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童希瑞

    地殼在地幔之上像“傳送帶”一樣旋轉,不會產生相對運動。

    地殼的岩漿和礦物是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俯衝、撞擊產生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火山爆發溢位來的岩漿不會形成二氧化矽和矽酸鹽、碳酸鹽、硫酸鹽、磷酸鹽和磁鐵礦等等。

  • 2 # 純野生科學家

    “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岩石行星上面”,是不是總聽到這種說法?其實這並不準確。事實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岩漿行星薄薄的冷凝外殼上面。對於半徑六千三百公里的地球而言,平均厚度十幾公里的地殼實在顯得微不足道。

    板塊運動當然與地殼下面的岩漿有關。從地幔下降到外地核,這兩千八百公里厚的一層都可以看做是岩漿。岩漿是融化的岩石,是粘稠的液態物質,它上層薄薄的地殼就如同漂浮在岩漿海洋中一樣。

    地球中心的地核中,存在有大量的重金屬和放射性元素,比如鈾。這些放射性元素衰變時會產生熱能,是的,地核就是一座天然巨型核裂變反應堆。它不斷的加熱著地幔,讓最底層的岩漿沸騰上湧。就像你煮粥時看到的,底層的粥受熱沸騰向上升,向中間聚集,迫使上層較涼的粥向下沉降,直達鍋底。如果我們能將這個沸騰過程放慢十倍,讓最表層的粥有時間冷卻形成一層“粥皮”,這樣就更象地球板塊運動的樣子了——沒錯,我們就生活在這層“粥皮”上,大西洋中脊就是“底層熱粥上升”的地方,環太平洋火山帶就是上層“粥皮”下降的地方。大西洋在慢慢變寬,太平洋在漸漸變窄,總有一天,我們的亞歐大陸會和北美洲、澳洲大陸結合,形成一塊新的超級大陸(1.5億年後)。太平洋洋底將向下逐漸沉入地幔,被巨大的熱能融化成岩漿,繼續在地球內部迴圈。

    母星地球是一顆“活著”的行星,若以億年計,則她的表面形態一直在發生著變化。滄海變桑田,這話沒有絲毫誇張。生活在海底的貝殼菊石肯定想不到,自已變成化石後會出現在高高的喜馬拉雅山上;我們一直在尋找的史前超級文明遺蹟,也許已經和承載它們的地殼一起沉入地幔內部,徹底消失了。

  • 3 # 老粥科普

    先說答案:地球的板塊運動與岩漿是有關係的。

    (地球板塊)

    為什麼會有板塊運動?

    這需要從行星的形成過程開始說起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有8顆行星,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因為太小,前些年被貶為矮行星了。這8顆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離太陽更近,它們是岩石行星,只有表面有多多少少的大氣層。離太陽遠的幾顆行星是氣態行星,它們主要由氣體物質構成。

    在太陽系形成之初的原始塵埃物質是相對均勻的,由於中心引力的關係,整個的塵埃雲開始圍繞中心旋轉,塵埃雲中比較重的顆粒慢慢向中間集中,因為角動量守恆的關係,越靠近中間的物質旋轉的速度越快,這些塵埃顆粒和氣體一邊旋轉一邊形成了太陽和許多顆原行星。其中比較重的物質在靠近太陽的區域形成了四顆岩石行星,輕的氣體則在外圍慢慢聚集形成了氣態行星。

    (太陽系形成)

    岩石行星裡因為含有大量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在衰變的過程中會放熱;與此同時,固體顆粒在聚攏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相互摩擦產生熱量。所以行星在形成的過程中會慢慢地積聚熱量,直到將自己熔融成一顆顆炙熱的火球。我們知道,岩石行星中有各種各樣近百種元素,那些重的元素比較金、銀、鎳和鐵等較重的元素會因為引力關係向中間沉積,逐漸在行星中間形成巨大的金屬核心。

    (地球誕生之初的模樣)

