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者樂道
-
2 # 傳義書畫工作室
地方誌包含的內容一般記述的是年間的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歷程,要求政治觀點鮮明,資料豐富,內容翔實可靠,體例完備,結構合理,圖文並茂,突出時代特證和地方特色,行文準確規範,文風嚴謹樸實,簡潔通俗,頗有精品意識,服務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
3 # 美國馳名雙重標準
地方誌包含的內容一般記述的是年間的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歷程,要求政治觀點鮮明,資料豐富,內容翔實可靠,體例完備,結構合理,圖文並茂,突出時代特證和地方特色,行文準確規範,文風嚴謹樸實,簡潔通俗,頗有精品意識,服務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
4 # 曉雙家談
地方誌是中國最大的地學資料寶庫。
據《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統計,現存宋代至民國時 期的方誌有8500多種,11萬多卷,約佔中國現存古籍的1/10。
方誌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別史、地理書、地圖等典籍的基礎上,隨著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逐漸完備起來的。
它以 行政區劃為單位來編修,有很強的區域性,可分為總志、省志、府志、州志、廳志、縣誌、鄉鎮 志等。
方誌記錄內容十分豐富,自然地理方面資料有地貌、氣候.水文、生物等,人文地理資料 有礦產資源,農作物和手工業的分佈,城鎮的興起和發展,人口分佈和遷徙等。
-
5 # 銅雀臺fan
每個縣級單位應該都有地方誌辦公室,地方誌辦公室每年至少要進行兩次整理編制地域內自然和社會、政治和經濟、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歷史、現狀用文字記錄下來,儲存下去,供今人和後人查閱參考。存史功能是地方誌諸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發揮其他功能的物質基礎。
-
6 # 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方誌一名最早見於《周禮·地官》:“誦訓,掌道方誌,以詔觀事”。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曾設有“外史”一職,“掌四方之志”。地方誌起源也與古代的地理書《山海經》、《尚書·禹貢》相關。現存中國最早的官修地方誌是東漢《南陽風俗傳》。地方誌發展歷經地記、圖經和方誌三個階段。宋代樂史纂《太平寰宇記》,確立了後世方誌的體例。中國古代地方誌數量眾多,據《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統計,現存宋代至中華民國時期的地方誌有8 500多種,11萬多卷,其中清代方誌有6 000多種,約佔80%。古代方誌纂修的目的是資治、存史和教化,對於今天的經濟和文化建設、學術研究和新地方誌的編纂都有參考價值。20世紀80年代,中國各地大規模地修纂新地方誌,至2008年8月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300多個地級單位,2 000多個縣級單位基本完成第一輪修志工作,第二輪修志工作正在全面展開。
古代地方誌按記載的地域範圍可分為總志、省志、府志、州志、廳志、縣誌、鄉鎮志、山志、湖志、河志等。按記載的內容範圍可分為通志、專志、雜誌等。地方誌的內容極為廣泛,例如通志一般包括行政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津樑、關隘、名勝、資源、物產、氣候、天文、災異、人物、藝文、文化、教育、民族、風俗等,可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和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內容。
方誌的特徵有:①地方性,它多按行政區劃範圍記載,具有明顯的地方色彩。②連續性,一部地方誌修成後,往往不斷續修,使之前後相繼,便於考察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演變情況。③內容廣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社會人物等無所不包。④資料性,它以史實為主,述而不作,資料豐富。⑤可靠性,資料多來源於地方檔案和實地調查、採訪、測繪等,較為可靠。
-
7 # 趙乙生
地方誌,是志書及與其有關的方誌機構、方誌編纂、方誌工作、方誌事業、方誌文化等事項或活動的總稱。簡稱“方誌”。志書,即按一定體例,全面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情況或特定事項的書籍文獻。狹義上的地方誌僅指志書,社會主義新編地方誌包括方誌和年鑑。有獨特的寫作體例和格式,有嚴格的選材要求,有各種研究參考價值。
-
8 # 蘇秦平
地方誌是記錄當地人文,自然,事件,變遷等詳實的地方誌,也叫方誌。
地方誌按行政規劃分為縣誌,州志,由官方負責記錄費稅,行政,官員任職,發生自然災害統計,戰事統計,重大事件記錄,人文科學記錄,行政規劃圖等。
地方誌一般按先後編年史順序記載。也可以由後面修補前史未錄入部分,也叫修正史。
地方誌是一個國家歷史編纂最基礎資料,彙總發展,規劃,借鑑的最有力資料和證據。
-
9 # 歷史小知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地方誌被譽為:一方之全史,百科之全書。
其記述的內容全面、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
