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俗話說,人的一生,一靠命,二靠運。這句話用在一些因為偶然因素成為皇帝身上更為合適,比如明朝的興獻王朱佑杬。

    翻看明朝歷史,會發現朱佑杬其實並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但是為什麼最後會成為興獻皇帝呢?這還要從他的兒子嘉靖皇帝說起。

    影視劇中的嘉靖皇帝,得到了皇位,卻無法讓父母享受自己的榮耀

    因為明武宗死後沒有子嗣(原有的子嗣在武宗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死了)明朝嘉獎皇帝朱厚熜就因為血脈較近繼承了皇帝的位置。不過嘉靖是一個非常孝順的皇帝,自己陰差陽錯做了皇帝,便想到父親朱佑杬也是皇家血脈,卻沒有做過一天的皇帝,於是便想將自己的生身父親追諡為皇帝,並位列於皇室的宗廟之中。此時遭到了很多所謂的堅守儒家倫理綱常的大臣的激烈反對。但是嘉靖皇帝除了孝順之外,還是一個非常有毅力並且非常有主見的事情,心裡想的事情是一定要想辦法實現的。所以便出現了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大禮儀之爭。

    這次的大禮儀之爭一共進行了三個回合。大臣們分為兩個佇列,一方以舊閣臣楊廷和維代表,認為嘉靖皇帝是繼承了明武宗的皇位,那麼就應該以過繼給武宗的方式來進行祭拜,尊稱武宗及其皇后為父母,尊興獻王及其王妃為皇叔父。另一方以新進進士張璁為代表,關於尊號的問題剛好切中嘉靖皇帝的心思,按照血統問題來進行擬定。最終大禮儀之爭以張璁一方的為準被採納,嘉靖皇帝孝順父母的這一場禮儀之爭結束。

    和皇帝抗爭的大臣們

    綜合整個大禮儀之爭,我們可以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生身父母身份的爭奪,更是一場關於嗣子和繼子身份地位的較量,還是皇帝與舊閣權大臣權力之爭的較量。嘉靖皇帝本人以繼子的身份繼承皇位,這場大禮儀之爭是他“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這場禮儀之爭關係到日後皇帝威信的樹立。正是因為嘉靖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才據理力爭。也正是因為舊閣臣他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們也以死抗爭。

    參考文獻

    黃紅英:《明嘉靖時期張璁政治革新活動及其影響探析》,蘭臺世界,2015年第5期

    趙毅,胡克誠:《楊一清與大禮儀》,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田澍:《張璁與嘉靖內閣》,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4期

    吳青:《從統嗣二分到統之獨尊--以嘉靖禮制改革中張璁的思想為主》,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 2 # 自然175541151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朱厚熜從湖北安陸來到了京城。雖然只有15歲,但是異常倔強的他,從進門開始就表現出堅貞不屈。首戰告捷,然後才有了大禮儀事件。他巧妙的利用了張蔥等人的投機心理,以鍥而不捨的毅力和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以高超的手腕和策略,在勢單力孤的朝堂上與以楊廷和為首的勢力強大文官集團鬥爭直到成功翻盤。

    應該來說,湖北人的性格還是很強悍的,包括他母親。

    透過大禮儀事件,不僅幫助興獻王有了皇帝的名號,也實現了朱厚熜對朝政的把控。

  • 3 # 左說春秋

    關於朱見深四子興獻王何以變為興獻帝問題,是因為嘉靖花17年時間議大禮而成。這實在是一場無必要的鬧劇,因為這場議大禮,為亡父興獻王虛幻帝號,嘉靖不惜耗時17年,死傷流放朝中大半骨幹大臣。既可笑又可恨。難怪世人笑朱元璋子孫多奇葩。

    一、國家不重要,父子名份重要

    明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照病死,無子嗣以繼,太后與大臣商定,由朱厚照堂弟朱厚熜繼位。原定朱厚熜入嗣孝宗朱佑樘,按兄死弟繼入承武宗帝位,生父朱佑杬變成皇叔。但朱厚熜不甘心這樣按排,堅持給父母加帝號和後號,把兄死弟繼虛推至伯父與父親輩,自己變成父死子繼,得位名義正大光明,等於抹掉武宗一代。

