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無猜》 是一部令人著迷的法國愛情電影。 小男孩朱利安和小女孩蘇菲的相遇即開 始於這樣一場孩童的鬧劇,一個精美的鐵盒子就是他們遊戲的見證。說髒話,擾亂課堂,在 校長室小便,內衣外穿??一個遊戲兩人一玩十多年,他們什麼都敢,除了承認彼此相愛。
索菲是波蘭移民(相當於進城農民工) ,住貧民窟,常年受到種族歧視,自家門上被法 華人塗了髒話; 朱利安則是大城市中產階級。 小學時在校車上, 全班只有朱利安沒欺負索菲; 高中時索菲追去朱利安家裡, 他的父親在甩給了她幾張鈔票後把她轟了出去; 成年後二人重 遇,當女招待索菲表示男友叫“謝爾蓋·尼莫夫·尼莫夫維奇”時,工程師朱利安不假思索 地接道: “你怎麼找了個名字這麼長的?”
你可以對政治、地緣、宗教一無所知,卻不可能不在潛移默化間受到它們的影響,因為 “成長”是支殘暴的筆,能將你這一張白紙塗得面目猙獰。朱利安站在成人世界的大門前久 久徘徊, 激烈掙扎了一番後還是將索菲放棄, 這是因為他錯誤地以為社會偏見遲早也會吸收 了自己。隨後他每年休五週假每季度做八次愛,循規蹈矩地喪氣,按部就班地窒息;由於父 親曾在他的婚禮上向前來攪局的索菲大發雷霆,他在十年不見索菲的同時亦十年不見父親, 藉助遷怒將與過去有關的一切埋葬了個徹底。
但真正的過去怎麼可能過去呢?青梅竹馬的相伴起始於無所謂性的年齡,以“伊甸園” 段落標誌了性別意識的覺醒,而後她面對他掀起裙子,為了擁吻爬上車頂。這是一個普遍的 困境:少年和少女為了彼此流血流淚、瀕臨上吊,最後她成為了一直想撥通卻始終沒勇氣的 號碼,他淪為了徵婚啟事上冷冰冰的條件。可是朱利安與索菲的羈絆太過強烈,它勝過麻醉 劑、可卡因、LSD、性、口交與淫亂 party,甚至勝過自由、勝過生命,這就促成了他們的 幸與不幸。
這是兩顆孤獨的魂靈。索菲的家長對她不管不問,任由她在朱利安家一睡十年;朱利安 幼年喪母,與父親間則始終無法交流。小學時索菲在他母親的葬禮上放聲高唱,這象徵著她 就此接替了他的母親。戰爭小說裡反覆寫士兵死前不停喊“媽媽” ,因為母親是他與世界之 間的紐帶,無論他們之間曾因瑣事發生過再多摩擦,也無法割捨這層強勁的聯絡。沒有紐帶 意味著眼前是空白心中是黑洞, 再貪婪的攫取也無法將這巨大的孤獨填補; 而索菲與朱利安 竭力爭取才獲得了彼此,這段感情的純度之高、烈度之猛,令朱利安的父親也無法插足。
這個思路似可用於解讀父親的種種詭異行徑: 他允許少女索菲在家中一睡十年 (從中可 以窺見他對兒子真誠的關心) ,卻不允許二人在成年後繼續見面——我的猜測是,既然家庭 的維繫本需剛柔並濟,那麼喪母之痛大概令這對父子籠罩於“倖存者負疚” ,調和缺失之下 他們剛對剛、硬碰硬,本不存在的矛盾漸漸成型。所以父親之所以會對朱利安高喊“你要索 菲還是要我” ,乃是嫉妒在壓抑多年後的一朝爆發:他沒能在兒子的世界裡佔據哪怕一寸之 地。
傷害源於在乎,愛與恨本系雙生。 《兩小無猜》妙就妙在,它以“敢不敢”編織了一張 糾結的巨網,將一切人類情感收入囊中,以兩個人的相愛相殺,表現了法華人對移民的複雜 心態、 現在與過去的緊密交織以及因無法面對自我而鑄就的進退兩難——倘若將之視作一種 比擬而不以現實主義的眼光去批判,這個遊戲也就無所謂“變態” 。影片的浪漫之處,恰恰 在於它將“對抗”演繹到了極致: “敢不敢”是索菲與朱利安愛的形式,相殺是心理上的激 烈交合,平淡的生活殺人於無形,毀滅性的激情綿延一生。
愛能帶來安全感和快感,一般意義上的正常人一般躲在安全感中悄悄唸叨, “我只是不 夠勇敢??”——可是於自幼就浸透於極端體驗的兩位主角而言,快感即是安全感,鑑於快 感的極值早已牢牢拴在彼此身上, 所以此後為尋求快感付出的一切, 都不過是在尋求對最初 巔峰體驗的反覆重現。 愛在很大程度上事關征服, 所以我可以向任何人低頭但就是不能向你 認輸,極致的挑逗即是戰鬥,勢均力敵才配短兵相接——這種級別的刺激,朱利安那個大家 閨秀的妻子給不了,甚至連索菲的尼莫夫維奇都給不了。
