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文社
-
2 # 良史有才
其實強大要看你從什麼方面來說,我看到很多人一味的只提擴張之武力,其實漢朝最強大的是開很多中華之先河。
可以很自豪的說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強大到無與倫比,秦漢之初其實怎麼看都是一個大的家族之延伸,你看當時的三公九卿可以說原本都是皇室的私家官員,只是漢武帝時期已經經過漢初開始幾代不與民爭利的發展時期,國家的綜合實力提升,富強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所以才有漢武帝的豐功偉績,漢武帝一生多線作戰,長期作戰,拓展版圖奠定現在中國之基礎都少不了文景之治之功。
政治上其實個人認為漢朝吸取秦速亡的教訓把分封制和郡縣制一起拿來運用其實是相對秦朝制度上的一個落後,如果給秦朝穩定發展幾代,漢能不能抵得過秦還是一說呢,況且分封出去的皇族也是帝國分裂的不穩定因素這怕也是劉邦沒想到過的吧,有利必有弊,分封諸王有利於漢初建國站穩腳跟,但不適合長期統治。
經濟上,漢代初期幾代奉行道家無為思想,不去打擾農民生活,不去破壞安定和發展的節奏,所以經濟也是在武帝時期到達巔峰無疑,那時候糧食價格低(因為稅收少,且統治階層能合理面對災年和豐年,豐年收百姓有錢賺,災年不漲價賣百姓更安定),有的地方還有記載地方府庫充盈,錢多的花不完,糧多的吃不完。
道德上,漢代的清流也算開先河,道德高尚到過分甚至迂腐,可想而知道德風氣在讀書人中或者中高層之中是如何的,應該超過後世很多。(這個不必論述太多,就一點,底層人士的社會地位提升基礎是德行,已經完全足夠社會風氣的改善了。)
很多很多,時間關係不詳述了。漢朝到底有多強大這個話題不一定要橫行和同時期其他大國相比,也不用縱向和後世唐明並論,很多事情就如當下的打黑除惡一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3 # 五千年中外戰爭風雲錄
我是演員我來回答
的確歷來朝代因弱而亡,唯有漢朝是因強而亡,首先制度可以算是同時期最先進的制度。
漢朝除了建國之初被匈奴騷擾的狼狽不堪外,此後的三百多年,全是把別人按在地上摩擦,這是隋唐、兩宋和元明清可望而不可即的頂配級帝國。
漢朝初年時,匈奴異常強大。它統治著整個蒙古草原,直接控制範圍到了今天的俄羅斯境內。從青藏高原的羌族部落,到西域諸城邦,甚至中亞、西亞的強國,都臣服於它。
早年的漢朝也不是匈奴的對手,被迫採取和親、納貢的方式獲取短暫的和平。不過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朝開始主動進攻匈奴。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多次大敗匈奴。匈奴遭受重創,被迫北撤數千裡。西域以及中亞諸國紛紛脫離匈奴的影響,而與漢朝結盟之後匈奴又經歷了漢朝及其盟友的數次打擊,再加上內部動亂,國力更加衰弱。漢宣帝時代,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順漢朝。
王莽篡漢後,匈奴不再臣服於中原。之後,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臣服於東漢,而北匈奴則與漢朝為敵。經過竇憲的兩次北伐,北匈奴被滅。南匈奴則逐漸融入中原。強大的匈奴最終被漢朝消滅。
依託於漢朝強大的國力,漢朝使者在西域有著強大的影響力,甚至可以廢立西域國家的國王。漢武帝時,大將李廣利攻下大宛後,就另立親漢貴族為大宛王。漢昭帝時,使者傅介子僅帶數人出使西域,斬殺了反覆無常的Murano國王。
美國的軍隊駐紮於世界各地,維護其利益。而漢朝更強,它在西域駐兵很少,遇到戰事,西域都護或使者是可以直接調集各國軍隊的。
比如漢宣帝時期的外交家常惠,曾經調集了西域各國的4萬軍隊,以懲罰殺害過漢朝官員的龜茲國。漢元帝時,西域副校尉陳湯調集了西域各國的數萬軍隊,千里出擊,斬殺了與漢朝為敵的匈奴郅支單于。東漢班超出使西域時,僅帶了36名隨從。但是依靠各國軍隊的支援,班超平定了西域。
