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混筆金書
-
2 # 老視機
戰國時期孫臏的這招圍魏救趙,從戰術角度來看是成功的,奔襲魏國大梁,解趙國邯鄲之圍,截殺回援的魏軍。但是從戰略角度講,並不十分完美。
在春秋戰國那個爾虞我詐,縱橫捭闔,陰謀陽謀的時代,最高明的計謀在於自身獲得利益,並且讓對方損失利益,也就是讓己方不斷壯大,並把一切對手踩在腳下讓他永無翻身之日,這樣才能使自己在亂世立於不敗之地。總之,心要狠,計要毒。
好了,那就從整個戰略大局來分析一下整個事件。首先明確一下三方利益集團,齊國、趙國、魏國。齊國不遠萬里,長途奔襲魏國,受損的是魏國,獲益的是趙國,對齊國有什麼好處呢?僅僅是道義上的美談吧。以後別的國家紛紛伸出大拇哥,你看齊國多仗義,繞了那麼大個圈子來紿趙國解圍。僅此而已!而趙國劫後餘生,迅速發展,強大起來對齊國又是一大威協。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如果,齊國在圍魏救趙時,陽奉陰違,假意救助:“趙國老哥堅持啊,我西去端了魏國老巢,邯鄲之圍自然就解了。”實則率大軍浩浩蕩蕩,晃晃悠悠向魏國開進,路上時不時搞個野餐和篝火晚會,待魏國攻破邯鄲,兩敗懼傷時,再猛攻大梁,趁魏軍回援人困馬乏一舉滅了魏軍。如此,受損失的是魏趙兩國,受益的就只有齊國,齊國在戰術戰略上大獲全勝,豈不美哉!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今天你幫了他,明天他就會反咬你一口。缺乏縱觀全域性的眼光,和殺伐果敢的決策,也是齊國未能在戰國時代一直強大起來的原因吧。
-
3 # 夏有涼風61
公元前353年,“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去救趙國。
開始“齊將田忌”是計劃率軍直奔趙國的,還是的說“軍師孫臏”,孫臏說,魏國精銳傾巢而出攻打趙國,在邯鄲和趙國軍隊正在酣戰。魏國國中只剩老弱病殘,不如去攻打空虛的“魏國都城”,這樣衝擊敵之後方,魏軍就會放棄攻趙,回兵救援國內。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計策,果然,在趙國的邯鄲城投降了魏軍後,魏軍就急忙回師援救國內,在“桂陵”與齊軍展開激戰,魏軍大敗。
“圍魏救趙”是戰國時期的經典戰役,也是兵法三十六計之一。妙就妙在趁敵傾巢而出之機,去攻打敵人空虛的後方老巢,迫使敵人回援,在以以逸待勞半路截擊敵回援之疲兵,屬一舉兩得之計。
-
4 # 漢中廣汽豐田陳鵬
圍魏救趙很經典,齊國出兵伐魏,迫使魏國撤軍回防,從而解了戰國的邯鄲之危。
圍魏救趙作為36計中重要的一計,孫臏用逆向思維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精彩的故事。也給後世樹立了一個經典,在春秋戰國以後得歷朝歷代用此計打仗並且大勝的比比皆是。可以說是一個教科書似的案例。
用現在解釋就是聲東擊西,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很常用,這就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古人給我們留下來的財富
我是小陳,記得關注!
-
5 # 大鵬說國學
圍魏救趙,也是三十六計之一,非常經典的一個戰術,是孫武的後代孫臏發明的這個戰術,用攻其必就的方法,讓對方回援,用消耗對方兩個戰爭中的國家最大限度的消耗兩個國家之後再發動戰爭以自己最小的代價獲得戰爭的勝利!
順便說一下,這個孫臏,也是我們小學的時候學習啊的田忌賽馬的主人公,田忌的軍師孫臏!
他的過程是這樣的:
魏惠王派龐涓發動了攻打邯鄲之戰,志在滅掉趙國,統一三晉成為中原大國!戰爭發起之後,趙國不是魏國軍隊的對手!就派人去齊國求援,齊國此時是齊威王時期,孫臏在此處輔佐田忌,齊國君臣就展開討論到底救還是不救!最後的結論是必須救,否則魏國就會成為巨無霸,齊國必然受到巨大的威脅!這時孫臏就說了:“答應趙國我們必然救他們,讓趙國使臣先回去!然後在魏國和趙國相持一段時間之後都消耗的差不多的時候,我們再出兵,這樣即消耗了兩國的實力又使我們以最小的損失獲取勝利”!