朱利安想當“暴君” ,想開啟後備箱拖出屍體再將屍體吊上路燈,但現實中的他只是一 介工程師,點頭哈腰、茫然賠笑,彷彿猛虎身罹抑鬱症,優越感只剩“我比索菲過得好,假 求婚那一局是我大勝” 。工程師在大風中唯唯諾諾地追圖紙,一直追到了巨型廣告牌下,廣 告牌上閃爍著世界級球星、 國家級英雄——索菲的老公。 下一個鏡頭切到了索菲富麗堂皇的 家裡,她直白地對金牌製片人說: “你給我老公拍的這片,真他媽難看。 ”朱利安就此輸了, 這就是為什麼接下來即使粉身碎骨,他也要贏一個賭。
你問我,我敢不敢像這樣激烈地傷害你?我敢。我不僅敢傷害你,還敢與你十年不見。 我只是不敢讓你知道這十年來我每天都在想念你。
當一個人以十年為單位從你生命中過境, 其間的十年反而會淪為為開啟下一次重逢而 進行的能量積蓄。你會在看到疑似她的名字時一躍而起,在偶遇恍如他的背影時瞬間逃離; 朱利安每天思考是否要抹去索菲的存在, 激烈到要將之幻想成在鐵軌上的生死相搏, 高傲地 對著她也是對著自己大喊“你下地獄去吧! ” 變態嗎?確實如此,只是儘管電影講述了他們 同等程度的相互思念, 他們本人卻並不確定對方是不是在思念著自己, 因此思念愈深則折磨 愈重: 害怕我對你的思念不能被平等地對應回來, 害怕我對你的思念摧毀掉現在我所擁有的一切....
就這樣,它幾乎成為了發展心理學的範例:兩小無猜是人生的原點與原典,它是如此地 莊重、盛大、不可撼動,以致無論“成年”究竟在他們各自的世界中造成了怎樣天翻地覆的 鉅變, 對方都是當年一起折磨老師的搭檔, 相處模式亦永久地停留在了孩子氣的爭強好勝之 中。因此在片尾,二人在朱利安的工地裡共埋水泥地後,糖果般的畫面轉為黑白,這個片段 似在傳達“假如他們把失去的機會都抓住,就能快快樂樂地白頭偕老。 ”但他們白頭偕老的 形式,仍是一起像兒時那樣對著字母表唸叨汙言穢語。
我想,電影的本意或許是用黑白段落教育觀眾珍重所愛、莫留遺憾;不過現實中,並不 存在這麼理想化的時空。一位年輕長輩如此同我論這個話題: “拉扯了非常多年,和她說話 變得越來越難受,最後只能不說了??就當什麼都沒發生過。 ”這種不刺激的結局,大概未 必比更封水泥更好,但它充分降低了打擊力度。我們都和朱利安一樣,被精神、物質、現實 與野心等各種因素牽扯著,努力想在一團亂麻中取得平衡,身心疲憊、小心翼翼,因變數太 多而身不由己。從這個層面上看,對影片的如潮惡評才是真正的教育:激情雖好,不足以超 越責任;不能跟隨你的就必須要拋棄,斬斷回憶才能前進,成熟的人應該有能力為了更大的 愛去忘卻過去,好好珍惜他的大家閨秀,她的尼莫夫維奇。
或許真的有個人會以十年為單位從你生命中過境, 但你的大部分人生與其毫無干係。 糾 結於此毫無意義,努力地進入新階段才有可能發掘更好的體驗。越是黑洞般的過去,就越應 當止步於憑弔: 在其他因素真的無所謂的時期, 我們曾經有膽量一起去做了那麼多那麼多瘋 狂的事情。
《兩小無猜》 是一部令人著迷的法國愛情電影。 小男孩朱利安和小女孩蘇菲的相遇即開 始於這樣一場孩童的鬧劇,一個精美的鐵盒子就是他們遊戲的見證。說髒話,擾亂課堂,在 校長室小便,內衣外穿??一個遊戲兩人一玩十多年,他們什麼都敢,除了承認彼此相愛。
索菲是波蘭移民(相當於進城農民工) ,住貧民窟,常年受到種族歧視,自家門上被法 華人塗了髒話; 朱利安則是大城市中產階級。 小學時在校車上, 全班只有朱利安沒欺負索菲; 高中時索菲追去朱利安家裡, 他的父親在甩給了她幾張鈔票後把她轟了出去; 成年後二人重 遇,當女招待索菲表示男友叫“謝爾蓋·尼莫夫·尼莫夫維奇”時,工程師朱利安不假思索 地接道: “你怎麼找了個名字這麼長的?”
