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是個大葫蘆

    韓信被殺是因為說他謀反。這當然是冤枉了韓信。韓信謀反?他拿個錘子謀反!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中國歷史一直在上演這樣的戲碼。有意思嗎?

    皇帝老兒得了江山後,整個人就不好了,然後滿腦子想的就一件事兒:您不死我睡不著呀!

    為什麼說韓信是冤枉的?我們先來看他是怎麼招來的橫禍?

    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作為軍事天才,他就是為戰爭而生的。我想他的軍事典故已無需過多贅述,單單那句“多多益善”的千古名言,就已經足夠給我們以震撼了。可以這樣說,韓信放在古今整個世界的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天才中的天才。

    這樣的人傑,我要是劉邦我也會忌憚的。

    而且,韓信從最初,就在一步步把自己往死亡的深淵裡推。

    因為最初,韓信是投奔了項羽的,只是項羽有眼無珠沒有重用他,韓信這才跑到劉邦那裡。劉邦也是個棒槌,同樣沒有看上韓信,生生把韓信氣得離家出走,這才有了蕭何的“月下追韓信”,雖然典籍中沒有記載,但是我想,可能從這裡,劉邦就判定了韓信並沒有那麼忠心。

    韓信肉眼可見的天賦令人瞠目結舌。早期劉邦天天跟孫子一樣捱打,還哪管得著忠心不忠心,只能起用韓信,並且給他足夠發揮才能的空間。

    是金子總會發光,韓信的一系列神操作,劉邦只能伸出大拇指雙擊666。不光是劉邦,就連項羽也認識到了韓信的厲害。

    這就有了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反漢,韓信不為所動。齊國的著名辯士蒯通,也來遊說韓信。雖然韓信終還是拒絕了蒯通,但是史書上的那句“韓信猶豫不忍背漢”,寥寥數字卻將韓信當時的動搖刻畫的淋漓盡致。

    而且韓信在政治上也是個棒槌,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被困固陵,希望韓信來救。但韓信卻弱智地趁火打劫,要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保命要緊,這才答應了韓信。但是劉邦一定是恨得牙癢癢的。

    這孫子,你給我等著!

    說韓信是個棒槌一點不假,你從項羽手中救了主子立下這麼大功勞,本來人家肯定記你一功,但是你倒好,做了個吃力不討好的事,還把主子完全就給得罪了。

    從此以後,劉邦再也不會完全相信韓信了。

    劉邦其人沒有什麼大的才能,但是有一個著名的比喻,還是很能說清楚劉邦這個人的。

    整個大漢就像是一鍋美味的鮮湯,張良、蕭何、韓信以及其他重臣是湯中各種名貴的食材,保證了湯汁的醇厚濃郁,而劉邦在這鍋湯中扮演的什麼角色呢?他就是水!

    水重要嗎?廢話!沒了他湯還是湯嗎?

    水是啥,是“利萬物而不爭”。就是這樣能夠接納萬物的劉邦,他能看不出來韓信“猶豫不忍背漢”嗎?

    如果說看不出來,誰也不會相信。

    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笑到了最後,很多人認為,“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韓信之功也”。然而,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馬上行動,在韓信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把韓信的官印和兵符全都收繳。劉邦對韓信的猜忌顯露無疑,這也證明了劉邦自始至終對韓信的忌憚。

    劉邦裝模作樣地封韓信為楚王,但是不久,就有人告韓信要謀反。

    這麼巧合?拍電影呢!而且翻遍史料,也沒有看到究竟是哪個傢伙告密,這就讓人無法信服了,很有可能,那個告密者就是劉邦。

    他自己給自己說:韓信要造反了,快來人呀!

    劉邦自導自演,採取了陳平的調虎離山之計,假裝巡視雲夢,準備生擒韓信。

    韓信收到訊息,一直在尋思一件事情:我到底哪兒不對了?

