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之澗

    易烊千璽、雷佳音、週一圍等主演的《長安二十時辰》完結,開放式的結局讓很多人忍不住猜測是不是還會有下一部,徐賓作為幕後大boss的存在也不能讓所有人信服。加上檀棋和張小敬的分道揚鑣以及李必小狐狸的出走都讓人沒有“爽劇”的感覺。究竟是尊重歷史還是潦草收尾,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個悲劇的收尾,不管劇中人物怎麼努力,其實最後的結果都是求而不得。這種愛有男女之愛、有親子之愛、有兄弟情誼也有家國大愛。

    對於以聞無忌和龍波為代表的第八團倖存者而言,長安不再是一心守護的美好之地,聞無忌死在了心心念念想守護和安居的都城長安。龍波帶著為兄弟們報仇的恆心想找聖人尋一份公平和對談,但最終的結果是他們想要的都沒得到。聞無忌慘死,女兒聞染也沒護住。謀劃好了所有的龍波最後關頭被兄弟情分和聖人流露出的大義打動,成了黨派鬥爭的犧牲品。

    李必一心想求的輔佐大業,成就自己報復的願望也沒能實現。跟著太子走了一遭,曾想捨命護住的太子和新政不是自己想要的模樣,畢生尊重的老師何監也沒有那麼純粹,他一個潛心修道只想查案的靖安司司丞沒有空間施展抱負,最後即使官拜宰相也不願再停留。

    李必的這種轉變其實很能說明問題。他本是個潛心修道的“小仙”,為了太子的大業重歸朝廷,查案的中途察覺到太子可能有疑,他有所顧忌甚至一度想掩蓋太子和何監的嫌疑,即使聖人有心廢黜太子,他也不曾改過初衷。可真等看透朝堂鬥爭的真相,涼了心的他除了繼續修道似乎沒有更好的出路。

    即使是劇中看似最有堅持和擔當的張小敬也沒有被善待。他堅持守護的長安不過是滿目瘡痍,想守護的聖人也不過是個垂垂老矣、斷不清家務事、看不清朝堂真相的老者。為了這份堅守,他折了兄弟也失了愛人,張小敬的遠走某種意義上說才是真正的理想幻滅。即使他留了句有需要還會回來,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的一種方式罷了。

    理想道義尋不得,父子親情也沒能被守護。小季姜的父親被射殺時激起了觀眾的一眾同情和悲傷,一如狼衛頭領到死還想著對女兒的承諾和“天上的星星“,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往往更能牽動人心,就是這個道理。

    劇中還有兩處親情線未能得善終,一是何監對於收養的何孚,另一組是太子之於聖人。何監對有痴傻之症的何孚不拋棄不放棄,但最後卻被利用差點成了階下囚。如果真如劇中描述的那樣,太子對於聖人是有父子親情的,可以自詡為天下蒼生考慮的聖人卻始終沒把太子當兒子,只是當成一個不成器卻又想繼承天下的“篡位者”,最後太子義無反顧燒掉了右相的犯罪證據,將這份失望昇華到最高點,讓人唏噓。

    這部劇中還有一份愛而不得是男女之愛。魚腸對龍波是至死不渝的愛,為了他可以殺人可以自戕,但龍波只許了他黃泉見,卻沒在人世間給這個姑娘一點愛戀。李香香、許鶴子、聞染對張小敬都有情,可惜郎無意。

    一代不良帥張小敬看上的姑娘檀棋卻是個心不止停留在情愛之間的“Mustang”,最後她選擇重歸朝堂,說是為張小敬守住長安,其實應該是看透兩人之間的不同以及心有不甘的結果吧。所以,不論從那個角度看,這部劇都是有點悲劇的結尾,所有人都愛而不得,沒法善終。

  • 2 # 令狐伯光

    《大明王朝1566》到底有多麼經典和深刻,相信都不用再贅述了。它是中國古典歷史劇的最高峰。但可悲的是,《大明王朝》深刻詮釋中國產歷史劇“本來以為已經是開始,結果是巔峰”的現實諷刺。