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時代,漢朝就直接統治了越南和北韓。這兩個地方不是漢朝的屬國 。漢朝在這裡設定郡縣,直接派遣太守、縣令前來統治。
-
4 # 碧波潭壇主
漢朝到底有多強大?從兩個方面來說吧~~一、政治上
漢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繼承了秦朝所有疆域,又在其基礎上向西南融合進了閩越王國、東越王國及東甌王國;向南收復趙佗創立的南越國;西北方向拿下河西走廊,打通與西域各國聯絡,開創了中國與中亞以及歐洲的聯絡。
-
5 # 歷史名將錄
漢朝,是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它的強大超乎你的想象,在漢朝的時候,有很多出彩的事蹟,就比如說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等等,可能這麼說,你們還是感覺不到漢朝的強大,那就不妨跟著我來看看這幾個段子。
第一個,龐大的兵器庫。漢朝又分東漢和西漢,在西漢的時候,它的兵器庫可以說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就拿首都長安來說,整個兵器庫的面積就相當於三十二個足球場的面積。先不說這個有多少,因為你根本數不過來,拿小一點的東海郡武庫來說吧,乘輿兵車器的軍械就分了五十八種,總共加起來話有大約10萬多件,而庫兵車有120種兵器,加起來有2000多萬種……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若是全部的話,就算是你走上幾天幾夜你也數不完。
第二個,好事與民同慶。在漢朝時,隔幾年就會賜爵百姓,若是每年國家都有好事發生的話,就會每年都賜爵,你可別小看了這個賜爵,它既可以換地,還可以減刑,用處多著呢,所以,大漢朝是本著有福一起享的原則,與天下的百姓同舟共濟。
第三個,不給汗血寶馬直接打。漢朝的皇帝經常會讓使者卻瞭解世界各地的情況時,帶一些奇珍異寶回來。所以有一位使者發現了大宛國的汗血寶馬,就回來告訴武帝。武帝知道後就讓人黃金去換,但誰知大宛國的人不換,於是咱們的武帝大大便直接出兵攻打大宛國。第四個,只剩一個兵,照樣救。在漢朝的有一場戰役中,只剩下幾十個人了,有些人選擇不救,有些人選擇救,但最後還是派了漢朝大軍去將剩餘的人和那些士兵的亡魂帶了回來!
-
6 # 儒姐在北京
大家都知道,中國漢朝是一非常輝煌的朝代,也是讓後人自豪感滿滿的一個朝代。它是秦朝後又一個統一中國的王朝,漢朝整個朝代是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部分。統治過程是非常強悍的。無論國力和政治文化都是開創新的輝煌篇章。人稱“強漢盛唐”不是虛設。
漢朝又分東漢和西漢,在西漢的時候,它的兵器庫可以說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就拿首都長安來說,整個兵器庫的面積就相當於三十二個足球場的面積。先不說這個有多少,因為你根本數不過來,拿小一點的東海郡武庫來說吧,乘輿兵車器的軍械就分了五十八種,總共加起來話有大約10萬多件,而庫兵車有120種兵器,加起來有2000多萬種……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若是全部的話,就算是你走上幾天幾夜你也數不完。
漢武帝親征匈奴,從雁門出塞,北登單于臺,很多文人士子自帶武器乾糧跟隨,一戰降服南匈奴。衛太子劉據政變,苦於手中無兵,於是在皇后的支援下,開啟長安武庫,發放兵器,動員長安市民與前來平叛的禁衛軍作戰,大戰五天五夜才被平息。長安是大漢都城,京城首善之地,尚且如此悍不畏死,更不論說在邊塞長期與匈奴人作戰的邊民了。
漢朝的皇帝經常會讓使者卻瞭解世界各地的情況時,帶一些奇珍異寶回來。所以有一位使者發現了大宛國的汗血寶馬,就回來告訴武帝。武帝知道後就讓人黃金去換,但誰知大宛國的人不換,於是咱們的武帝大大便直接出兵攻打大宛國。
在漢朝的有一場戰役中,只剩下幾十個人了,有些人選擇不救,有些人選擇救,但最後還是派了漢朝大軍去將剩餘的人和那些士兵的亡魂帶了回來!