但歷史中其中記載的內容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內容也是一個逐漸增多的過程第一階段,內容主要記述一個地方的風土民情多以文字形式,沒有形成體系和固定體裁都以作者個人來決定,所以不勝完善。稱為地記時代。(1—6世紀)
第二階段,“圖則作繪之名,經則載言之訓”的圖經時代。即圖加文字說明,圖經開始以圖為主,以經為輔,內容任以風土人情為主。(6—12世紀)
第三階段,即方誌時代,從開始的記述的地方風土人情到社會各個反面,體裁也有官方制定,趨近完善。(12—至今)
-
10 # 大城小侃
地方誌,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什麼是地方誌地方,即地域;志,就是“記述、記載”的意思,別稱有地誌、地記、圖經、方誌等,是指全面、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也稱地方性的百科全書。
地方誌的要求1.觀點正確。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材料,選一些今後也能站得住腳的材料。對歷史上的事情,應用歷史觀點實事求是地剖析,不能簡單地用政策作為衡量歷史事件是非的標準;要用“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評價過去。對於改革開放後的新事物,要充分記述。
2.全面真實。材料一定要全面、真實、準確。必須廣泛收集材料,認真進行鑑定考證。未經認真查證的材料,要慎用。
3.詳略得當。資料應充實些,重點篇章要詳細。
4.要有深度。選取材料,要能從深層說明事物深層內涵,反映事物本質形態和特點,反映事物內在聯絡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聯絡、區別,反映事物的因果關係、發展規律。
最早的地方誌現存最早的全國地方誌,是公元813年唐代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共40卷,後有部分散失。它以唐代的47鎮為綱,每鎮一圖一志,詳細記載了全國各州縣的沿革、地理、戶口、貢賦等。 南宋以後,地方誌大量增加,尤以明清兩代最多。據1976年統計,中國僅現存的地方誌即達8000多種,約12萬卷。
-
11 # 學者樂道
地方誌,簡稱為“方誌”。它是一方之全史,即按照一定的體例,全面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所記載的內容非常的全面,他的重要性在古代就有“下車伊始,先讀志”之說。
地方誌還包括年鑑和方誌,它們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寫作體例和格式,有嚴格的選材要求,有各種研究和參考價值。是綜合反應一個國家或者某地方自然與人類的歷史與現狀發展狀況的百科或要述,從而從中能獲得詳細的參考資料,做出正確的決策。
-
12 # 傳義書畫工作室
地方誌包含的內容一般記述的是年間的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歷程,要求政治觀點鮮明,資料豐富,內容翔實可靠,體例完備,結構合理,圖文並茂,突出時代特證和地方特色,行文準確規範,文風嚴謹樸實,簡潔通俗,頗有精品意識,服務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
13 # 美國馳名雙重標準
地方誌包含的內容一般記述的是年間的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歷程,要求政治觀點鮮明,資料豐富,內容翔實可靠,體例完備,結構合理,圖文並茂,突出時代特證和地方特色,行文準確規範,文風嚴謹樸實,簡潔通俗,頗有精品意識,服務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
14 # 曉雙家談
地方誌是中國最大的地學資料寶庫。
據《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統計,現存宋代至民國時 期的方誌有8500多種,11萬多卷,約佔中國現存古籍的1/10。
方誌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別史、地理書、地圖等典籍的基礎上,隨著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逐漸完備起來的。
它以 行政區劃為單位來編修,有很強的區域性,可分為總志、省志、府志、州志、廳志、縣誌、鄉鎮 志等。
方誌記錄內容十分豐富,自然地理方面資料有地貌、氣候.水文、生物等,人文地理資料 有礦產資源,農作物和手工業的分佈,城鎮的興起和發展,人口分佈和遷徙等。
-
15 # 銅雀臺fan
每個縣級單位應該都有地方誌辦公室,地方誌辦公室每年至少要進行兩次整理編制地域內自然和社會、政治和經濟、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歷史、現狀用文字記錄下來,儲存下去,供今人和後人查閱參考。存史功能是地方誌諸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發揮其他功能的物質基礎。
-
16 # 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方誌一名最早見於《周禮·地官》:“誦訓,掌道方誌,以詔觀事”。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曾設有“外史”一職,“掌四方之志”。地方誌起源也與古代的地理書《山海經》、《尚書·禹貢》相關。現存中國最早的官修地方誌是東漢《南陽風俗傳》。地方誌發展歷經地記、圖經和方誌三個階段。宋代樂史纂《太平寰宇記》,確立了後世方誌的體例。中國古代地方誌數量眾多,據《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統計,現存宋代至中華民國時期的地方誌有8 500多種,11萬多卷,其中清代方誌有6 000多種,約佔80%。古代方誌纂修的目的是資治、存史和教化,對於今天的經濟和文化建設、學術研究和新地方誌的編纂都有參考價值。20世紀80年代,中國各地大規模地修纂新地方誌,至2008年8月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300多個地級單位,2 000多個縣級單位基本完成第一輪修志工作,第二輪修志工作正在全面展開。