    內地古典歷史劇在2010年過後,因為種種的原因,不管哪種古典歷史劇都一同的衰落了。

    古裝劇市場上面,廣泛充斥著於正《宮鎖心玉》,《武媚娘傳奇》這種阿寶色,磨皮摳圖,五毛特效的群魔亂舞的古裝宮廷劇。

    內地古典歷史劇變得寥寥無幾,最終只剩下《大秦帝國》系列獨木難支。

    2015年,正午Sunny的《琅琊榜》橫空出世,一舉打破了中國產古裝劇的市場模式。

    《琅琊榜》能夠成功只是得益於用拍歷史正劇的方法,用來拍攝古裝偶像劇。主要體現在製作審美的迴歸,再到劇中文化內涵反應了傳統文化的赤子之心。

    但是,如果站到內地古典歷史劇的角度,將《琅琊榜》和《大明王朝》進行比較。《琅琊榜》別談對於“還原歷史劇”和“反思歷史劇”的野心,整個敘事推進全靠開金手指的朝堂權謀,也就不怎麼經得起研究了。

    但後來除了正午Sunny的《琅琊榜2》和《知否知否》在文化核心有所追求之外。

    其它同類精品偶像劇,像《軍師聯盟》《那年花開月正圓》等劇都沒能夠複製這種成功。

    2019年的《長安十二時辰》整體劇作上並沒有《琅琊榜》的成熟。但《長安十二時辰》在解構歷史文化的野心卻走得比《琅琊榜》更遠一些。

    《長安十二時辰》已經完結數天,同時留下了種種的爭議。

    從頭追到尾“小十二”的深度粉絲,可謂是愛極《長安十二時辰》並不完美的開放結局,更是受極了熒幕裡那個“繁榮鼎盛深埋危機,卻又無力改變”的長安和大唐。

    那些看了幾集就看不進去,追到二十集左右選擇棄劇,或者認為最後的結局根本就是爛尾了的觀眾。堅持認為這部劇是外表華麗,劇情注水,故事割裂,主角人設崩塌等大量的缺點。

    《長安十二時辰》種種的爭議,正是整體劇作上不如《琅琊榜》成熟的地方。

    因為《長安十二時辰》劇作蘊著兩種不同的文化核心,各自都相當的衝突割裂。

    但相較導演曹盾前作的《九州海上牧雲記》的四不象,《長安十二時辰》已經融合得相當不錯了。

    《九州上牧雲記》四不象指的是有四種風格,分別是主角碩風和葉的奇幻風格,男主角牧雲笙的朝堂權謀風格,男主角穆如寒江的江湖武俠風格,皇帝皇后等瓊瑤言情劇風格。

    仔細想想,《九州海上牧雲記》的風格還不止四種。導演曹盾團隊所圖者大,只可惜原著本就只有框架架構,和編劇的能力不行,再到國內製作模式不成熟的條件下,讓這部劇最終變成一個四不象。

    《長安十二時辰》解構歷史的野心非常值得讚賞。

    古裝反恐和政治博弈的兩種風格,終究成為劇作割裂的罪魁禍首。

    《長安十二時辰》問題主要出現在中後期,解構歷史的文化野心。首無是直接拖慢敘事的節奏,不再是短平快的反恐爽劇,考驗了接受這種節奏觀眾的耐心。

    其次不得不承認,本劇塑造大量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但兩種不同風格的撕裂導致不少角色的形象,前後有著種種矛盾之處。讓粉絲和普通觀眾,出現各自無法說服另一方的爭論。

    粉絲能夠找到各種理由解釋其形象和動機,角色為何如此選擇。

    觀眾始終認為角色前後的行為非常衝突,這些角色人設明顯就是崩掉了。

    《長安十二時辰》種種的爭議,不管是劇情的爭議,文化核心的爭議,再到角色塑造的爭議。如同那個開放的黑白結局一樣,正是源於兩種風格的衝撞。

    總而言之,《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古裝劇,它的製作上達到中國產古裝劇巔峰水平,必將引領今後幾年的中國產古裝劇模式。

    它在古裝反恐和解構歷史上,各自都談不上什麼巔峰,結合一起更是導致劇作的割裂。但

    這部劇以古裝反恐引入對古代政治王朝的解構,自《大明王朝》後就已經很少見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裝造型直線拉低顏值的演員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