的不滿 明王的去世也讓信教的天完國士兵陷入恐慌中 以為將有禍事要發生 軍心大亂 另一邊 朱元璋在北面打敗張士誠手下大將李伯升 營救小明王后 迅速率主力南下回防 朱元璋軍善於防守 境內城池堅固 陳友諒本身就攻城不利 損兵折將 朱元璋大軍火速增援 一舉反敗為勝 陳友諒見難以取勝 被逼撤退 朱元璋趁機反攻 打進江西 結果由於天完國很多地方官員武將都不支援陳友諒稱帝 惱恨他殺明王徐壽輝 弒主自立的行為 都不願意替陳漢政權賣命 在朱元璋的軍事進攻和策反拉攏下 紛紛獻城投降 朱元璋不費吹灰之力而得江西 隨後四川守將明玉珍不服陳友諒亂來 也脫離陳漢自立門戶 自封隴蜀王 佔據四川 陳友諒遭此次戰敗後 又眾叛親離 本來應該休養生息 以圖日後再戰 但他卻爆發賭徒心理 認為自己國本猶在 實力尚存 決定迅速興兵復仇 與朱元璋再戰第二回 於是陳友諒窮兵黷武 命湖南湖北民眾 每戶三丁抽二 二丁抽一 再度糾集四十萬大軍 打造大小戰船數百艘 空國而出 進兵江西 來戰朱元璋 此時陳友諒還很幼稚 認為憑自己雄厚兵力 江西的那些天完國舊部還會望風歸順自己 結果江西各城反抗激烈 堅決禦敵 與他這個明王手下叛徒劃清界限 勢不兩立 陳友諒見江西難以攻克 又不敢曠日持久 折損兵力 於是沿江北上進犯南京 找朱元璋主力決戰 朱元璋也親提大軍迎戰 隨後雙方爆發鄱陽湖大戰 數日激鬥後陳友諒大軍灰飛煙滅 他自己也被流箭穿顱而死 究其戰敗的根本原因 就是陳友諒 嚴重高估了自己在天完國中的威望 以為徐壽輝一死 自己就可以順利代替他繼續掌管天完國 沒料到會迅速眾叛親離 他本身就屬於火箭躥升 短短几年 就從倪文俊手下文官升遷至天完國宰相 這種人本身就會有很多人不服 他又殺明王自立 站在道德的對立面上 自然會造成大批手下倒戈 如果在廢殺明王前 陳友諒獲得了廣泛的支援 那他即使做出來了 也不會太多人反對 可是他一直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狐假虎威 假傳君主徐壽輝號令 控制地方文武 在天完國內 就威望而言 他遠遠不如徐壽輝 他一殺徐壽輝 沒了傀儡 他戲也唱不成了 大家誰都不傻 不會跟著一個叛徒賣命

  • 3 # 含笑半步跌249053432

    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仁義,陳友諒奪取兵權靠的欺詐靠不段的叛變和殺死自己的上級。就是這麼個玩意一些有才能的人且會跟陳友諒。

  • 4 # 華非華霧非霧

    多種因素展現了朱元璋必得天下!咱今天不說人的性格和做為人處事怎麼樣,就單單說客觀因素,就有很多有利於朱元璋,而不利於陳友諒! 單從地緣形式來看,陳友諒的地盤比起朱元璋來說是吃虧不少。

    儘管有很多人會根據歷史慣例認為,中游對下游具有順水而下的優勢。但陳友諒集團其實並沒有染指上游的巴蜀地區,所以在對下游的優勢時,顯得非常不明顯。

    其次,陳友諒所處的兩湖、荊楚地帶,在開發程度和資源汲取方面都不如朱元璋的地盤。

    後者的控制區大體就在今天的蘇南西部、安徽和江西三地,都是歷史上較為富庶的農業產區。相比陳友諒地盤內的有限平原耕地,可以出產更多的糧食來用於軍需。儘管雙方的控制區都是沿著長江和支線水系分佈為主,但朱元璋所控制的流域還是大於陳友諒。

    再者,朱元璋集團在交通便利上也強於陳友諒。

    雙方同樣依仗大量船隻進行運輸或機動,但陳友諒可以選擇的航線覆蓋度較低。而朱元璋集團不僅有長江、贛江可用,還觸及到了元朝的大運河一段。所以,朱元璋的更大領地面積,就可以方便的將更多物資和兵力也集中到需要的地方。加上境內的平原地勢更多,也讓地方力量不一定要依仗水系機動。陳友諒實際上控制的多山地形更多,除了水系外很難有及其便捷的大規模交通手段。這不僅限制了他的動員水平,也讓其軍事行動路線很容易被預判和封鎖。 在陳友諒與朱元璋的戰爭中,劇本往往都是一個模式。即陳友諒趁著朱元璋在其他方向作戰時,走水路突襲朱元璋控制區內的某個關鍵城市。如果能夠攻克,就繼續經略其他地方。但如果進攻受阻,則沒有其他備選方案。最終在鄱陽湖被朱元璋用水陸軍完全封鎖,成為了甕中之鱉。這其實有很大成分的地緣格局因素。

    最後,朱元璋所控制的地區也更有利於自己獲得先機的軍事技術。

    雖然同為紅巾軍出生,朱元璋的部隊卻可以在淮河流域、浙江西部等地,收穫蒙古色目人群留下的各類技術成果。其中既有戰爭中的戰俘,也會有人迫於生計而主動投靠。這就讓朱元璋從中後期開始,擁有了其他普通軍閥勢力所不具備的先進工兵部隊。例如進攻蘇州時的回回砲技術,其實就源自早年的浙江戰役。到後來進入巴蜀,成功擊敗大夏政權,也有掌握原始火器的因素存在。 與之相對,陳友諒的地盤就無法同朱元璋的兩淮和江南相比。其集團掌握的核心技術就是造船。但這些船隻往往為了增大規模而被建造的非常笨重,基本只能夠在風浪較小的內湖活動。與龐大的船體所不匹配的,是異常低效的風帆動力系統。為此,陳友諒的船隊還必須徵發超額的人力來做槳手。結果當然就是自己的船隊,會比朱元璋的部隊更快消耗掉更多的物資。不僅口糧吃緊,連飲水供養都會出現問題。加之沒有成熟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攻打城牆不靠水岸的城市時就表現十分掙扎。

    所以,陳友諒的失敗其實沒有太大懸念。

    在近乎單挑的狀況下,他麾下集團在物資、技術、人力和地緣環境方面都不如朱元璋的要好。若非有長江下游的張士誠等勢力牽制,鄱陽湖一類的慘敗可能會更早發生!因此,陳友諒敗在必然,朱元璋取得天下理所當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的植物都快枯了,營養土該怎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