軍事力量,軟實力同樣必不可少,正是兵強馬壯、科技昌明、社會穩定,正是軟硬兼備,漢朝才能屹立中華大地四百餘年之久。
-
7 # 史海漫談
1.彼時西亞有個大國,西方叫帕提亞,中中國人叫他安息,大致屬於波斯帝國的繼任者,在世界史上與漢朝,羅馬,貴霜合稱為古典時代四大帝國。 有次漢朝使者路過這裡,安息王也聽說漢朝好像很牛逼,為了不丟份,把自己的精銳騎兵集結了起來,搞了個2萬人的儀仗隊,浩浩蕩蕩,耀武揚威。 這是外中國人畫的安息騎兵(該從哪裡開始吐槽呢):
漢使對這一幕記憶深刻,感慨頗多,回家寫到: 安息,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
2.匈奴是漢朝的大敵,拜影視劇所賜,我們如今對匈奴的印象是“跑馬的漢子你威武雄壯”還常常把未開化的阿提拉帝國與之混為一談。 這是外中國人畫的匈奴(可以從旁邊小弟的胸罩和雲紋開始吐槽了):
但實際上,匈奴是一個遊牧農耕混合型帝國,他們會放牧,會騎射,同時也會耕田,會冶鐵。他還會向中西亞各國收稅: 匈奴西邊日逐王置僮僕都尉,使領西域,常居焉耆、危須、尉黎間,賦稅諸國,取富給焉。 還是把匈奴和阿提拉區分開吧,我一直覺得這其實是在黑匈奴,順帶黑漢朝。。。 如果你對這樣的帝國沒什麼概念: 波斯是這樣的帝國。 阿拉伯是這樣的帝國。 蒙古是這樣的帝國。 奧斯曼是這樣的帝國。 對,匈奴也是這樣的帝國。 這種型別的文明,通常有著古典時代最為強大的戰鬥力,當一個遊牧帝國有了廣大的領土,發展到農耕區開始學會種田和冶鐵的時候,他就必然會建立一番偉業。在他的鼎盛期,必將無人能擋。 只有兩個例外:匈奴帝國在鼎盛期中被完美虐殺。 另一個是突厥。
3.大宛與漢朝的交戰全過程: 宛兵迎擊漢兵,漢兵射敗之。
4.霍去病“冠軍侯"的由來: 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首捕虜二千二十八級,得相國、當戶,斬單于大父行籍若侯產,捕季父羅姑比,再冠軍,以二千五百戶封去病為冠軍侯。
5.飛將軍李廣的日常: 廣以朗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
6.金姓祖先: 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武帝元狩中,票騎將軍霍去病將兵擊匈奴右地,多斬首,虜獲休屠王祭天金人...昆邪、休屠恐,謀降漢。休屠王后悔,昆邪王殺之,並將其眾降漢。 日磾以父不降見殺,與母閼氏、弟倫俱沒入官,輸黃門養馬,時年十四矣。 久之,武帝遊宴見馬,後宮滿側。日磾等數十人牽馬過殿下,莫不竊視,至日磾獨不敢。日磾長八尺二寸,容貌甚嚴,馬又肥好,上異而問之,具以本狀對。上奇焉,即日賜湯沐衣冠,拜為馬監,遷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 --金日磾原是匈奴王子,父親沒有降漢被殺,自已去黃門養馬,有一天,武帝發現他養的馬比別人都肥,龍心大悅,給他封了個弼馬溫,以此發跡。 霍去病拿回漢朝的這家人遺物,是一個祭祀用的金人,因此姓金。 金姓子孫後來流落到_______。
7.漢朝派了兩個人帶著Murano王的弟弟去Murano,和Murano王喝酒,突然把他殺了,然後那倆人對著Murano人講:漢兵還在我們後面,別亂動哦。 Murano於是換了國王,還順帶換了國名:鄯善。 ...王喜,與介子飲,醉,將其王屏語,壯士二人從後刺殺之,貴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諭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誅王,當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自令滅國矣!”介子遂斬王嘗歸首,馳傳詣闕,懸首北闕下。封介子為義陽侯。乃立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為鄯善。
