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秋魚人

    最好的“祭祖”方式就是思慕祖先的聖德,感恩他們留下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燒錢化紙,頂禮膜拜,是一種敬奉神明的祭禮,但祖先與我們同樣性情,並非神明,他們只是比我們先活於世,留下眾多財富下來而已,我們作為後人,依然要延續祖先的腳步,造福於後人,才不會愧對祖先。

    所以,祭祖不在於形式,而在於追念祖先,效法他們的聖德前行。

  • 2 # 醒酒歌一曲2018

    遠在他鄉

    相距千里

    無暇它顧

    愧對祖先

    又是一年清明時

    又是漫天雨紛紛

    又是路人慾斷魂

    又是遙指杏花村

    又是天涯未歸人

    不由得想起了東坡先生的一首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 3 # 沉@淪

    清明節被國家規定為法定節假日以後,每年透過調班也有三天的假期了,大家可以去墓地為已故的親人們掃墓,來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思念。

    我家是農村的,以前的人是土葬,近幾年改火葬後,大家還是把骨灰葬在山裡,還講究風水之說,所以大多數的墳墓都分部在東南西北都有,加上祖祖輩輩的古墳,每次清明到的的時候長輩們就要組織安排先掃祖先的然後老能各自掃自己的,也算是姓氏族群的一件大事吧,常常要忙上幾天,現在大多數人的人都從村子裡搬到家裡了,很多事情都簡單化了,都草草了事,找一些大型的有代表性的掃一下,沒有以前的熱鬧了,對以我們這些遠在外地工作的人,雖然國家規定了法定節假日,加上調休也才三天,要回去掃墓是不現實的,雖然基本上都不會回去,家裡有老人的,就老人代表,要是沒有老人的,就多出點錢讓叔伯兄弟代勞,自己的那部分就只能到過年了回去再掃了,還會在墓地叨叨請求先人原諒

  • 4 # 廖偉棠

    明天,我就要從香港出發,坐四小時汽車回我粵西的家鄉,給我奶奶、外公外婆掃墓。我不說祭祖,因為有人說這是宗法社會的封建殘餘,中國有不少先進的城裡人不興這一套,他們灑脫地把骨灰存放起來,他們相信唯物主義、相信人死了就一無所有。

    但我不信,我遠道回鄉,就想在祖輩的墳前說一句:我來看你們了。因為她們、他們是現實中深深疼愛過我的人,曾在我最弱小無助的時候無私給予我廕庇的大樹。縱然不知道她們的靈魂是以什麼形式存在,但我知道她們依然在、依然用眷愛的眼神俯瞰著塵世中碌碌的我,子曰“敬神,如神在。”神在不在、怎麼在?不要緊,我們起碼可以保證活著的人還有著敬愛之心。

    不只是祖輩,我也習慣在異國他鄉,為那些文學藝術的前輩掃墓,比如說在巴黎的蒙帕納斯墓園、拉雪茲公墓,波德萊爾、王爾德、薩特與西蒙波娃、特呂弗、尼金斯基等人的墓我都去過不止一次,身臨其境,彷彿那些偉大靈魂依然在和你對話——實際上你只是在和自己對話,無論是勉勵還是安慰自己,這也是一個清掃自己內心的虛妄的一次契機,因為死者無私、公正寬宏地對待她們墓前的每一個祭祀者,你可以傾出心中所有。

    從死者的角度去想,人之死,多有中道殞落、大志未酬之憾,直如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慨。我們不能掃清寥廓天下,只能一掃墓前塵葉,告訴故人,我們活著還好,沒有辜負你們曾經的期望,沒有委屈自己或為了慾望而狼狽苟且,足矣。

