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油瓶

    諸葛亮一生謹慎小心,打聽徐庶的訊息,諸葛亮想法很多,第一徐庶特別瞭解諸葛亮,看徐庶是否在曹操處為謀士,為了北伐;第二老朋友關心一下狀況,看是否可以收徐庶到劉備處;第三徐庶一身才華髮誓不幫助任何主宮,諸葛亮感嘆自己埋沒自己。文人謀士一向清高,但原則性很強,今人應該向古人這種有信仰有原則的風骨學習,有人會說這種人情商不高,不知變通,相反這恰恰是高情商的表現。

  • 2 # 大唐柳侯

    東漢末年,由於中原長期戰亂,大批北方士人與百姓一道南下荊州避禍,其中就包括了徐庶、諸葛亮等人。此後,徐庶和石韜、崔州平、孟建、諸葛亮等人結成十分要好的朋友,後人稱前面四人為諸葛四友。

    當時北方曹操全力應對袁紹的壓力,無暇他顧。這些人在富庶安寧的荊襄九郡談天說地,一起研究學問的同時也相互傾訴理想抱負。當時諸葛亮就曾對徐庶等人說過:以爾等之才,可堪任郡守、刺史之職。而當他們反問諸葛亮自己能做什麼官職時,他卻笑而不語。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當時定然已經做了出將入相的打算。只是頗為奇怪的是,當日後石韜在曹魏做到郡守、典農校尉;徐庶做到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孟建做到涼州刺史、徵東將軍。三人皆為刺史郡守級別的高管後,諸葛亮卻感慨萬分、嘆息不已,這是為什麼呢?

    為好友的境遇嘆息 諸葛亮晚年,貴為蜀漢丞相,而這一切的起點皆源於當初徐庶對劉備推舉薦。在史書中並未記載徐庶為劉備集團謀劃過什麼具體的計策。當公元208年,解決了袁紹後的曹操開始南下,徐庶隨劉備一同南逃,卻被曹軍先鋒曹純率領五千虎豹騎追上並大破劉軍。當曹操俘虜了數十萬追隨劉備南下的百姓,其中也包括了劉備的兩個女兒和徐庶的母親。最終徐庶前來向劉備辭行,言及為顧全母親而無法相隨,並舉薦了諸葛亮。

    顛沛流離之際,劉備得到了諸葛亮支援,並在赤壁之戰、入川之戰和漢中之戰後,逐步站穩腳跟,與曹操、孫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此後荊州關羽敗亡而劉備東征孫權,卻慘敗於夷陵,白帝託孤之後,諸葛丞相漸漸主掌蜀漢大權。位高權重之下,諸葛亮未忘舊情,在公元228年第二次北伐之時,曾寫信託人探查徐庶、石韜等人的下落。得知舊友官職之後,發出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的感嘆,可以理解為好友沒能更進一層而嘆息。為魏華人才濟濟而憂心 雖然徐庶、石韜等人的官職等階,已經達到了自己當年的預測。然而在諸葛亮看來,如此不可多得的人才,顯然也能擔當更高的官職。他們擁有如此才幹,卻只能擔任御史中丞、涼州刺史這樣的官職,顯然是魏國朝堂上還有很多才華出眾之士。

    諸葛亮北伐之時,曹魏政權已經採納了由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法的選官制度,一改曹操時代刻意打壓世家豪族的政策,成為三國之中被世家士族最為青睞的一方陣營。對人才的把控導致曹魏在三國之間的力量對比中佔據絕對優勢,諸葛亮因此而感慨魏國士人之多,隱含了對匡扶漢室前途的憂慮。對數十年歲月的感慨 史書之中雖未對諸葛亮的私人情感進行過多描寫,但從他晚年尚且惦記著舊友的行為來看,他是一位頗為重視情誼的人。據傳徐庶早年曾為遊俠,且經常做出豪氣雲天之事,後雖改換門庭,棄武習文,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之下,他身邊交往密切之人必定同樣頗具豪情。諸葛亮聽聞徐庶、石韜等人而今的境遇,回想年輕之時談天說地、高談闊論,必定會生出時光易逝、世事滄桑之情誼。

    二十年風雲,轉瞬即逝。當年的好友除了崔州平外,竟都在敵方陣營之中,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此時的諸葛亮正值第二次北伐期間,當時蜀漢內部弊政頗多,既存在土客之爭又存在世家勢力和皇權的爭鬥。打出匡扶漢室的旗號,率軍北伐曹魏,幾乎是統合蜀漢內部的唯一方法。只是北伐強魏,何其難也。在國力、軍力和人才均不佔據優勢的情況下,誰能知曉再過二十年,天下局勢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