    這種想法大臣們根本無法接受,按明代傳位規定,既可父死子繼,也可兄終弟繼。如此折騰無必要也無意義。內閣首輔楊廷和等大臣堅決不同意,引發新君與舊臣之間的大禮之爭。先是新科進士張璁上書,支援嘉靖意願,追封先父為帝。楊廷和等大臣堅決反對後,妥協追贈‘’興獻帝‘’,次年嘉靖帝也接受這種安排。支援小皇帝的一派多外放地方。

    二、血淺左順門

    嘉靖元年三月,湖廣都御史席書上疏附和張璁之議,改興獻帝‘’為皇考興獻帝‘’,又進一步。奏疏被壓下未呈。二年又有吏部員外郎方獻書又奏,提出‘繼統不繼嗣‘’主張,嘉靖三年正月下旨交廷議。議大禮再掀波瀾。首輔楊廷和見嘉靖再顛覆前所準湊,憤而上書致仕。嘉靖登極已三年,逐漸站穩,厭惡楊等先朝舊臣,藉機準允許楊廷和辭職。

    楊廷和去職,舉國震驚。新君舊臣大禮之爭出現轉折。這次嘉靖採取小步快跑戰胳,先給母親改號,把原議定的‘’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改為‘’聖母章聖皇太后‘’。兩字之差變成真正皇太后。

    楊廷和兒子楊慎等號召九卿自尚書至司務等220人跪左順門,大呼太祖高皇帝和孝宗朱佑樘。嘉靖命太監斥退眾臣。楊慎等220人不退,大哭動天。時值炎熱中午,仍伏地哭求收回成命。

    嘉靖武力彈壓,逮捕大學士8人;五品以下134人入獄拷打;四品以上86人待罪;其餘四品以奪奉祿;五品以下杖責,當場死16人;釀成‘’大禮之獄‘’。事後餘怒再生,又流放廷擊楊慎等帶頭大臣。

    此後朝臣減少大半,剩下的一味順從帝意。即位三年就大換血,獨攬朝綱。直至十七年議定興獻王帝號廟號等,並改陵重葬。這場大禮議才告結束。

    三、大禮議收穫

    因大禮議傷死200餘人換父親名份只是嘉靖初衷,藉此清洗屠殺舊臣,獨攬朝政是額外收穫還預料中的目的,只有嘉靖自已知道。但清退舊臣如此繞彎,不象十幾歲新君所為。況且此後大興道觀,宮中香火徹夜,幾度大火。實在看不出多英明。明代皇帝多數不敢恭維,倒是大臣們盡心,力挽弊政。明武宗那般任胡為,全憑楊廷和等人救弼。嘉靖一代,香火之味,至今似乎可聞,輝煌道觀壯麗至今。還有什麼?

  • 4 # Mr馮二

    興獻王變成興獻帝的過程,就是嘉靖穩固皇權的過程,他成不成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兒子當穩了皇帝。

    嘉靖的皇位屬於天上掉餡餅。正德皇帝死了,卻沒有留下兒子,於是便宜了小興獻王,之後的嘉靖帝朱厚熜。

    14歲的朱厚熜當上皇帝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鞏固皇權。小朱厚熜天生就是當皇帝的料,因為他無師自通的意識到:皇權爭奪的制高點是意識形態的爭奪!

    到底是皇權管束儒家,還是儒家制約皇權,這是一個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朱厚熜發起了大禮議。

    儒家不是又稱禮教麼,禮儀(周禮)就是儒家的核心,君臣父子的所有倫理都包含在其中。只要質疑甚至推翻儒家關於禮儀的規定,那儒家的影響力就會被皇權壓制。

    大禮議,字面解釋就是:大規模的關於禮儀的議論。嘉靖透過反覆組織學習研討會的形式不厭其煩的和大臣、宿儒爭奪話語權,並自己著書立說,爭奪至高無上的關於意識形態的制定權利,並最終完勝!

    嘉靖的勝利,就是朱厚熜對楊廷和的勝利,也是皇權對儒家的勝利,更是朝廷新勢力對傳統勢力的勝利。

    從此,嘉靖即使多年不上朝,但是他對朝局的把控卻妙到毫顛,對權利的掌握和運用更是出神入化。

    要是真的想了解細節,可以去查百科或者看本問題下的別的回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平精英》6月10日更新10M之後,玩家發現“殭屍模式”,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