8.東漢末年,有位漢朝將軍, 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 這位將軍愛騎白馬,喜歡把鮮卑一類的胡人拉出來蹂著玩,胡人見了十分惶恐又嚮往不已,稱之為”白馬將軍“,這人還來勁了,選了3000個精銳,全部騎上白馬來裝逼。 這個人叫公孫瓚,後來這位常勝將軍氣勢洶洶的去中原爭雄,被袁紹幹掉了。 對,就是那個被曹操幹掉的袁紹。
9.”漢“字同”星漢“,意為銀河,因此”漢帝國“又稱: 銀河帝國 這是漢帝國自古以來的神聖領土:
-
8 # 紅黑7號
漢宣帝說“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意思是:只要日月能夠普照的地方,江河流過的地方都是漢朝領土,誰敢不服!這句霸氣的話太震撼,太長氣了,這樣霸氣的話也只有漢朝說的出來……
早在漢武帝時,就一生用武,以攻為守,北擊匈奴,匈奴付出了沉重代價,一部分西遷,一部分內遷,但並未徹底解決憂患,只是減少減小而已。直到漢宣帝時派兵大勝匈奴,匈奴大單于歸付,徹底解決了北方這個匈奴憂患。強漢盛唐是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每個人心中的……
-
9 # 頭盔剪電影
漢朝是繼之後的,分為西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楚漢相爭後,劉邦正式稱帝,因曾被項羽封為漢王,便以“漢”為國號,後世人們稱之為漢朝。
-
10 # 歷史春秋網
第一、陳湯說: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動人心魄,遠敵喪膽;
第二、衛青、霍去病遠征匈奴,一雪前恥;
第三、西域大宛國有汗血寶馬,但大宛國王不賣給漢朝,結果漢軍西征,攻到了大宛首都,大宛國王的部下和貴族們嚇得殺死國王以迎漢軍,漢軍立新國王而去,回去時順手屠滅了輪臺國、鬱成國,而鬱成國的國王是被漢軍的一個下級年輕騎兵隨手砍了西域諸國嚇得紛紛遣使、朝拜、把王子送入長安為質。
第四、Murano國不服漢朝,殺害漢朝的使者,襲擊漢朝軍隊,一個叫傅介子的外交官前去問罪,竟然殺死國王。國王在自己的國土上被殺,雖然很恥辱,但Murano舉國無人敢反抗。並且,國名都叫漢使改了,從此不叫Murano,叫鄯善;
第五,馬援遠征越南,在越南立下銅柱,留下了馬革裹屍的故事,至今越南提起馬援都瑟瑟發抖;
第六、漢武帝滅了北韓,東甌,南越,閩越,夜郎等等國,這些地方那時都是中國不可分隔的領土。
第七,漢的疆域基本囊括了東亞和中亞適合人類生存的所有地區,東至北韓半島、西至費爾幹納盆地、北至河套以及巴爾喀什湖、南至越南,佔領了歐亞大陸東岸所有古代技術條件下適合耕種的土地;
第八、漢朝掌握核心科技,“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所以漢兵對敵,可以以一敵五,或以一敵三。
-
11 # 遊歷往事
漢朝到底有多強大?
首先,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巔峰時期,說是巔峰時期其實也就是文景之後的武帝時期,並非一直都保持很強大,而且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我們說的強大的漢朝,通常指的是西漢和東漢早起,而非整個漢朝。
那麼西漢到底有多強大呢?
