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漂深
-
2 # 蜜桃小小妹
確實,近幾年來年味越來越淡了,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原因
1.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對過年也沒有好多的期待,甚至覺得過年可能成為負擔。為什麼呢,如果這一年你能掙到錢,討到女朋友,那麼你會覺得好一點,如果你什麼都沒有,你會覺得很難過的,也覺得沒什麼意思
2.智慧產品的普及也是一方面,許許多多的人都在手機上完成了走親訪友,以前的小孩子非常喜歡過年,因為過年可以肆無忌憚的玩鞭炮,禮花,而智慧產品的出現,更多的小朋友選擇了手機遊戲
3.我們那邊的風俗習慣還是老樣子,過年的氛圍很重的
-
3 # 說說二三事
不請自來,強答一波。
前幾天和老媽聊天的時候,正好聊到這個話題。我媽、我和我兒子這三代人對於過年的記憶都不一樣。結論是,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主要是因為經濟發展物質豐富。
1、第一代人。老媽是50年代的人,已經六十多歲了,農村出來的,經歷過計劃經濟。那時候物質貧乏,家家戶戶都窮,家裡孩子也多,每家都七八個孩子,都是大的帶小的,衣服大的穿完給小的穿,一件新衣服穿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更不用說吃的,一大鍋水放兩把米就成了。
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很多大人心疼孩子,把吃的留給孩子,自己捱餓,農村那幾年餓死不少人。我太奶奶就是餓死的。
那時候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有新衣服穿,有餃子吃。每逢過年,無論家裡多窮,大人都會想辦法讓孩子吃上一頓餃子。
老人至今還是很懷念那時候的過年,這裡一方面有懷念歲月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憶苦思甜,老人家一提到這,就要感謝黨和政府,讓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
2、第二代人。我是80年代生人。小時候在鎮上長大。那時候改革開放剛開始,我們的物質條件比父母那一代有好轉,起碼都能解決溫飽,餓不死人。
我小時候也盼望過年,因為過年熱鬧,學校放假,我們可以趕大集,貼春聯,放鞭炮,挨家挨戶串門拜年,還有好幾場熱熱鬧鬧的春晚可以看。
那時候真的是超級期待春節聯歡晚會,除夕那天早早開啟電視機,看春晚前準備,主持人採訪採訪演員,採訪採訪邊防戰士和北極南極科學家,看天南海北幾個分會場準備情況,等待春晚開始。那時候最喜歡趙麗蓉、趙本山的小品。可惜趙老師已去世好多年。現在小品也式微了。
我還超喜歡趕集,我們那邊逢五的集,只有集上有麥芽糖,媽媽會買一小包,等著臘月二十四祭灶那天再給我吃,可我饞,總偷偷摸摸順著吃,等不到祭灶那天就吃光了。
現在回想起來,過年最期待的不僅僅是吃,更是那一種熱鬧。挨家挨戶串門拜年,走在大街上見人都是新年好,互相說著吉慶的話,熱熱鬧鬧的,連空氣裡都是喜慶的味道。可惜現在都沒了。
3、第三代人。我兒子。我2012年出生。他們這代人真的是掉進蜜罐裡,從不懂飢餓的味道。生活在城市的鋼筋水泥裡,鄰居互不相識,往往從同一部電梯裡一起出來,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鄰居啊。人和人之間言少交淺。
現在過年對他們來說,也就是七天假。還是寒假裡的假。和普通假期差別不大。
現在城市裡連爆竹煙花都不給放了,更沒有年的味道了。
還是農村好些,每逢過年,在四處工作和讀書的人都回來了,一家人團聚,熱熱鬧鬧過年,孩子們成群結隊拜年,放鞭炮,甭提有多熱鬧了。