你可以對政治、地緣、宗教一無所知,卻不可能不在潛移默化間受到它們的影響,因為 “成長”是支殘暴的筆,能將你這一張白紙塗得面目猙獰。朱利安站在成人世界的大門前久 久徘徊, 激烈掙扎了一番後還是將索菲放棄, 這是因為他錯誤地以為社會偏見遲早也會吸收 了自己。隨後他每年休五週假每季度做八次愛,循規蹈矩地喪氣,按部就班地窒息;由於父 親曾在他的婚禮上向前來攪局的索菲大發雷霆,他在十年不見索菲的同時亦十年不見父親, 藉助遷怒將與過去有關的一切埋葬了個徹底。
但真正的過去怎麼可能過去呢?青梅竹馬的相伴起始於無所謂性的年齡,以“伊甸園” 段落標誌了性別意識的覺醒,而後她面對他掀起裙子,為了擁吻爬上車頂。這是一個普遍的 困境:少年和少女為了彼此流血流淚、瀕臨上吊,最後她成為了一直想撥通卻始終沒勇氣的 號碼,他淪為了徵婚啟事上冷冰冰的條件。可是朱利安與索菲的羈絆太過強烈,它勝過麻醉 劑、可卡因、LSD、性、口交與淫亂 party,甚至勝過自由、勝過生命,這就促成了他們的 幸與不幸。
這是兩顆孤獨的魂靈。索菲的家長對她不管不問,任由她在朱利安家一睡十年;朱利安 幼年喪母,與父親間則始終無法交流。小學時索菲在他母親的葬禮上放聲高唱,這象徵著她 就此接替了他的母親。戰爭小說裡反覆寫士兵死前不停喊“媽媽” ,因為母親是他與世界之 間的紐帶,無論他們之間曾因瑣事發生過再多摩擦,也無法割捨這層強勁的聯絡。沒有紐帶 意味著眼前是空白心中是黑洞, 再貪婪的攫取也無法將這巨大的孤獨填補; 而索菲與朱利安 竭力爭取才獲得了彼此,這段感情的純度之高、烈度之猛,令朱利安的父親也無法插足。
這個思路似可用於解讀父親的種種詭異行徑: 他允許少女索菲在家中一睡十年 (從中可 以窺見他對兒子真誠的關心) ,卻不允許二人在成年後繼續見面——我的猜測是,既然家庭 的維繫本需剛柔並濟,那麼喪母之痛大概令這對父子籠罩於“倖存者負疚” ,調和缺失之下 他們剛對剛、硬碰硬,本不存在的矛盾漸漸成型。所以父親之所以會對朱利安高喊“你要索 菲還是要我” ,乃是嫉妒在壓抑多年後的一朝爆發:他沒能在兒子的世界裡佔據哪怕一寸之 地。
傷害源於在乎,愛與恨本系雙生。 《兩小無猜》妙就妙在,它以“敢不敢”編織了一張 糾結的巨網,將一切人類情感收入囊中,以兩個人的相愛相殺,表現了法華人對移民的複雜 心態、 現在與過去的緊密交織以及因無法面對自我而鑄就的進退兩難——倘若將之視作一種 比擬而不以現實主義的眼光去批判,這個遊戲也就無所謂“變態” 。影片的浪漫之處,恰恰 在於它將“對抗”演繹到了極致: “敢不敢”是索菲與朱利安愛的形式,相殺是心理上的激 烈交合,平淡的生活殺人於無形,毀滅性的激情綿延一生。
愛能帶來安全感和快感,一般意義上的正常人一般躲在安全感中悄悄唸叨, “我只是不 夠勇敢??”——可是於自幼就浸透於極端體驗的兩位主角而言,快感即是安全感,鑑於快 感的極值早已牢牢拴在彼此身上, 所以此後為尋求快感付出的一切, 都不過是在尋求對最初 巔峰體驗的反覆重現。 愛在很大程度上事關征服, 所以我可以向任何人低頭但就是不能向你 認輸,極致的挑逗即是戰鬥,勢均力敵才配短兵相接——這種級別的刺激,朱利安那個大家 閨秀的妻子給不了,甚至連索菲的尼莫夫維奇都給不了。