1.軍事上
西漢尚武,在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以來,漢庭一直都要面對一個強大的草原民族——匈奴。儘管從劉邦開始的前幾位皇帝都在採取“和親”政策,緩和和匈奴的矛盾,但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擊敗匈奴,明裡以弱示敵,暗地裡卻在休養生息,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強勢反擊下,尤其有了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名將之後,才有了立威草原,報仇雪恨的機會。才有了匈奴人“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的悲哀。所以,漢朝除了建國之初被匈奴不斷騷擾外,此後的三百多年,全是在打別人,這是其他很多朝代都很少有的頂級帝國。即使東漢末年羌族、烏丸、鮮卑以及南蠻、南越等部族勢力都進化到相當程度,東西南北各個方面都有戰火,東漢仍然保持強壓的姿勢,歷史上即使唐朝的長安也被打下過,北宋開封被攻破、明朝北京也淪陷過,只有漢朝的東西二都從未受到外族欺凌。
2.漢文化的傳承
秦朝和西漢早期,沒有哪一種思想佔據獨尊地位,直到漢武帝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一家獨大。這種儒家文化一直影響至今,所以我們的民族叫漢族,我們的衣服叫漢服,我們的文字叫漢字,我們學的是聖賢之書,教的是孔孟之道。
3.經濟上
在古代,人口數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漢朝人口最高的時期是出現在漢平帝時代,據唐朝杜佑的《通典》記載,漢平帝時人口達到了1223萬戶、5959萬人。這個數字單看的話可能沒什麼感覺,但是和唐朝國力最盛的唐玄宗時代,人口最高才5291萬人。可想而知,當時的漢朝人口有多恐怖,別忘了當時可是農耕社會。朱元璋時期,人口才突破了6000萬,才打破了西漢的人口紀錄。
也有一種說法是說,宋朝時候人口就已經破億了,所以宋朝的經濟才能保持高速發展,而此後元明兩代都遠遠超過西漢人口多。對於這個觀點,首先農耕時代,人民要想生存,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在古代(玉米,馬鈴薯之類的糧食是明朝才引進的),糧食產量非常低,技術落後,而且動不動就是各種天災,所以沒有強大的糧食儲備,是很難養活那麼多人口的。
4.外交
張騫,大家都很熟悉,應該算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外交第一人,據《漢書·張騫列傳》記載載,他到達的地域包括“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國,溝通了漢朝與極西之國的聯絡,著名的路上絲綢之路由此而開啟。
5.人才
對於西漢的人才,晚清將領左宗棠題臥龍崗諸葛草廬的對聯中有這樣一句話:“文章西漢兩司馬”,所謂的兩司馬指的是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和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在西漢時期,尤其是武帝時期的人才非常多,文像公孫弘,主父偃,董仲舒,東方朔,司馬遷,張湯,司馬相如,衛青、霍去病,李廣,張騫等等,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名人。
除了西漢以外,其實東漢的科學技術也很強。比如蔡倫改進造紙技術,紙張迅速代替了過去的竹簡、木牘和縑帛。張衡的“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等等,也不遜色。
對於漢朝的評價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對漢朝的點評是比較有意思的,他有句話叫“國恆以弱喪,漢獨以強亡。”說的就是漢朝,大致意思是歷朝歷代都在衰弱之際滅亡,唯獨漢朝是在國力強大的時候亡國。其實並不是說漢朝滅亡前各方面仍保持著強盛狀態,而是特指漢朝的某些方面或者某個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狀態。
-
12 # 赤軍長勝
我們的民族叫什麼,"漢"族!好漢,漢子,這就是當年匈奴人對我們的尊稱!一漢當五胡,這就是我們漢人的驕傲!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為漢土,這就是我們漢人對已知世界的宣言!漢兵將至,勿動,動則滅國矣,這就是霸氣!犯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這就是鐵血!我為我是中中國人而驕傲,而我是漢人感到自豪!今生不悔入華夏,來生還做中中國人!
