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雜說

    1、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以五萬兵力大破曹操八十萬(實際不足八十萬)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2、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兵力2萬)以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兵力10萬)。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3、牧野之戰,4、淝水之戰,5、鉅鹿之戰,6、淮海戰役。

  • 2 # 大胖觀史

    中國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戰爭作為史書上濃重的一筆,分分合合從未間斷過。說起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不勝列舉,諸如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曹操滅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合抗曹的赤壁之戰、以及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是歷史上以少勝多戰役的典範。下面介紹三個本人曾印象深刻的戰役--“閼與之戰”、“即墨之戰”、“薩爾滸之戰”

    一.閼與之戰--狹路相逢勇者勝

    秦昭襄王初期,此時的秦國已然鋒芒畢露、逐鹿中原,韓魏兩國已經被打殘了,天下亦對虎狼之秦很是畏懼;而趙國經過“胡服騎射”,至趙惠文王時期,國力已達巔峰狀態,所以在這講求實力的大爭之世,兩國兵戎相向已然無可避免。閼與之戰就在這個大環境下誕生了!

    秦國主將胡陽率領10萬秦軍將士包圍閼與城,同時分兵攻打趙國的西大門--武安城,此時趙惠文王力排眾議,任用趙奢率領5萬趙軍救援閼與城。閼與地勢狹長、兩邊都是山脈,故趙奢先以弱勢強,造成了秦軍對其不敢救援武安城的假象,後出其不意的穿插至秦軍後方,以狹路相逢勇者勝氣勢,血拼秦軍,以此置之死地而後生,最終取得了閼與之戰的勝利!

    此戰的戰略意義在於,打破了秦軍戰無不勝的神話,更向天下人證明趙國有抗衡秦國的實力,此後趙國嫣然成為了東方六國合縱抗秦的首領。

    二.即墨之戰--退無可退,復國在此一舉

    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連克70餘城,隨即圍攻齊國僅存的莒城和即墨城,此時作為齊國田氏一支族領的田單,散盡家財,率領寧死不亡的即墨百姓堅守著齊國僅存的希望。樂毅大軍圍困即墨三年而不克,田單先後運用反間計使新即位的燕王臨陣換將,派出騎劫來頂替樂毅,同時用營造一種即將投降的假象來麻痺燕國君臣,而實際上在準備著做最後的反擊,終於運用“火牛陣”打破燕軍,一戰反敗為勝,從此復國成功!

    此戰的意義在於,在面臨著滅國之勢,如果即墨再被攻克,那齊國不但是領土盡喪,最根本的還是齊人的民族性和國家文化也會徹底的從戰國時代被抹除,所以必須堅守,以待時機!

    三.薩爾滸之戰--大明帝國從此一蹶不振

    明朝萬曆47年,後金天命4年,在明朝與後金在遼東連年戰爭之後,終於在薩爾滸這個地方迎來了雙方的戰略決戰。明朝由楊鎬指揮,率領近20萬大軍兵分四路進攻赫圖阿拉城堡,後金由努爾哈赤率領八旗6萬大軍來迎戰。努爾哈赤此戰採用各路擊破的戰略方針,最終大破這20萬明軍,一戰而定遼東!

    經此一役,後金和明朝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而明朝經此重創,已然無力在顧及遼東,戰後的第二年,神奇的萬曆皇帝就駕崩了,明朝加速墜入了帝國的滅亡!

  • 3 # 石萬溝vlog

    1、鉅鹿之戰:項羽率領幾萬人馬在鉅鹿打敗四十萬的秦軍,項羽名聲大振,確定了項羽在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秦朝主力喪盡,名存實亡。領導者:項羽。

    2、官渡之戰:曹操帶2萬軍隊在官渡打敗袁紹10萬人馬,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領導者:曹操、袁紹。

    3、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聯軍五萬在赤壁打敗曹軍二十萬人馬,最終以聯軍勝利結束。領導者:劉備、孫權、曹操。

    4、夷陵之戰:劉備舉傾國之兵為報關羽之仇,被吳國打敗,從此蜀國元氣大傷,走向哀亡。領導者:劉備、孫權。

    5、淝水之戰:東晉八萬兵力打敗九十五萬秦兵。領導者:謝安、苻堅。

  • 4 # 子夏君

    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很多,尤其是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完全就是看領導者的戰略和戰術安排,相對比現代高科技武器大戰要困難很多。

    一、官渡之戰——曹操

    官渡之戰於建安四年拉開序幕,袁紹為真正統一北方,決定南下攻打曹操。於是袁紹率精兵十萬,騎兵萬餘,出兵攻打曹操,雙方決戰於官渡,史稱“官渡之戰”。曹操率精兵兩萬迎敵,兵力差距十分明顯,但袁紹狂妄自大,疑心臣下,而曹操因為戰術得當,加之許攸暗中歸降曹操,並勸曹操火燒烏巢,斷了袁紹的糧草。

    由於糧草被燒,袁紹軍心大亂,最終曹操督軍奮戰,殺得袁紹軍隊潰散,共消滅袁軍主力7萬餘人,繳獲軍資無數,袁紹僅率800餘騎北逃,不久鬱鬱而終,經此一戰,北方大部分全歸曹操所有。

    二、陰晉之戰——吳起

    公元前389年,秦國調集五十萬大軍大舉進攻西河郡(魏國屬地),郡內數萬魏軍立即進入作戰狀態,戰前西河郡守吳起請魏侯派他率領五萬未曾立過功計程車兵反擊秦軍。

    秦魏兩軍於陰晉大戰,因為在戰前吳起命令士兵:"諸吏士當從受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士兵們立功心切,士氣高昂,將士拼命,最終以五萬魏軍打敗五十萬秦軍,成功守住河西。

    三、鉅鹿之戰——項羽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將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20萬章邯秦軍投降。

    經此一戰,項羽以破釜沉舟的計策極大的激勵了士兵視死如歸的勇氣,結果士兵個個不畏生死,以一敵十,大敗秦軍主力。這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已經名存實亡了。

    四、淝水之戰——謝安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決定性戰役,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八萬將士擊潰八十餘萬敵軍。

    前秦將領苻融率嫡系兵力三十萬,其他兵力五十萬。東晉則由將領謝安率領八萬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此戰直接導致北方勢力重新分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仙魔鏖鋒》對霹靂布袋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