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方天畫戟l
-
2 # 海觀世界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中最值得驕傲的時代,唐朝在當時放眼世界,那就是絕對的超級大國,雖然唐朝距離我們今天已經有1000多年,但是從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就能看出唐朝的影響。當全世界其他國家還處於落後、貧困的黑暗時期,唐朝卻已經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全面領先於同時期的其他國家。日本人為何要向唐朝學習,那也是因為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奴隸制度瓦解之時,封建制度建立之初,可以說是當時的日本是全面落後於唐朝,所以身邊有一個這麼好的學習物件,當然會積極派遣唐使到大唐學習。深入分析其原因,應有以下幾點因素促使日本向唐朝學習:
一、日本人骨子裡的危機意識導致他們不斷學習和進步。這一點我覺得不得忽視。我們從日本的國情就能看到,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也不大,各種自然資源也並不豐富,但是人口卻很多,所以生存的壓力是很大的,所以日本骨子裡的危機意識導致他們要不斷地學習和發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生存。這一點從後面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大力發展經濟,導致在清中後期,積極對外擴張,屢屢侵犯中國領土,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了不可原諒的災難,這一點我們是要銘記的。曾經我們作為日本的老師,到頭來學生強大之後,反過來欺負老師,這種事我們中華民族做不出來,但是落後就要捱打,好在如今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大步邁向世界強國走去。
二、日本人其實向來只佩服強者,只有讓他們心悅誠服,才會發自內心的尊重你並積極向你學習。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國家,在它的發展歷程中,向隋朝學習、向唐朝學習,明治維新之後,積極學習西方先進制度和先進技術。在二戰後,日本經濟取得長足的發展,其實這也是他們積極對外學習並大膽創新創造的結果。透過不斷學習和發展,都讓日本在相對應的歷史時期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三、唐朝實在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物件。唐朝的發展成就是在一個很好的基礎之上的,因為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使得中國再一次走向統一,經過隋朝幾十年的發展,隋朝當時也開創了很多先進的制度和經驗,這一切都為唐朝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良好的基礎上,唐朝迎來了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唐朝在政治制度、經濟、文化、製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後來武則天雖然取而代之,但是總體發展是平穩且繼續向前發展的,沒有出現大的動亂,到了唐玄宗時期,出現了“開元盛世”,這是唐朝發展的頂點。其實不光只有日本派遣唐使學習,西域很多國家,比如波斯、中東很多國家、當時唐朝周邊很多國家都是積極來唐學習,當時的長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超過百萬。日本當時學習唐朝是全方位的。從政治制度、經濟措施、文化、建築、服飾等方方面面都是學習唐朝的,比如如今日本的奈良、京都都是你感受大唐遺風的最佳選擇,因為這兩座城市的建設都是完全模仿大唐長安城建造的。政治上,效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設立二官八省一臺制,大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上效仿唐朝的“絲大化改新時所繪製的地產地圖田”和“租庸調製”,將土地收韭國有,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鏖調製;法律上,於782年依據唐彰制定和頒佈了《大寶令》,這是革新事業基本完成的標誌,這些改年大大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到838年止,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還有派到唐朝的“迎人唐史”和“逑客唐史”共三次。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來唐朝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業性的知識。如阿倍仲麻呂,長期留居中國,擅長詩文,在唐歷任光淥大夫、秘書監等職。他和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人有著深厚的友情,常作詩相酬贈,這對日本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
3 # 毛劍傑
日本的文明特質與中國大陸型別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大陸文明型別,一般我們稱之為封閉的東亞大陸農耕文明,日本文明則更多的是一個海洋性發散文明。日本自有統一的大和朝廷以後,跟中國交往史約有1400年。 公元600年,日本推古天皇時代,向隋朝派出了第一波遣隋使。而後,又在607年、608年、614年三次派來遣隋使。 公元607年和608年日本兩次使節為小野妹子。隋也曾派使臣裴世清赴日。當時日本主政的聖德太子,派人來隋的意圖學佛法,同時學習隋文化。但是日本使者給隋煬帝的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稱日本君主為“日出處天子”,稱隋朝皇帝為“日沒處天子”。隋煬帝看到後老大不高興,對鴻臚卿說:“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 然後,60年後,一場戰爭徹底改變了日本人對中國的看法。公元663年,唐朝、新羅聯軍與日本、百濟聯軍在北韓半島的白江口發生了一次水戰。 這場戰役的結果是日本完敗,唐朝則確立了在北韓半島乃至整個東亞的霸主地位。 之後,日本人就真正意識到了與唐朝的差距,然後遣唐使一波波來了,學文化,學佛法,學典章制度,學城市規劃。當時日本的奈良,幾乎完全就是個復刻縮微版的唐長安城。整個奈良時代,從書法、詩詞、城市、典章制度全是學的唐朝,所以日本的奈良時代也稱之為“唐風時代”,這個是全方位的學習。遣唐使之後,在宋代,日本還是源源不斷的有僧侶、學者、官員來中國學習。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經濟文化在唐朝發展到了空前鼎盛時期,南洋、中亞、波斯、印度、拜占庭、阿拉伯各地大小國家紛紛派遣使節和商人前往唐朝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經營中國的絲綢、瓷器及各種工藝產品。相比之下,有地理優勢和進取精神的日本人更不會落後,為了學習中國的治國經驗和文化制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學者到中國參觀學習,在日本史書上遣唐使又稱“西海使”或“入唐使”。
日本政府對派遣遣唐使極為重視。所有使團人員均經精挑細選而出,凡人選使團者一概予以晉級,並賞賜衣物。日本遣唐使極大地促進了中日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當時經濟文化主要是唐朝中世紀口流向日本.唐朝的工藝美術、生產技術、文史哲學、天文數學、建築學、醫藥學、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等都陸續傳到了日本,近幾年來還曾在日本發現數萬枚“開元通寶”。日本受巾舊文化影響很深,至今,日本民俗風情和生活習慣中仍然保留著濃厚的中國佔代文化痕跡。
日本向唐朝學習過程中,其中有個重要的人物就是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公元717年,阿倍仲麻呂隨遣唐使一起來到中國長安。不久,阿倍仲麻呂就入國子監學習,攻讀《禮記》、《周禮》、《詩經》、《左傳》等儒家經典,成績優異,畢業後一舉考中進士。阿倍仲麻呂的才華很快受到唐政府的重視,他在唐生活了54年,歷經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備受禮遇,先後被任命為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門下省左補闕、衛尉少卿秘書監、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並輔佐太子硏習學冋。阿倍仲麻呂知識淵博,才華超人,他和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王維交往密切,相互作詩唱和,感情深厚。阿倍仲麻呂雖然沒能回國直接向日本人民傳播中國文化,但由於他在唐朝的地位和影響,增進了華人民對日本的瞭解,也為其他許多日本留學生的學習以及兩國學者的往來提供了方便。
客觀講,日本是個善於學習的民族,日本自古就有移植和模仿外來文化教育的傳統。到奈良時代(710-794 年),日本透過移植和模仿中國文化形成了“唐風文化”,並在其後的平安時代(794-1192 年)前期迎來了“唐風一邊倒”的唐風文化全盛期。但是平安時代中期以後,日本卻在此前大規模移植、模仿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進行了消化、吸收和改造,形成了獨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國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