朱利安想當“暴君” ,想開啟後備箱拖出屍體再將屍體吊上路燈,但現實中的他只是一 介工程師,點頭哈腰、茫然賠笑,彷彿猛虎身罹抑鬱症,優越感只剩“我比索菲過得好,假 求婚那一局是我大勝” 。工程師在大風中唯唯諾諾地追圖紙,一直追到了巨型廣告牌下,廣 告牌上閃爍著世界級球星、 國家級英雄——索菲的老公。 下一個鏡頭切到了索菲富麗堂皇的 家裡,她直白地對金牌製片人說: “你給我老公拍的這片,真他媽難看。 ”朱利安就此輸了, 這就是為什麼接下來即使粉身碎骨,他也要贏一個賭。
你問我,我敢不敢像這樣激烈地傷害你?我敢。我不僅敢傷害你,還敢與你十年不見。 我只是不敢讓你知道這十年來我每天都在想念你。
當一個人以十年為單位從你生命中過境, 其間的十年反而會淪為為開啟下一次重逢而 進行的能量積蓄。你會在看到疑似她的名字時一躍而起,在偶遇恍如他的背影時瞬間逃離; 朱利安每天思考是否要抹去索菲的存在, 激烈到要將之幻想成在鐵軌上的生死相搏, 高傲地 對著她也是對著自己大喊“你下地獄去吧! ” 變態嗎?確實如此,只是儘管電影講述了他們 同等程度的相互思念, 他們本人卻並不確定對方是不是在思念著自己, 因此思念愈深則折磨 愈重: 害怕我對你的思念不能被平等地對應回來, 害怕我對你的思念摧毀掉現在我所擁有的一切....
就這樣,它幾乎成為了發展心理學的範例:兩小無猜是人生的原點與原典,它是如此地 莊重、盛大、不可撼動,以致無論“成年”究竟在他們各自的世界中造成了怎樣天翻地覆的 鉅變, 對方都是當年一起折磨老師的搭檔, 相處模式亦永久地停留在了孩子氣的爭強好勝之 中。因此在片尾,二人在朱利安的工地裡共埋水泥地後,糖果般的畫面轉為黑白,這個片段 似在傳達“假如他們把失去的機會都抓住,就能快快樂樂地白頭偕老。 ”但他們白頭偕老的 形式,仍是一起像兒時那樣對著字母表唸叨汙言穢語。
我想,電影的本意或許是用黑白段落教育觀眾珍重所愛、莫留遺憾;不過現實中,並不 存在這麼理想化的時空。一位年輕長輩如此同我論這個話題: “拉扯了非常多年,和她說話 變得越來越難受,最後只能不說了??就當什麼都沒發生過。 ”這種不刺激的結局,大概未 必比更封水泥更好,但它充分降低了打擊力度。我們都和朱利安一樣,被精神、物質、現實 與野心等各種因素牽扯著,努力想在一團亂麻中取得平衡,身心疲憊、小心翼翼,因變數太 多而身不由己。從這個層面上看,對影片的如潮惡評才是真正的教育:激情雖好,不足以超 越責任;不能跟隨你的就必須要拋棄,斬斷回憶才能前進,成熟的人應該有能力為了更大的 愛去忘卻過去,好好珍惜他的大家閨秀,她的尼莫夫維奇。
或許真的有個人會以十年為單位從你生命中過境, 但你的大部分人生與其毫無干係。 糾 結於此毫無意義,努力地進入新階段才有可能發掘更好的體驗。越是黑洞般的過去,就越應 當止步於憑弔: 在其他因素真的無所謂的時期, 我們曾經有膽量一起去做了那麼多那麼多瘋 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