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專業爵士編舞師桃夭

    大概每個人對於藝術理解有些偏頗,總覺得要獨一無二才叫藝術,高雅的都統稱為藝術。有些矯情的古風文字,說的雲裡霧裡,似懂非懂,詞不達意就覺得是藝術了。

  • 2 # 張建剛油畫

    此話有侷限性,片面性!

    矯情是指舉止誇張,裝蒜之意!病態有攻擊和誹謗、詆譭之嫌!

    其次事物從簡單到複雜,從表象到本質,從低階到高階是一種必然,不能把不能被我們理解和認識的,或者是因為自己侷限和無知而把它們歸於病態,這是不負責和一種誤導!

    最後許多事情本就沒有答案,希望我們寬容待之,同時加強學習去接近他,認識他!可能他不可怕,不矯情,不是病態的!

  • 3 # hola那那

    這句話更多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考慮的。

    對於藝術本身,以藝術為信仰從來都是痴迷的,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所以有人看懂了蒙娜麗莎的眼淚,有人卻覺得只是一副少女畫作。

    最後,矛盾的重點是雙向的,是,矯情與病態的何止藝術,對於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讓當局者痴迷,這個是一種程度,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程度。

    以上個人拙見。

  • 4 # DHill

    並不能說發展到一定程度會變化,他並不會,該怎樣還是怎樣,變化的是人,是人看待的態度,這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從符合人類的視角去觀看的,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可以太片面。

    世上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稱作藝術,他是一種表現的手法,給人的感覺,藝術發展並不會發展成病態什麼的,這也是睡著人的內心再走,不管變成什麼樣,他都是藝術,要學會以上帝的視角去觀察世上的事物(^~^)

  • 5 # 錚然jc

    說這句話的人頗有深度。詳之我認為:有了一定程度的藝術家如不懂矯情,他只能是個平庸之輩;而有成之後,若不懂變態,那麼,他就絕不能成為大家。(注:這裡的變態,指的是藝術變態而非病理、心理變態。)

    藝術的定義有三:

    1、藝術並非理智認識,它是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它有別於科學。2、藝術在創作中,靠藝術家的匠心獨運,故藝術作品與自然物有別。3、藝術創作是人為的有意識的活動,是精益求精的,故與普通活動有別。總之,凡是參與了人工意匠活動、創作的,而又含有精益求精企圖的,都可稱為藝術。

    很明顯,精益求精是藝術所追求的。回到正題,如果藝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安於現狀,平平庸庸,自我滿足,這不是有勃於精益求精嗎?例如,一個畫家,成名之後就一輩子畫同一樣技法的畫;或一副畫複製成十幅出售;或挾名畫家之名去當名嘴等等。難道就不須矯情了嗎?這裡的矯,是矯枉過正的矯。

    懂得矯情,就得思變。變,就是大破大立,要攀上藝術的最高峰就得有勇氣。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吳冠中的水墨,趙無極的油畫,王冬齡的書法……夠變態吧?

  • 6 # 心靈雕刻師

    藝術的發展要看主流,和社會發展是一樣的需要看主流能量,藝術本身就是社會中提煉出來的的,反應社會的一個狀態,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群體藝術也是一樣,有好有壞,有贊有貶,藝術只有展現好的一面才能起到藝術對社會潮流的正確引導,藝術發展肯定百花齊放,形式各異,但總體發展方向不會變,有個別藝術表現形式不同沒有什麼奇怪的,用~嬌情,變態~來形容沒有必要,作為藝術創作者不能墨守陳規,要有勇於探索的精神,要有不被人認可的心理準備,畢竟只是一個個體,不是主流,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會出現,像二維碼支付不也是一步步實現發展起來的,藝術有需要有人去有不同路,都按傳統思路走,哪裡會出現現今存在的無數藝術作品,朱耷的作品