    地球與其它行星不一樣

    地球中間也有一顆巨大的鐵球,它非常炙熱,在這個鐵球的外層溫度甚至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要高。因此,在地球固體核心心的外圈有一個液體的鐵鎳外核心。又由於地球內外層鐵核心轉動的速度不一樣,因此地球有了磁場,這使得地球得以保住自己的大氣層,和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命。

    在地球炙熱鐵核的外層是厚厚的地幔層,地幔層主要是由一種被稱為橄欖岩的固體。但由於地球核心熱量極高,熱量在向外輻射的過程中也會推動地幔發生對流,這個對流速度儘管極為緩慢,但它是將地核熱能傳送到地表的主要方式。

    (地球深處的熱對流)

    地幔的上方是堅硬的地殼,它由許多種岩石構成。地殼岩石因為散熱快,所以地面的溫度沒有地底那麼高。

    儘管水星、金星和火星也經歷過與地球一樣的早期演變過程,但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它們的地下運動都停止了,只有地球還存在著地幔的熱對流。

    地幔熱柱

    地核熱量向外部的輻射並不均勻,它會形成許多熱區,這些熱區一直向上延伸形成一個個不規則的熱柱,體現在地球表面就是一條條裂縫。

    地幔熱柱延伸到上地幔與地殼之間時,超過1500度的高溫會將地殼的矽酸鹽岩石熔融,形成炙熱的岩漿。

    (岩漿形成)

    人類對岩漿的認識往往來自火山噴發,它會將岩漿以各種方式運送到地球表面:大多數時候岩漿是靜靜地噴湧出來,有時候火山的噴射很劇烈,炙熱的煙柱會將火山灰送到萬米高空,這大多是因為岩漿中摻雜了大量氣體的緣故。

    地殼板塊

    如果你就此認為地殼是漂浮在滾燙岩漿之上,那麼你就錯了。事實上,岩漿大多隻存在於地幔熱柱的上方,在地殼與上地幔之間更多的還是一種被稱作“軟流層”的區域。它的溫度很高,但比起岩漿要低很多,所以你可以認為它看起來像一層有彈性的橡皮,它不是真的橡皮,只是由高溫岩石構成的帶一定塑性的岩石圈層。地殼就是在這個軟流層之上緩慢滑動的。

    (板塊的滑動)

    地殼為什麼會滑動?因為在地幔熱柱不斷地加熱下,地殼相應區域底部的岩漿會在熱力作用下向上頂出一條巨大的裂縫,從而將地殼向兩邊擠壓。這些向外擠壓的地帶在地質上稱為擴張型板塊邊界,這些邊界大多位於海洋深處地殼的薄弱地帶,因此這些因岩漿推動而隆起的地帶又被稱為海洋中脊。

    並不是只有海洋底下才有岩漿產生,事實上在我們的內蒙和長白山地區在歷史上也有火山活動的痕跡。火山就是由地下岩漿在壓力作用下突出地面造成的。從地球板塊運動紅色“張裂型板塊邊界”所劃過的區域可以明顯看到這一點。

    (地球板塊,紅色線為張裂型邊界,藍色齒線為俯衝帶)

    地底岩漿的活動不僅會造成火山噴發,它還會造成地殼不穩定,進而引發地震。青藏高原東部地區地震多發,大多就是因為地下軟流層區域岩漿流動造成的板塊錯動。

    總結:

    一、地球的板塊運動與地下的岩漿是有關係的;

    二、地球的板塊運動與地下岩漿之間並不是單純的因果關係,它們都是由地核深處向上的熱傳導造成的地質現象;

    三、地球自誕生起就因為放射性物質的衰變以及摩擦運動積聚了巨大的熱能,這使得地核深處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高;

    四、地核的熱能透過地幔向上傳導,熱傳導的不均勻形成地幔熱柱;

    五、地幔熱柱加熱地殼下方岩石形成部分割槽域的岩漿,岩漿向上頂起地殼並在冷卻的過程中形成新的地殼。

    六、岩漿的推動是地球板塊運動的主要力量。

    (地球板塊邊界、岩漿活動區域與地震點高度吻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現今社會,人們應當恪守一個怎樣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