    正因為以上三個層面的原因,諸葛亮才會在晚年知曉舊友境遇之後發出嘆息。在他的嘆息聲中,不僅是對舊友的惋惜,同樣也包含了對自己二十年歲月的感慨和對蜀漢政權的憂慮。

  • 3 # 老曹電影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的人格可謂是高風亮節。徐庶進曹營的原因是母親被曹操抓住了,曹操以他母親的性命威脅徐庶,徐庶只能向劉備辭職。事實上,徐庶進曹營,並非一言不發,相反還在曹營了當了官,三國演義中都有貶曹贊劉的偏向,裡面還有一出徐母罵子的戲,徐母也因為羞愧難當而自盡,然而事實是徐母沒有罵子也沒有自盡。

    到了晚年的徐庶在魏國已經是中層,三國志中記載他官至御史中丞,徐庶最後是病死的。

    諸葛亮晚年談到徐庶,對他也是感到非常嘆息,一是因為徐庶離開了劉備,本來一身才華,進了曹營,卻沒有再施展開來,埋沒了這麼優秀的一個人才,同時身為好朋友,卻處於了敵對陣營。

    二是,感嘆徐庶的遭遇和蜀國的不易,一身才華,在魏國卻只能當個中層,完全沒有發揮之地,諸葛亮也感嘆到“魏國就有那麼多人才嗎,為什麼我的朋友這麼出色才只當個小官”。雖然在蜀國諸葛亮是丞相,但看到自己的朋友才當個小官,可見魏國的實力,蜀國要想戰勝是多麼艱難,蜀華人少地少,人才更少,諸葛亮也是在感嘆蜀國的北伐的艱難。

    其三,感嘆徐庶沒有跟隨劉備,如果他跟隨劉備,也許天下早已統一,自己也可以回到南陽過上隱居的生活。

  • 4 # 歷史微點

    徐庶,字元直,漢末三國時期很有名的謀士,與諸葛亮是非常知已的好友,來往密切,徐庶對劉備的仁義很佩服,又被他的漢室宗親所吸引,便投奔了他。

    劉備也非常器重尊敬他,對他言聽計從。曹操也久聞徐庶大名,很想招攬他,為己所用,怎奈徐庶不為所動。後來曹操抓到了徐庶的母親,並以此要挾,徐庶無奈只好向劉備辭行。

    劉備是真捨不得他走,可是又不能不放,否則就和曹操沒有區別,不講道義的事劉備不能幹。徐庶只能前往曹營,聽命於曹操。

    諸葛亮就是徐庶推薦給劉備的,並囑託劉備必須親自去請。劉備這才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回來。

    諸葛亮四十六歲時,進行第一次北伐,聽說徐庶在魏國官職並不是很高,不由的嘆息不已,為自己的好友遭遇感慨萬分。

    徐庶本來是極有才華之人,為了盡孝道,只能委身曹營,實屬無奈之舉,自然有很大牴觸之情,所以才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之說。

    對他的這種表現,曹操能容忍已經不容易,給的官職也相對也不低,但對於諸葛亮來說,他認為徐庶的能力遠沒有發揮出來,曹操埋沒了他的才華,他是為好友的懷才不遇感慨。

    另一方面,諸葛亮也表達了對徐庶的思念之情。如果當初沒走,而是與自己相互扶持,那麼現在蜀國可能是另有一番景象,也不至於像現在自己“事必躬親”,累得要死,成果卻不顯著,自己可用之人太少了。

    諸葛亮的嘆息一是為徐庶不得志,二是感嘆蜀國的人才太少了。

  • 5 # 怪人怪感

    個人感覺徐庶能力是有的,這個官職就說明了曹操對他還是很看重的,但徐庶進曹營後真的就沒動靜了,兩種可能,一是真孝順,導致看不上曹操,又沒法往回跑所以諸葛亮感到惋惜。二是他主動過去投奔的曹操,那徐庶本質上可能就沒那麼高尚了。但是出去一些原因沒辦法立功,比如說參考了楊修的故事,或者曹操才吃了劉備的敗仗,怕被人針對,自己怕死,不敢說什麼話,

  • 6 # 大氣松鼠5

    正因為以上三個層面的原因,諸葛亮才會在晚年知曉舊友境遇之後發出嘆息。在他的嘆息聲中,不僅是對舊友的惋惜,同樣也包含了對自己二十年歲月的感慨和對蜀漢政權的憂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所有的肝癌都可以手術治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