所以,我們每年春節儘量回鄉下孩子奶奶家過年,讓孩子體驗一下年的氛圍,不要把這個傳統節日丟掉。
綜上,年味越來越淡,主要是因為物質豐富,大家都有錢了。網購發達,想吃什麼就買什麼,不用等過年,再加上交通發達,親人相聚不一定非要等過年,平時想見,買張機票火車票直接到家。
現在過年,大家各刷各的手機,拜年也成線上拜年。好在,政府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今年孩子學校就不給過聖誕節,寒假作業給佈置了春節貼對聯送祝福的任務。
我已經好多年沒在電視機前看春晚了,今年先立個flag,除夕那天看春晚守歲,起碼電視機得開到十二點。
-
4 # BOD服務西西健康探究
今天,在手機裡看到了一則新聞,內容是採訪的20多年前當紅的一位明星。那時,他家的小朋友兩歲多點,也正是過年間。大人們逗著小朋友,教他說恭喜發財。鏡頭裡的人們,並沒有十分華麗的打扮,可我看那個影片,心中泛起莫名的感動。也許是自己曾身處在那個年代,總有時間留下的感動。
回想我的小時候,過年很幸福。
首先,家裡會大掃除,印象很深的是我幫媽媽扶著梯子,她擦天花板。我會幫她洗抹布,一個一個的運上去,那時候房子不大,沒多久媽媽就擦完了。我看她流了很多汗,我倆坐在地上,喝白開水,特別開心。
接著,給家裡貼對聯,對聯是在早市買的。雖然過年時候外面賊冷,可是賣年貨的地兒可真一點不含糊。紅彤彤的,喜氣洋洋。那裡總有我最喜歡的紅燈籠。媽媽貼對聯,用的是自己熬的漿糊,是拿麵粉做的。我幫著貼,幫著看貼的正不正。
過年時候,我肯定有新衣,至少一整套,衣服褲子鞋,襪子帽子等。有時候能有兩套多。就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天天看著。到了大年三十穿上,內心極美,對著鏡子照來照去。想著那時候,如此愛臭美的自己,覺得童真無價。
年夜飯提前老早就開始準備了。得從屯食材開始,雞,魚,豬手,皮凍,菜,水果,瓜子零食等,都得考慮到。然後就是一家人圍繞著豐盛的晚宴開吃啦。互相祝福,把酒言歡。飯後大家在一塊兒玩。長輩們也會陪我們玩兒,直到跨年時刻,大家吃餃子。
我最愛吃爸爸做的餃子,韭菜豬肉餡的。皮薄餡大,而且煮完一個都不破,特別有滋味。當然,在東北,酸菜餡餃子也好吃。一家人一起吃餃子,看春晚,等著聽著跨年的鐘聲,直到正月初一,又過了一年,又長了一歲。
後來過年,忙活張羅了一桌子菜,大家好像都沒吃多少。我問我姐,你咋不吃了?她說吃飽了。她是吃貓食,就吃了兩口魚。想來想去,她不是吃飽了,而是大家吃的都比以前好了,所以,再好吃的東西,也吃不了多少了。不一會兒就吃不動了。
後來,也為新年添置新衣,可新衣的期許總是不比從前。一年裡,新衣可能總會有,唯一不同的,或是過年穿的大紅色。穿著喜氣,穿著招人喜歡。
後來,真跟智慧產品有點關係。長途跋涉的回家過年,好不容易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抬頭看看彼此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孩童,青春期,中流砥柱,或是夕陽紅,幾乎都沒停了忙活自己的“小世界”——在數碼裡暢遊。
可後來,又很期待過年:
想著打掃,想著用麵粉熬漿糊貼春聯。
想著跟家人準備年夜飯,嘩啦嘩啦的吃久點兒。
想著吃跨年時刻的餃子,喝上一碗餃子湯,媽媽說是原湯化原食。
想著縱然萬水千山,也往家奔。
後來,越愛這過年的儀式感。
穿紅襪,掛紅燈,拜年,祝願,看著彼此的臉...
我是西西,心理諮詢師,關注心理健康教育,願同您一起學習探究。
回覆列表
不是年味淡,是生活好了,吃已不是重點。
以前過年就是一大家人團聚,現在過年,都在計劃去哪玩,比如初幾泡溫泉,初五去爬山。。。。
以前在家除了吃就是打牌玩,現在都是追求精神需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