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玩遊戲的快樂在於

    你說歷史上?那意思就是真實的歷史了 不是三國演義裡的了唄?

    那可以明確告訴你,董卓、張遼、呂布戰鬥力都不怎麼樣,因為他們不可能親自上陣廝殺,他們是將領。

  • 2 # 歷史詩人

    為什麼歷史上的董卓,勇猛可力壓張遼,呂布也要敬他三分?

    大蛇入江,走蛟入海,蛇要化龍,需要歷經千番辛苦,萬般劫難。如果說《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是龍的化身,而作惡多端,霍亂後宮朝政的董卓,則就是在大江中翻騰的大蛇了。然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將董卓輕易就劃為大蛇,顯然,有些不公平。從董卓的三十歲來看,他至少是一條入海的蛟龍。為什麼說歷史上的董卓,勇猛可力壓張遼,呂布也要敬他三分呢?

    中平年間,三十歲的董卓,在涼州遇上了黃巾軍。兩方各有數萬人馬,可謂是勢均力敵。在扎定陣腳之後,黃巾軍中走出一位手持流星錘,身披鐵甲的大將。董卓見此,毫不露怯。只見他怒目圓睜,鬍鬚倒豎,一手持著孤鳴刀,一手持頂級的戰盾,好不威風。戰鼓已經敲響,董卓便使出千鈞之力,一刀劈向黃巾軍大將。黃巾軍大將雖然身材高大威猛,卻能如閃電一般,避開致命一擊。

    躲閃之際,還不忘倒打一耙,一錘轟在了董卓的後背之上。董卓應聲滾下馬來,黃巾軍大將則是再次補刀,以亂拳打死老師傅之態,想要結果了董卓的性命。誰知,董卓也如靈活的胖子一般,一躍而起,非常輕鬆地躲過了致命的危機。暗自不忿的董卓,起身後,使出全力的董氏刀法,或左右,或上下,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地砍向黃巾軍大將。董卓的刀又快又狠,黃巾軍大將哪怕一一都接了下來,還是震得兩手發麻。

    眼看黃巾軍大將露出馬腳之時,董卓爆喝一聲,使出吃奶的力氣,一刀劈了那首領。董卓旗開得勝後,皇甫嵩振臂一呼,率領全軍,一舉殲滅了黃巾軍。此次戰役,董卓乃第一功臣!《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則是一位身材肥胖,滿臉油膩的老匹夫。做的,也是人神共憤的事情。廢掉天子,除掉太后,霍亂朝政,這些就足夠他死一百次。何況,他還是一位殺人如麻的主兒。

    小說中的董卓,其罪惡主要集中在晚年,卻沒有穿插青年時代的董卓,是怎樣的。俗話說,人都有兩面性,董卓也是如此。他的這一優點,還是挺讓人佩服不已的。那就是勇猛過人。人們只將他定位為諸侯,然後就置之不理了。事實上,《三國志》中,曾有一句對董卓的評價,“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其中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大將張遼的評語,也不過短短四個字,“武力過人”,典韋也是如此,“外貌體型魁梧,力量超過常人”。與他們相比,董卓還多了一樣功夫,騎射。可見,董卓要遠勝於他們。至少,三十歲的董卓是他們難以匹敵的。董卓能在三國亂世,當上一諸侯,並非只會喊一聲,“我兒奉先何在”,他也是有真本領的。甚至,在東漢末年,董卓的武力可以稱得上巔峰。呂布對其也只得畢恭畢敬。

    其實,呂布能殺死董卓,也是一件沒有辦法的事情。董卓被刺死的時候,已經快花甲之年了,而呂布卻正當壯年,三十郎當歲。若董卓年輕二十歲,恐怕在呂布面前,就不會那麼難看了。為什麼歷史上的董卓,勇猛可力壓張遼,呂布也要敬他三分?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生活中的我們,切莫成了董卓第二。前半輩子努力刻苦,取得一番成就,;後半輩子就開始驕奢淫逸,斷送了大好前程,甚至,晚節不保。雖說,人生在世,最後幾年就是享樂的,但人生的最終目標,不就是留下一些值得後人品味的東西嗎?