-
13 # 是夜君聲
(西漢)漢朝和後來的唐朝一樣被稱為中華帝國的兩大盛世之一,因為他們這個朝代在今天留下的印跡是十分深刻,有漢人、漢族和唐人文化留於今天,現在的世界沒有聽說什麼明人街、清人街。
漢代軍隊的具體人數史書中並沒有具體記載,只有通過一些少量的資料來窺一斑見全貌。
公元前200年漢朝發兵32萬人,征討匈奴( 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但是漢朝軍隊中了匈奴的誘敵之計,劉邦被圍馬邑,史稱“馬邑之圍”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採納王恢的建議,設伏兵三十萬伏擊匈奴軍隊,因匈奴的警惕與計劃洩密而失敗史稱為“馬邑之謀”這也是漢匈之間的和平被打破,漢朝對於匈奴採取攻勢的轉折點。( 夏六月。護國將軍韓安國、饒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屯騎將軍王恢、材官將軍李息、襲匈奴。陰使雁門馬邑豪聶壹詐亡入匈奴。謂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以降。則物可盡得也。單于愛信之。令歸為間。壹乃詐斬死罪囚頭。懸邑城上。以示單于使者。使者還。單于乃將十萬騎入武川塞。是時漢兵三十餘萬伏馬邑旁草中。王恢李息約從代出擊輜重。單于未到馬邑百餘里。雁門尉吏行徼。單于大驚而還曰。吾得尉吏。天也。以為天王。乃遠走。兵追至塞。不及乃罷。上大怒恢首謀。不出兵擊單于輜重也。恢自殺。 )
而這時與被稱為東西兩大帝國的羅馬也才只有三十多萬軍隊。
漢朝的疆域:西道蔥嶺,東到大海,北到長城,南到中南半島,面積大約609萬平方公里
由此以上的資料對比可以明白,漢朝是當時世界的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之一,有點像二戰以後得美國、蘇聯
-
14 # 小劉號角
漢朝西漢開創了文景之治,之後又擊敗匈奴,再後孝宣之治。東漢光武中興等等。是中國歷史最長的王朝。延續了幾百年。
-
15 # 歷史紫陌閣
漢朝的地位可是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帝國)。
漢朝一位名叫陳湯的將軍喊出了一句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要是沒有雄厚的國力,此話就是無稽之談,可見漢朝的實力。
在公元90年,同為世界四大強國的鄰居貴霜帝國想求漢朝,迎娶漢公主結親。被西域都護班超拒絕,之後貴霜遣副王謝率軍七萬進攻漢朝,班超率領2000邊防兵就打敗了貴霜。最終貴霜帝國納禮求和。然而班超一直都不知道貴霜君主的名字,因貴霜是也和當時月氏有些淵源,就以“月氏王”稱呼。
班超的妹妹班昭還是中國歷史上十大才女之一。班超戰勝貴霜僅僅只是顯示漢朝強大的一點。
漢朝當時人口有超過6000萬,西漢時期大約6300萬,東漢時期大約6500萬,佔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羅馬帝中國人口峰值也在6000萬左右,但是資料存在質疑。
因為漢朝比羅馬大了將近200百萬平方公里(漢朝當時峰值最高680多萬平方公里,接近700萬。羅馬帝國只有接近500萬平方公里)。
當時羅馬帝國對外還有人口1億的資料,但是這個絕對時錯誤的,現今埃及人口都沒有一億人口(9000多萬),糧食都做不到自給(自給率低於75%)。
從軍隊人數也可以印證出一些,羅馬軍隊峰值人數為40萬左右,就秦朝人口還沒有漢朝人口多的時候,軍隊就有百萬,漢朝時期軍隊峰值人數也有超過百萬。
當時漢朝的實力可謂時四大帝國之中最強,也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還能從一件事中看出漢朝的強大。而漢朝的絲綢之路更是連通了亞歐大陸的商貿。
Murano當時有一位新上位的一位國王非常的親近匈奴人, 以為有匈奴作為靠山就無視大漢的威嚴,然後就殺害漢朝使者,偷襲漢朝的軍隊。
漢朝當時是漢昭帝時期,發生此事後有位名叫傅介子官員自薦去Murano問罪,這一問,問出了漢朝的威武。
傅介子去了Murano以賞賜Murano國王為由把Murano的國王單獨騙出來,然後把國王捅死了。並說:
“Murano王負罪於朝廷,天子遣我來誅殺他”
“漢軍將至。誰敢動,滅國!”
