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湖南李逸
-
2 # 馬且停
每個地方清明節的習俗各有相同和不同,相同的大概就是掃墓,對已故親人以及和革命烈士的緬懷!不同的則是每個地方對於清明節食物的製作,我來說說我的家鄉清明節的習俗吧!
我家在杭州的農村,每年清明節我們都會去掃墓,一般都會帶上幾道菜,其中包括豆腐,飯,肉,素菜等,還會帶上剛製作好的清明粿以及白酒。一般我們家掃墓會把好幾家子已故的親人的墓都掃一下,大概需要一個下午。掃墓的習俗跟全國各地都差不多,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而說到清明節食物,那我們這裡確實還是挺特色的,和上海杭州市區的甜青團不同,我們家制作的青團是鹹的和甜的,口味更多。鹹的包成大餃子的形狀,裡面的餡料基本上選擇雪菜,筍,豆腐,蔥等。
而甜的多選擇用紅豆或芝麻,形狀也與上海的不同,用特定的模子壓制而成,正面還帶有花紋,挺美觀的。
-
3 #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清明”節氣到,春回大地,精神氣爽,祭拜祖先,追憶先人。知力君也湊個熱鬧,跟幾個知心好友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不過,知力君可要提醒大家哦~不要忘記清明節也叫寒食節,有一種說法叫: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物。那麼,全國各地在“寒食節”這天飲食上有什麼講究嗎?一起去看看吧!
鼠曲粿
鼠曲粿,也叫鼠曲餈粑,是選用鼠麴草加糯米和白砂糖精細加工製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和鼠麴草。鼠麴草,菊科、鼠麴草屬,一年生草本。分佈極廣,中國的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及臺灣地區都有分佈。
用鼠麴草做成的鼠曲粿,不僅韌綿糯滑,有一股濃郁的野蒿香,且益氣健肺,和緩脾胃。有了鼠麴草白色的粉就成了青色。也是因為用了這樣的原料,糰子外面的一層皮也就有了嚼勁。民間習俗,清明時節,家家都要製作鼠曲粿,既供先人歆享,又可為今人外出踏青攜帶方便的美味食品,有玩的又有吃的,趣味多多,其樂融融。
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又名青團,是中國南部、中東部漢族特色食品之一。清明果外皮綠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較軟,久置後變硬。餡分鹹甜等種類,形狀有類“元寶形”和圓形之分。
清明果依餡料不同分為甜、鹹兩種。用清明草和適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菜餡,將清明果捏成糕點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餡,壓成圓模蒸熟則為甜清明果;包入臘肉丁、冬筍丁、香菇丁、紅椒丁、豆腐乾、醃菜、豆芽餡等,做成餃子形的為鹹清明果。
清明果到了明清開始流行於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廣東及其他部分地區的傳統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後製作食用。現代更多的是應令嚐鮮,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漸淡薄,而更多的被人們用來當春天的時令點心來食用,也可以饋贈或款待親友。
饊子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艾餈
艾餈是傳統的漢族小吃,一般在清明節食用。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這時客娘會帶著孩子們把它們採下來,回家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裡蒸熟,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的艾餈。
麥糕
麥糕,江浙地區對饅頭的叫法,是浙江一種漢族特色地方小吃,常見於浙東(寧波、台州)等地區,其中象山縣定塘鎮大塘地區的麥糕較有名。麥糕外形與製作方法都與饅頭相似。它與饅頭製作流程區別在於饅頭為“一酵“,而麥糕則是“兩酵”。不新增輔料的白麥糕的口味與饅頭也很相似。但是添加了艾草的青麥糕、紅糖的糖麥糕等相對於饅頭卻更加香甜酥軟。不同地方的做法也有不同,花色也更多,民間還有在麥糕的製作過程中新增牛奶、煉乳、南瓜等輔料,製作成花色麥糕。
樸籽粿
清明節做“樸籽粿”是潮汕人民的傳統美食習俗。遠在異鄉、海外的潮汕鄉親回鄉掃墓時都會供奉上樸籽粿,這是潮汕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
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的落葉喬木,葉片橢圓形,果實象綠豆,味道甘甜。清明時節,氣候轉暖,雨水較多,陰溼的環境容易使食物變質,是腸道疾病多發季節。而樸籽葉恰好有消痰下氣、排解積熱,去除疾病的功效,在這個季節吃樸籽粿是合適不過了。這可見潮汕人做粿還很注重時令飲食的保健作用。潮汕俗話說“清明食葉,五月節食藥”說的就是樸籽粿和梔粿這兩種粿品。
回覆列表
很快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不知道題主是問“習俗”還是“食俗”?姑且就按“食俗”說吧。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全國各地在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祖之外,其食俗也豐富多彩不盡相同。
一,吃青糰子在清明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習俗。青糰子是用一種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碾壓榨出汁,然後用這種汁同糯米粉拌勻揉和,揉成一個個麵糰。製作時,糰子的餡心用糖豆沙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制好後,再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將熟菜油均勻的刷在糰子的表面上,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用來祭祀祖先必備品,因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清明時節的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二,吃清明螺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期,因這個時期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螺螄的吃法有許多種,可以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以煮熟挑出螺肉,可以涼拌,也可以小炒。若方法得當,真可謂是“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三,吃撒子各地清明節還有吃饊子的習俗。饊子為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饊子在南北方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北方的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而南方的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類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全國各地在清明時節尚有許多豐富的食俗,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