  • 5 # 可愛的小王子

    我已經四年沒有回去祭祖了。

    我是山西南部運城的一個小農村。那裡沒有實行火葬,去世的親人都在山坡上埋著。

    很多年以前,我還小,每年清明節前祭祖,那時候,還是還悲痛的。因為我慈祥的姥爺不在了,真的是,活的好好的人說不在就不在了。那時候真的好悲痛啊,我的爺爺算是個真正的男子漢,也是60歲的人了,一向沉默的他在上墳的話很是嘮叨,他會談過去事,談我的姥爺,甚至有一次竟然流淚了。我們那的風俗是提前兩週上墳,那時候地裡只有桃花開了,樹葉還是光禿禿的。很荒涼,每次我都很想哭。

    好久不上墳了。在外地上學。當我畢業了,有小孩了,每年帶著小孩清明回家祭祖。這也是我的一樁心願。爺爺奶奶年齡也大了,回去給他們買點禮物,感謝他們,老人是寶。

    這是我家的一隻雞,也已經去世好幾年了。以前我家養了好多年的雞,後來也不養了,懷念小時候。

  • 6 # 文言小子

    我已經帶兒子上墳了,給我父親,祖爺,四個爺爺墳上添土,有二個本家的大伯,無兒無女,我一直給每年二次上墳,清明添土。沒有兒子,死了墳塌了也怕沒人管

  • 7 #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又是一年清明時,舉國上下祭祀忙。有人出入在陵園,有人行走土墓旁,有人出入在林間,有人攀嶺登高山。先輩已故去天堂,子孫萬代永不忘。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古傳今,禮儀之國崇文明。四月四日五日間,萬眾祭祀思故人。人人都是父輩養,人人都有父母親。一代一代傳一代,養育兒女和孫甥。先輩已逝英名存,清明思親淚雨紛。父輩墳上插揚柳,燒上紙錢慰先靈。遊子在外離家遠,乘車千里趕回程。國定三天小長假,我要回家做清明。父母墳上叩頭拜,祭祀先輩永記心。

  • 8 # 花腰妹

     清明,對我來說,是赴一場親情之約!無論我在哪裡,這一天,我一定要趕回家!除了祭祖,還有就是祭奠我至親至愛的人!

      清明,讓我寄託哀思!對我而言,在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清明節是最悲痛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節日,認識先輩。每每念起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詩句,我總忍不住淚流滿面。

    小時候,每到清明,父母總帶著我們兄妹去給未曾謀面的先祖們上墳,給我們講先祖們留下的家訓,也給先祖們叨唸我們現在的生活,那時候不懂得傷悲,只知道好玩。如今,看著父母在墳裡,我跪在墳外,才明白當年父母上墳的意義。父母在時,尚有來處,父母不在,只剩歸途!

      清明,讓我懂得感恩!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我的父母很早就離開了我,當我為人妻為人母,懂得理解感恩父母的時候,留給我的只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而清明節為英烈、先祖和父母掃墓,就是一種孝行,就是一份孝心!

    我感恩清明,只有這一天,我可以在父母的墓碑前叫聲久違的“爸爸媽媽”!和他們聊聊自己,聊聊家庭和生活,也許這就是所謂令“逝者靈安,生者心慰”吧。同時也以這樣的方式告訴自己的孩子,要記住先輩和英烈,記住我們從哪裡來,要做什麼樣的人,要怎樣實現先烈、父母的遺願。

    清明,讓我更懂珍愛!在我的家鄉,如果說春節是一家子人在一起過節,那清明就是一大家族的人聚在一起過節。平日裡不常回來的七大姑八大姨都趕回家來,首先由年長的族老帶領大家讀家譜、念家訓並完善族規,懷念和祭奠先祖,隨後大家相互敘舊、吃飯、聊天,一副其樂融融的幸福景象。

    我喜歡並享受這份親情,相信遠在天堂的先輩和父母,最最渴望家庭每個成員之間都相處融洽、夫妻恩愛、長幼互親,老人幸福,孩子孝順。所以讓我更珍愛自己當下擁有的,我想一個和睦的家庭,是對逝去親人最好的告慰!

    所以,清明,對我來說,是赴一場親情之約!無論我在哪裡,這一天,我一定要趕回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有些幼兒園不讓孩子過早的學知識,而一年級一入校就讓孩子先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