古代地方誌按記載的地域範圍可分為總志、省志、府志、州志、廳志、縣誌、鄉鎮志、山志、湖志、河志等。按記載的內容範圍可分為通志、專志、雜誌等。地方誌的內容極為廣泛,例如通志一般包括行政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津樑、關隘、名勝、資源、物產、氣候、天文、災異、人物、藝文、文化、教育、民族、風俗等,可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和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內容。
方誌的特徵有:①地方性,它多按行政區劃範圍記載,具有明顯的地方色彩。②連續性,一部地方誌修成後,往往不斷續修,使之前後相繼,便於考察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演變情況。③內容廣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社會人物等無所不包。④資料性,它以史實為主,述而不作,資料豐富。⑤可靠性,資料多來源於地方檔案和實地調查、採訪、測繪等,較為可靠。
-
17 # 趙乙生
地方誌,是志書及與其有關的方誌機構、方誌編纂、方誌工作、方誌事業、方誌文化等事項或活動的總稱。簡稱“方誌”。志書,即按一定體例,全面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情況或特定事項的書籍文獻。狹義上的地方誌僅指志書,社會主義新編地方誌包括方誌和年鑑。有獨特的寫作體例和格式,有嚴格的選材要求,有各種研究參考價值。
-
18 # 蘇秦平
地方誌是記錄當地人文,自然,事件,變遷等詳實的地方誌,也叫方誌。
地方誌按行政規劃分為縣誌,州志,由官方負責記錄費稅,行政,官員任職,發生自然災害統計,戰事統計,重大事件記錄,人文科學記錄,行政規劃圖等。
地方誌一般按先後編年史順序記載。也可以由後面修補前史未錄入部分,也叫修正史。
地方誌是一個國家歷史編纂最基礎資料,彙總發展,規劃,借鑑的最有力資料和證據。
-
19 # 歷史小知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地方誌被譽為:一方之全史,百科之全書。
其記述的內容全面、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
但歷史中其中記載的內容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內容也是一個逐漸增多的過程第一階段,內容主要記述一個地方的風土民情多以文字形式,沒有形成體系和固定體裁都以作者個人來決定,所以不勝完善。稱為地記時代。(1—6世紀)
第二階段,“圖則作繪之名,經則載言之訓”的圖經時代。即圖加文字說明,圖經開始以圖為主,以經為輔,內容任以風土人情為主。(6—12世紀)
第三階段,即方誌時代,從開始的記述的地方風土人情到社會各個反面,體裁也有官方制定,趨近完善。(12—至今)
-
20 # 大城小侃
地方誌,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什麼是地方誌地方,即地域;志,就是“記述、記載”的意思,別稱有地誌、地記、圖經、方誌等,是指全面、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也稱地方性的百科全書。
地方誌的要求1.觀點正確。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材料,選一些今後也能站得住腳的材料。對歷史上的事情,應用歷史觀點實事求是地剖析,不能簡單地用政策作為衡量歷史事件是非的標準;要用“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評價過去。對於改革開放後的新事物,要充分記述。
2.全面真實。材料一定要全面、真實、準確。必須廣泛收集材料,認真進行鑑定考證。未經認真查證的材料,要慎用。
3.詳略得當。資料應充實些,重點篇章要詳細。
4.要有深度。選取材料,要能從深層說明事物深層內涵,反映事物本質形態和特點,反映事物內在聯絡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聯絡、區別,反映事物的因果關係、發展規律。
最早的地方誌現存最早的全國地方誌,是公元813年唐代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共40卷,後有部分散失。它以唐代的47鎮為綱,每鎮一圖一志,詳細記載了全國各州縣的沿革、地理、戶口、貢賦等。 南宋以後,地方誌大量增加,尤以明清兩代最多。據1976年統計,中國僅現存的地方誌即達8000多種,約12萬卷。
回覆列表
地方誌,簡稱為“方誌”。它是一方之全史,即按照一定的體例,全面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所記載的內容非常的全面,他的重要性在古代就有“下車伊始,先讀志”之說。
地方誌還包括年鑑和方誌,它們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寫作體例和格式,有嚴格的選材要求,有各種研究和參考價值。是綜合反應一個國家或者某地方自然與人類的歷史與現狀發展狀況的百科或要述,從而從中能獲得詳細的參考資料,做出正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