此話一出,Murano國上下沒有一人敢動。於是傅介子便斬下Murano王的首級歸漢覆命漢朝也為Murano立了新國王,改名為鄯善。傅介子之後被封為義陽侯。
此事可以反映出漢朝的強大。這個傅介子的漢臣的膽量勇氣不得不說是沒毛病的。而漢朝使者也是因為有大漢王朝有著雄厚的實力作為基礎而做出此霸氣之舉。
回覆列表
答:比起煌煌史冊裡的大書特書,或是各類“大件”的出土文物來,下面這幾件“漢代小文物”,卻也帶來了關於漢代“強大程度”的震撼資訊。
首先一樣,就是“小物件”裡的一個“大件”:河南鞏縣鐵生溝炒鋼爐。
自從春秋戰國年間,中中國人首先煉出了生鐵後,中國的鋼鐵冶煉技術就突飛猛進。漢代更成了中國冶煉業的“高潮”時期。同時代的羅馬帝國,直到公元3世紀時,也只有32座冶煉工廠,最大的冶鐵高爐高一米六。漢代已發現的冶鐵工場,就已有一百六十處之多,三米以上的高爐一座座。高四米五容積50平米的“滎陽大鐵爐”更是震驚世人。但比起這類大傢伙來,相對“袖珍”的河南鞏縣鐵生溝炒鋼爐,更證明了漢代冶鐵的“高精尖”。
比起“大體魄”的滎陽大鐵爐來,河南鞏縣鐵生溝的炒鋼爐,爐體要小得多。而且其爐門的殘高只有0.15米,爐壁上還有殘存的生鐵塊。乍一看去,跟漢代冶鐵遺址上“高爐”“鐵範”等震撼發現比,這“炒鋼爐”很不起眼,卻生動證明了漢代冶煉業的一個獨家技術:炒鋼。
在那個時代,鍊鋼是冶鐵業裡公認的高門檻。比如同時期的西方國家,說是冶鐵業起步早於中國,但直到漢代時,也只能冶煉“不純的固態金屬塊”。但早早突破了生鐵冶煉門檻的中國,又在漢代更進一步:炒鋼,即把生鐵加熱到一千二百度後,再撒上礦石粉不斷攪拌,這樣就能把打造兵器所需的優質鋼材“炒”出來。比起之前需要反覆鍛打的“鍊鋼”技術,“炒鋼”可以用更高的效率,得到大量的鋼鐵。
而看似“不起眼”的河南鞏縣生鐵炒鋼爐,就是這先前記載於典籍的漢代“硬核技術”,無比實錘的見證。也正是隨著“炒鋼”技術的推廣,漢代軍隊也開始了“裝備升級”:炒鋼技術出現前,西漢早期的諸侯王墓葬,陪葬兵器還多為青銅製造。炒鋼技術普及後,西漢中期的長安武庫,出土兵器已幾乎是清一色鐵器。鋼鐵包裹的漢軍,也從此霸氣亮劍,向宿敵匈奴發起一次次降維打擊,殺出大漢王朝“一漢當五胡”的鐵血輝煌!