    畢加索的作品

    巴尼特·紐曼的作品

    哪一個不是被受爭議的,被人無法理解的,影視藝術作品,音樂作品不也是一樣,放在四五十年代,現在的流行歌曲又有幾人能夠接受,對藝術欣賞,看自己喜歡看的,不喜歡的可以不看,沒有必要去刻薄的謾罵,誰又能說幾十年後,幾百年後會有多少現在人不能認可的藝術作品會成為佳作。

  • 7 # 思遠手繪

    這句話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待,其實不以為然,藝術的發展是來自藝術家的嘔心瀝血,來自於藝術家的不斷創新。在瓶頸期的時候,藝術家就特別的心累,在外人看來是矯情。但是這其中的苦也只有藝術家本人知道。如同梵高一樣,不被理解,很多藝術家的想法得不到世人的認知,他們變認為他是一種病態,是一種矯情。只有精神層次達到一定的境界,就會理解了。這句話是片面的

  • 8 # 甲紀

    以藝術發展的角度出發,矯情或病態是必須之路。因為藝術並不是單純的反映時代的大眾審美,多樣性以及超越時代,以批評及探索的思想站立在歷史的高點。他們超越了眾多的社會大眾的審美能力,以特有的視角和思辯肩負著對人類社會的藝術最終思考。他們是先行者和急先鋒。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藝術有一個特性,當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審美的階梯就會發生變化,最高層次的審美會以倒三角的形式向下釋放,以便被大眾接納。病態審美也是這樣,隨著時間的推逝,之前被認定為病態的審美會在新時期被公眾接受,一旦公眾接受了前期的病態審美,我們就不再覺得它有什麼不能接受。所以大眾的藝術審美,大多情況下是無法理解藝術的本質。“內行看門道 ,外行看熱鬧”就是這個道理了。他們對高於大眾審美的探索性藝術以“矯情”“病態”而棄絕之。所謂的矯情、病態其實是由於自我的審美能力的低下,無法理解當下時代的藝術的高度之間的落差,導致你的雙眼矇蔽了內心的真實感受,用矯情和病態來掩蓋了自我審美能力的缺乏。當然,這些問題最終會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藝術的審美高度會逐步的被大眾所接受和理解,諸如此類的話題我們從以往的許多藝術家的作品創作中可以看到。如畢加索、杜尚、羅斯克等等等等。

    最後我想說的是審美必須要在相同的框架下去交流,如果彼此之間對藝術審美沒有形成共識,那麼構建在此基礎上的對話將最終將發展為謾罵。美不可同日而語,但審美是可以不斷的學習。審美不是天生的東西,他會隨著我們自身的閱歷以及文化修養的進步而不斷的提高。或許我們今天會因為對美的不同見解而產生衝突,這隻能說明我們審美有著不同的角度。

    “藝術沒有好壞之分,但有高低不同,這區別來至於觀者的藝術審美高度”。

  • 9 # 李的世界暖色調

    我真的不懂什麼藝術,我也不知道你懂不懂。

    單純看這句話的理解就是藝術還真的蠻難的,知識淺薄的人欣賞不來。

    但是我又覺得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藝術家,你喜歡吃重口味,那你炒菜就多辣多鹽,你喜歡清淡,那米湯白粥配饅頭也未嘗不可。

    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我們就是在取悅自己,自己做自己的藝術觀眾,儀式感過重會不會變得矯情,再過一點會不會成為病態。那又怎樣呢?

    無論是生活還是藝術,只有懂的人才懂,不懂的只是湊個熱鬧罷了。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嘛。

    再說一下對藝術家的理解,我覺得應該多一些積極向上的思想和作品,不要只是一味的情緒宣洩,不然就真的是往矯情和病態發展了。

    總之,希望你愛的藝術是美的,向上的,激發人心的,而不是為了追求標新立異而創造的,而我也會成為那一個忠實的觀眾,欣賞著我的理解與感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歌曲可以使人很快的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