然後再趙國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齊國發兵,攻打魏國的靠近都城大梁的一個城市,攻其必救!魏國攻打趙國的軍隊果然回援而且必須回援,否則他的國都就要淪陷了!在桂陵這個地方齊國埋伏軍隊,一戰打敗了魏國!這時候的趙國已經遭受了巨大損失,可以說奄奄一息!
魏國也是大敗!一次戰爭同時削弱了兩個國家!
後來的魏國攻打南韓的時候,孫臏再一次用這個計謀打敗孫臏,並在馬陵之戰將龐涓射成了刺蝟,魏國從此失去霸權,齊國從魏國手中奪過戰國的霸權,這個時候的秦國還在埋頭變法,尚未強大起來!
-
6 # 素衣山容瘦
“圍魏救趙”這招怎麼看?當然是高明啊!
戰國時期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國。齊國將軍田忌聽從謀士孫臏的計策,發兵魏國都城大梁,迫使魏軍統帥龐涓揮師回救,從而解了邯鄲之圍。史稱圍魏救趙。
這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經典戰例。明清時期被編入《36計》勝戰計、第二計。
遍觀36計,古今很多將帥的高明之處,莫過於洞悉人性,利用人性。圍魏救趙之所以高明,就是攻敵之必救。其本質就是各方主次矛盾權衡輕重。
可以把這三方的利益做一下比較。
魏國攻取邯鄲得失<<丟失大梁。齊國丟失邯鄲,無所謂!攻取大梁,賺大了。因為同樣是國都,對齊國來說都是別家的,丟失任何一個不痛不癢,得到任何一個莫大歡喜。對魏國來說,得到邯鄲最好,不得可以接受;但是大梁是老窩,萬萬是不能丟的。
在《史記·孫吳列傳》中齊國眾人明確說“邯鄲拔而乘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分明就沒安什麼好心,等的就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他之所以發兵,目的也不是救趙,而是怕魏國兼併趙國後做強做大。“夫魏氏兼邯鄲,其於齊何利哉!”
那麼問題來了,齊能圍魏救趙,魏為何不能圍齊自救呢?這就屬於戰場上的先後手了,時間空間都沒有佔據主導地位,只能疲於奔命,被動挨打。
這個計策的高明之處屢試不爽,僅是在齊魏之間,孫龐之間,就用了兩次。一次導致了桂陵之戰,孫臏擊敗了龐涓。一次馬陵之戰,孫臏射殺了龐涓。其實,龐涓的失敗還真不能說明他技不如人,而是勢所必然。因為趙魏齊三家實力差也差不了許多,趙魏兩方焦灼不下,齊國去掏魏國老窩,這事讓誰都沒有良好解決方式。所以龐涓失敗不在於戰術問題,而在於作戰之初的戰略分析。就像上世紀那次著名的戰爭,戰前蘭德公司分析得出中國必定干預,當時美高層還毫不相信,這就犯了和龐涓一樣的錯誤。也就是它本土太遠了,否則的話,給它來上一次圍魏救趙,後果就不僅僅是停戰便算了。
回覆列表
圍魏救趙是戰國時期,孫臏主導的一次戰術戰爭,也是三十六計中重要一計。主要體現出來的戰術是避實就虛,擊中要害。是古代戰爭中的典型案例,乃至今日亦有生命力。
圍魏救趙這種計策,在我們生活中也時常可以用到。就連有些小孩都會使用這一招。有個故事是這樣寫的,一個6歲的小孩和一個5歲的小孩一塊兒玩球,6歲的小孩不讓5歲的小孩玩。5歲的小孩也不去爭,直接去拿6歲孩子的小車。這個時候6歲的小孩來阻擋,5歲的小孩卻跑去抱著球玩耍。這就是圍魏救趙計策深入華人骨子裡的典型。
“圍魏救趙”計策的運用,需要有過人的眼光和超群的才智,有廣博的知識,善於觀察周圍的環境變化,發現和尋找機遇;抓住對方的實質,採取避實擊虛,後發制人的經營技巧;要有敢冒風險的膽魄,有機遇出現時一定要緊緊抓住,以達到趨利避害,贏得結果。
“圍魏救趙”的“圍”是手段,“救”才是目的,要達到“救”的目的,就要分散對方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