    至於,享樂,時刻伴隨我們的成長才是。即便在最不能吃苦的時段,也要苦中作樂,如此,你才能擁有快樂,並且健康的一生。

  • 3 # 文藝觀察

    史上真實的董卓,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現在的人當然無法完全知道,但我們可以從相對真實的歷史記載中去尋繹他的大概情況。當然,《三國演義》就不必當真了。

    據《後漢書 · 董卓傳》,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秦漢時代的臨洮縣,即今甘肅省岷縣。

    董卓以殘暴而聞名於史,幾乎是婦孺皆知的。

    董卓是有殘暴的行為,但歷史地看,還是有人性的一面的。

    首先是董卓順應民意,誅殺宦官。東漢政權,是一步步走向覆亡的,宦官干政肆權,貪贓枉法,是主要原因之一。當初董卓進京,就是受命去誅殺宦官的。後來董卓誅殺宦官,以圖肅清朝政,也是順乎民心的做法。

    又如追理前朝名臣陳蕃一案,為陳蕃平反昭雪的舉動,也是深得人心的。“徐孺下陳蕃之榻”的陳蕃,有“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室乎”的大志,撫民有方,清正敢諫,在與奸黨的鬥爭中遇害,董卓當政後,“悉復蕃等爵位,擢用子孫”。可以說成是董卓收買人心的權謀,也可以說是他的政治遠見、用人之道。

    董卓還能善待知識分子,求賢若渴,擢拔了一大批沉滯下層的文人,“幽滯之士,多所顯拔”。許多長期得不到擢拔的布衣處士被任用,乃至列位朝班,許多文人官員被升遷,授以高官。像一代大儒蔡邕,乃漢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享譽士林,在前朝因言獲罪,遭到流放,避禍於民間。董卓派員尋訪,延請其出山,授以官職,又三日三遷,最後直至封侯。如此善待儒士的,歷代鮮見。

    董卓在大批提拔素有聲望的儒士、文官時,公正無私,不徇私情。對與自己關係親密的老鄉、部下,卻並不偏愛,若有提拔,“並不處顯職,僅將校而已”。

    董卓的人性也並沒有完全泯滅。皇甫嵩以前與董卓有私怨,又上書漢帝責備董卓,董卓意欲殺之。其子皇甫堅壽聽聞後,在酒宴上慷慨陳詞,曉以大義,董卓被感動,起身“牽與共坐”,免其父之囚,復拜以官,後升御史中丞。董卓還長安,百官夾道迎候,董卓令御史中丞以下皆屈拜皇甫嵩,繼而與其握手大笑。高懷雅量,不讓古賢。

    然而,就是這個皇甫嵩,在董卓被殺後,卻是殘暴地對待董卓家族,滅盡董家妻兒老小,九十歲的董卓老母乞求“乞脫我死”,也不能免,被即時斬首。

    董卓的改革計劃剛剛開始,政治抱負還沒有全面施展,就意外被殺了。這隻能說是一個意外。如果沒有呂布,歷史也許會是另一個樣子。但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假設。

    董卓的敗亡,從根本上說,是所有的中原官紳貴族勢力對他這個西北邊地來的“新人”的不滿,是官紳貴族集團對平民出身的有力才幹者的合力圍剿,不管他殘暴不殘暴。

    董卓的殘暴,比起後來的若干暴君,不過是小巫見大巫。客觀地、歷史地看人,何其難也。

    綜觀董卓的一生,他的殘暴,也只體現於進京控制朝政後的幾年間,也就是他的晚年,且多針對他的反對派。而他此前的歷史,可以說完全是一個正面的形象。青年時期的董卓,為人豪爽,仗義疏財,羌民朋友前來投奔者,殺牛以待之;朝廷因其戰功賞賜絹帛九千匹,他全部賞賜於部下,自己無所保留;為東漢朝廷效力,平定邊亂,戰功累累,故一路擢升。這樣一個“正面形象”,是怎麼一下子變得殘暴呢?

    這是環境使然。面對危機四伏、群雄逐鹿的局面,殘暴之舉,無非只是震懾、恐嚇各方反對者的一種手段而已,也是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慣用手法,只是在董卓身上,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至於與張遼呂布比試,應該是不在話下的。青年董卓,“以健俠知名”,“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膂力少比,兩帶兩鞬,左右馳射”,且“粗猛有謀”,與同齡者相搏,是不會輸的。只是,董卓老了,才敗於呂布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你們是怎麼收納夏裝和冬裝衣服的,衣櫃裡每天亂糟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