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離922

    首先,孩子聽老師的話,是因為你們(家長)告訴孩子,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認真學習,孩子是遵照你們的囑託做的啊,所以,他們首先是聽父母的話,然後才是聽老師的話。

    其次,孩子的聽話是一種從眾行為。看到別的孩子因為聽老師的話,得到表揚,很開心,自己也會下意識的去聽老師的話,做個乖孩子。你們可以嘗試多表揚自己的孩子,讓他們發現做乖孩子的“好處”!

    第三,學校教育就是為了提高孩子的素質,讓他們在學習知識之外,學會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孩子聽老師的話,便於知識的傳授和自身素質的培養,這在某些方面也證明你們孩子是一個遵守紀律,尊敬師長的好孩子啊!

    總之,說話的方式有很多種,主要是要消除家長的顧慮(害怕失寵)!

    我是遊離,一個敢說敢做的女漢子!

  • 2 # 使用者7255074699

    根據我家小班小朋友來說

    老師在我面前總是誇孩子乖,孩子在我面前也一直說喜歡某某老師,那就是一片祥和,之所以孩子聽老師的話總結就是簡單2點:

    1、經驗所在

    老師們對孩子是賞罰分明,孩子們也不敢太膩歪!

    2、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在學校要聽老師話喲!

  • 3 # 積極教育園

    您是老師是吧?

    一、小班孩子剛離開家庭走入校園,是孩子社會化邁出的重要一步,是孩子開始集體生活的第一站。孩子在這個時候的心理特徵既有新奇,又有膽怯。老師是陌生環境的主導者和管理者,自然也是權威者。在幼兒園科學社會化的前提下,孩子聽老師話,在老師引導下社會化,是必要和正常的。

    二、現在公辦幼兒園大都是30至35人左右,幼兒園老師在保證正常課程秩序的前提下,應該儘量意識到孩子個性的不同。孩子如花,花姿百態,花期不同。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要考慮到每個孩子個性和心理特徵,並採取不同措施讓孩子能夠快來地融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三、如何回覆:1.謝謝家長的家教和對幼兒園的配合,孩子能夠配合老師的引導儘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並能夠遵守集體學習和生活的規則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是適應校園生活的重要條件。2.幼兒園會針對孩子的性格特徵和心理特徵,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和自主學習,採取個性化的引導教育方案,讓每個孩子得到發展。3.多溝通交流,做到家園科學共育。

  • 4 # 蘭妞69

    經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上了幼兒園後,只聽老師的話,把父母的話全當成耳旁風。有時還反駁父母,“老師就是這麼說的”。身為父母,內心只有一句話:這孩子到底是不是我親生的!

    由於父母工作比較忙,孩子在家庭中沒有受到父母太多的關注,父母對孩子的瞭解也是很少。而在幼兒園,老師會比父母更懂得如何用準確的方式和孩子溝通,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關注、被重視,孩子心目中的權威自然而然便從父母身上轉移到老師身上。

    到底老師們是怎麼做的,讓孩子如此聽話?老師們究竟有什麼魅力?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老師們是如何做的吧!

    和孩子談心,瞭解孩子犯錯的原因

    面對熊孩子,幼兒園老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耐心的回答小朋友的問題。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稀奇問題,如果你想讓小朋友喜歡你,就必須認真回答他們的問題,讓小朋友信任你。2、要體會孩子的感受,瞭解孩子的心思。小孩子的心靈是特別脆弱的,有時候一點小事就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甚至會改變他們的心性。因此作為幼兒園老師一定要體察孩子的心思,尤其是在他受到委屈的時候更應該學會安撫她的幼小心靈。

    兩個孩子發生衝突時,一個孩子動了手,一個孩子委屈的哭了,哭的孩子是弱方麼?不一定!所以幼師一上來不會對動個手的孩子吼罵,而是一手一個抱著詢問原因,問清楚了事情的經過然後再斷定誰是誰非,動手的孩子不對,那肯定有原因來誘發他動手的,所以兩個孩子都有錯,互相道歉過後互相原諒,然***手言和,抱一抱,恩怨情仇一筆勾銷。

    建議

    建議認真瞭解孩子的感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聲,老師一定要耐心去傾聽,真正瞭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才能真正的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有時孩子犯錯是無意識的,我們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不要一上來就批評孩子,盲目定罪。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耐心聽孩子的想法,避免冤枉孩子。

    給孩子立規矩

    1.讓孩子自己定規矩:老師會讓孩子們自己定規矩。比如老師數人數的時候,怎麼才能知道誰被數過誰還沒被數過呢?”孩子們自己想出的辦法是:“數過誰誰就低下頭。”“這個辦法特別有效。孩子有參與感,也就更有責任感。”2.用具體形象的語言:老師會說,“表上的大針指到9,我們就要上床睡覺。”而不是,“不能睡太晚!”主要還是要生活規律➕制定規則並堅持做!

    建議

    用合理的規矩讓孩子學會自控,孩子自控能力較差,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規則,作為孩子判斷自己行為的依據,約束自己的行為。

    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些孩子在家吃飯總是拖拖拉拉的,邊吃邊玩,甚至有時候一個小時一碗粥還沒喝完,家長們總是頭疼不已。而在幼兒園裡我是這麼做的,每當孩子在吃飯或喝水的時候,我都會激勵他們說:“我們來比賽,看誰第一名,加油,好棒之類的一些鼓勵性的語言,那孩子聽到這樣的語言往往很感興趣很受激勵,希望得到老師的讚揚和小夥伴的認可,這樣他們就會很認真地吃,不會再拖拖拉拉的,用這種鼓勵的方式小朋友比較容易接受,而且事半功倍,效果也更好了。

    永不言棄

    對於大部分已經上學的孩子而言,確實是最聽老師的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我幾乎每天都會對孩子說要自己吃飯怎麼的,家長會上也會特別強調。有家長就反應了孩子在家都不自己吃飯,我們天天都喂,還吃的特別慢。首先我跟家長說:孩子已經是中班了,對於時間有概念了,飯點一到必須讓孩子和大人一起開始吃飯,不吃的話在下頓飯期間也不要提供任何零食給他吃。這點必須堅持原則,一段時間孩子肯定改變。

    建議

    不斷地鼓勵孩子,給他們前進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這樣孩子就能慢慢改正缺點,不斷進步;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許做不好,但以後就會做得又快又好。放開手為孩子創造做事的機會和平臺,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

    瞭解孩子興趣愛好,加以引導

    活潑的孩子自尊心特別強,一定不能採取暴力,要來軟手段,讓他服你,這樣以後你就好管了,根據他的興趣進行正確的引導,讀一些有益的課外書,參加有益的課外活動。

    建議

    家長對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讓孩子瞭解自己。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和他平時一起玩的小夥伴著手,我們可以更多的瞭解孩子的性格需求,加以引導。孩子愛聽故事,可以鼓勵孩子自己講故事,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家長該怎麼做?

    首先家長和幼師對於孩子來說完全是兩個概念,在父母面前可以無法無天,放肆無忌憚。在幼師面前還是在心理上膽洩,雖然愛搞點小動作,但是都是偷偷摸摸的搞,希望家長平時對孩子不要太溺愛,多跟孩子講道理,多點耐心,有些事情還是要嚴肅點……

    建議

    孩子在家不聽父母的話,可能你給孩子的陪伴太少,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往往會擴大親子之間的距離感;給孩子太多的“溺愛”,並不是真正的愛孩子,只會讓孩子感受不到你的權威,會變得更加不聽你的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鄧稼先傳章節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