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電量充足的時候如此,但低電量的情況又比這複雜得多。電池在放電的過程中會出現極化現象,通俗的解釋是電池存在內阻(impedance),帶載輸出電流時和空載時的輸出電壓不一樣。輸出功率是由電池組的端電壓和負載電流共同決定的。電池放電,剩餘電量越來越少(更加專業的說法是荷電狀態-State of Charge,SoC),濃度極化和電化學極化都會導致電池電壓降低,在額定電流下所能輸出的最大功率也越來越低。穩壓電路能夠解決裝置對輸入電壓的要求,但在電池組輸出功率受限時,穩壓電路的輸出功率顯然也是受限的。
無論是手機還是膝上型電腦,電芯(Cell)串並聯組成的電池組(Pack)必須要能輸出裝置請求的最大功率,也就是說,電池組電芯在設計選型的階段就要保證能夠輸出平臺滿載所需要的功率,實在做不到的才會在電池供電狀態下切換到功能受限的系統執行狀態。
電池電量充足的時候如此,但低電量的情況又比這複雜得多。電池在放電的過程中會出現極化現象,通俗的解釋是電池存在內阻(impedance),帶載輸出電流時和空載時的輸出電壓不一樣。輸出功率是由電池組的端電壓和負載電流共同決定的。電池放電,剩餘電量越來越少(更加專業的說法是荷電狀態-State of Charge,SoC),濃度極化和電化學極化都會導致電池電壓降低,在額定電流下所能輸出的最大功率也越來越低。穩壓電路能夠解決裝置對輸入電壓的要求,但在電池組輸出功率受限時,穩壓電路的輸出功率顯然也是受限的。
很明顯,電池組在SoC最低點時輸出功率要大於電子裝置的最大功率才能保證整個電池供電的SoC壽命週期下都不掉鏈子。這種設計思路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顯然有比用額定電流來估算電池組最大輸出功率更好的方法。
不把電池組用壞的底線是電池組不能過放,SoC不能低於0。同時,消費電子產品的電池組大都設計有主動保護功能,當電池組內部的管理系統認為電量已經用完,出現過放電趨勢時,會主動切斷電池的輸出,只有充電到一個安全的閾值後才會恢復輸出功能。觸發電池組主動保護功能往往會導致系統意外掉電,這個也是不希望出現的情況。
鋰電池的內阻大都會隨SoC的變化而改變,橫軸為SoC,內阻大概呈現出一個U型曲線。電池的內阻在SoC高位,也就是充滿電時會略為上升,在低位的區間會急劇上升。內阻變化是電池組管理設計中很頭疼的一個問題,SoC低時大功率放電,意味著電芯內部會產生大量的歐姆熱,並進一步降低最大輸出功率的能力。電芯溫度上升對充放電迴圈壽命有明顯的影響。
實際產品電池組設計中,考慮成本,電池組的標稱輸出能力是肯定能滿足平臺滿載功率的,而在低電量區間,有一個由電池組SoC、電池單體電壓、內阻和溫度作為參考的計算模型,決定電池所能輸出的最大功率。電池組本地的管理IC會和OS驅動進行通訊,當輸出功率受限時調整P-state,實現效能和電池安全的平衡。消費電子裝置的功率級別比較低,消費者很少會感受到輸出功率狀態限制調整的過程。而對於輸出功率百kW級的EV來說,SoC和輸出功率狀態預測模型和預測準確度是BMS系統最核心的競爭力之一,直接關係到採購成本和續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