而比起這見證“科技革命”的“炒鋼爐”來,另一幅低調的圖畫,卻也縮影了漢王朝另一個偉大的產業變革——1981年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西漢畫像石“牛耕圖”。
在已出土的各類漢代壁畫影象裡,“牛耕圖”的內容看上去平淡無奇:三個人操縱著兩頭牛,拉著犁進行耕地。但就是這一幅也許在漢代農村常見的景象,卻是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樁大事:“二牛三犁”的耦犁法。
說起漢代的農業,後人常津津樂道各類技術突破的新型農具。但最重要的突破,卻是以“耦犁”法為代表的耕作技術的突破。西漢中期時,農學家趙過最早推廣了“耦犁”法,以“兩牛抬槓”的方式,通過三個人的操作,完成耕作任務。這樣的好處也立竿見影:耕作更深,耕田效率更高,“兩頭牛”的耕作成本也更低,放在同時期的世界上,這更是個高門檻:由於農具等技術的限制,歐洲人直到中世紀時,耕一畝地都需要六至八頭牛。
產量更是天壤之別:學者周國林做過最保守估算,漢代一畝農田,小麥可產120斤,稻穀可產129斤,小米可產116斤。而在一千多年後,即13世紀的英國,小麥的最高畝產量也只有84斤。簡單一比就知道,看似平凡的“牛耕圖”背後,是人類農業史何等重大的突破。這樣的突破,帶來了漢朝傲人的農業資料。追亡逐北的輝煌,絲綢之路的繁華,正來自於這樣的底氣。
而比起這兩樣“小玩意”來,下面的這個文物,更是不折不扣的“小物件”:廣州東郊東漢墓陶船模型。
和那些漢代“大件文物”相比,這件1955年出土於廣州郊外的文物,真是特別袖珍:這麼一件近兩千年前的“陶質小模型”,長54釐米寬11.5釐米,做工卻十分精細:整個模型前窄後寬,還有甲板與小房,典型漢代船舶的模樣。而且這麼袖珍的船舶,船上的不同位置,還有六個栩栩如生的陶俑。如此可愛的物件,也生動印證了漢代製陶業的強大工藝。但比這更重要的,卻是它帶來的漢代造船業的歷史資訊。
說起漢代的歷史,後人常津津樂道漢朝騎兵橫掃大漠的輝煌,或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往來熱鬧。但在杜普伊等國外學者眼中,漢代同樣是人類造船業發展的重要時期,甚至“世界造船業的領先位置”,也是在漢代時“落入到中中國人手裡”。而這件漢代的陶船模型,就是對漢朝造船技術的完整還原。
“陶船”代表的漢代造船技術,究竟是怎樣的水平?首先是船舶上有甲板和上層建築,在這座“陶船”上,上層建築甚至佔到了四分之三。對於當時的世界造船業來說,這都是一個難度極高的門檻。
更重要的是,這“陶船”上不但有甲板,還有“瞰板”,即作為通道的“舷伸甲板”,更可以在航行時穩固船體。另外甲板下面,還有八道橫樑,保證船底可以形成穩固的環形環境,增強抗風浪的能力。這個構造,也是造船史上“水密隔艙”技術的前身,放在當時的世界,更是中國“獨一號”。
僅僅看這一個“袖珍”模型,就足以看到漢代船舶不停的技術突破,以及技術突破背後,那曾經被後人忽略的,漢代同樣繁榮強大的航海事業:出土這款模型的廣東,漢代時就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漢代時的大船,往往從廣東徐聞縣和廣西合浦縣揚帆遠航,一路劈波斬浪,最遠可以到達印度馬德拉斯和斯里蘭卡地區。甚至東漢末年,羅馬的使節也是通過這條海路來到洛陽,實現了兩個“神交”已久的大國,歷史性的對接。
一件小小的“船模”背後,見證的何止是漢朝強大的造船技術,更是中中國人生生不息傳承的,劈波斬浪的拓展精神。比起漢代金戈鐵馬的廝殺,這樣的開放襟懷,才是後世中國人,最值得珍藏的歷史財富!
參考資料:《中國手工業經濟通史》、周國林《關於漢代畝產的估算》、張維慎《從文物看趙過耦犁的推廣及其影響》、河南省博物館《河南漢代冶鐵技術初探》、曾國富《漢代鋼鐵冶鑄業的輝煌成就》、席龍飛《中國造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