    他能這麼想。至少可以證明,他當時是絕對沒有不臣之心的。

    韓信還是在面見劉邦時被綁了起來。劉邦對韓信說,有人說你要謀反。韓信聽了,也不多辯。

    不是不辯,是氣得胸口鬱結辯解不出來,估計一開口,一口老血就要噴劉邦一臉。

    但畢竟韓信功勞太大,就這麼把他做掉容易落下話柄,所以劉邦只把他貶為淮陰侯,軟禁起來。

    像韓信這樣能夠當著劉邦的面說“多多益善”的人,自然是心比天高傲慢不羈的。經常發發牢騷也是正常的。劉邦自然也知道這些,他當然明白韓信心中不服,不過這個時候也只能對韓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以說,這時候的劉邦已經起了殺心,只是時機未到,沒有動手而已。

    但是不久後,韓信又做了一件蠢事。

    漢十年,陳豨舉兵謀反,自立為王。劉邦親率大軍前去征討,韓信這時卻不知道抽的什麼風,竟然稱病沒有跟隨出征。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重要的事情人,欒說。欒說是誰?是韓信門下舍人的兄弟,欒說的哥哥與韓信有間隙,這個欒說就開始亂說,他上書呂后,說韓信與陳豨密謀造反。

    當時劉邦親率大軍北上征討,呂后就和蕭何秘密商量,請韓信入朝,並在長樂宮埋伏了一批武士,終將一代神將殺害。隨後,呂后又滅了韓信的父、母、妻三族。

    韓信被殺後,劉邦回到洛陽,甚至都沒有往下追查韓信是否真的謀反了。

    可能這時的劉邦也不想再作戲了,他應該知道,是個人都知道他要除掉韓信,而造反,只是個毫不重要的理由,僅此而已。

    都是千年的狐狸,就別玩什麼聊齋了!

    死於謀反?呵呵!呂后和蕭何先斬後奏?呵呵!劉邦不知道這事兒?呵呵!可能嗎?我猜劉邦自己都不信。

    就在韓信擁重兵足夠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時不反,卻在無兵無卒的情況下造反,他怎麼反?拿錘子反!

    司馬遷的話也暗中肯定了韓信並未謀反之事。“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意思就是說,韓信大禍臨頭時,才後悔未用蒯通反漢之計。

    這句話很耐人尋味,仔細品味下去,話中的含義也就是說,韓信終其一生,始終未動謀反之念。

    我們分析史料關於韓信謀反的記載,思來也有極多令人費解之處。

    據史料記載,韓信與陳豨“闢左右與之步於庭”,密商謀反之策?

    韓信即使和陳豨商量謀反的事了,但是一定是在最最隱蔽的環境下接觸的,恐怕連一隻蚊子都要打死,那麼問題來了,史書作者是怎麼知道的?還描述的有模有樣?

    事實上,史料的真偽在世界歷史上都是一個令人爭議頗多的事情。

    我們是沒有辦法穿越回去的,只能透過有限的史料來了解那時的情況。可是史料是否真的就那麼準確呢?未必,比如作者的主觀判斷,皇帝的命令,還有史官當時參考的典籍可能本來就是錯誤的……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史料記載的真實性。

    放眼世界,這也是一個通病,或者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在沒有別的證據的情況下,史料,也就成為了唯一證明那段歷史的書證。

    就像是法官判案,只有書證這種單一證據是不能定罪的。

    這也說明,單一書證是沒有最終既判力的。

    話說到這裡,我們應該已經有了判斷,韓信雖然沒有謀反,但是他卻有這個實力。一個能夠與項羽媲美的天才,劉邦每每想到,大概都會如坐針氈吧。

    韓信被殺,是由於劉邦要剪除異姓王,而和韓信一樣,在打擊項羽集團中起過重大作用的其他異姓王們,後來也都被以種種藉口殺害。

    韓信的死,很有悲壯的意味,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這樣一個震古爍今的英雄,最後是被封建帝王的心術所殺。

    其實,歷史一直在繼續輪番重演,中國歷史上的很多名臣,也都在演繹著韓信的結局,多少也令人唏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自費出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