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劇模範生

    “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出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劇中如懿與皇上回憶起年少時光的時候,如懿說的一句話。

    描寫了一個女子站在宮牆上,看著自己的年少的戀人騎在高頭大馬上,兩人遠遠的看著對方,回想起年少時候的事情。一看到對方就猶如斷腸一般痛苦,相思之情難以得到慰藉。(個人解釋,並非官方)這首詩表現了一私奔女子的悲哀。它在題材上與古樂府中的棄婦詩類同,但其風格與情調與傳統之作多有不同。

    都市的商業生活給青年男女的交往帶來了一定自由,但傳統的禮教觀念卻扼殺了他們追求幸福的權利,並製造了一些悲劇,而在這一悲劇中女子更是一個受害者。這句話細緻描寫女子被棄後的心理, 突出故事的悲劇性與抒情性。如懿的這一句話就已經註定了她往後悲慘的結局。

    此時的如懿被人陷害,即將遠去冷宮。她要求見皇上一面,而此時的兩個人,並不再是親密的戀人,而是皇上與妃子的身份。如懿一直看著高高在上的弘曆,內心卻無比苦澀。皇上問她:為何這麼瞧著朕?如懿回答她看不清皇上,也看不懂了。

    兩人礙於身份和種種考量,終究沒有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由此如懿說出了這句“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的話。

    其實皇上並沒有放棄為如懿尋找真相還她清白,只是如懿不懂罷了。

  • 2 # 華山論壇論劍

    這是白居易《井底引銀瓶》中創作的一首中長篇敘事詩,描寫的是一位私奔女子的悲哀;表現的是當時中唐都市人們的生活色彩,雖然那時都市裡的青年男女們、有著商業性交往給予的往來自由,但傳統的禮教觀念是不允許、用以追求婚姻自由的,其結果也會是遭到無情的扼殺。

    作者用以中長篇的詩敘,描寫這位女子從他們的相識、相知到私奔,直至又被拋棄的悲慘遭遇;是很細述反映出中唐都市生活特有的現象,以及都市人、當時的理念以及思想個性;當然、更多的是作者對扼殺人性的禮教進行批判、以及憤慨,同時表現出對這女子的不幸而同情。

    至於在《如懿傳》這部劇裡的如懿總是用“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既斷腸”這首詩句與乾隆皇帝對話,那是因為她在依禮進宮為妃的那天起,就已悲觀到自己的命運、將要從悲慘開啟;因為聰慧的她對宮院裡彌爾我詐的勾心鬥角、是熟知的,所以在皇上那麼樂觀對她的頭一句話:“從今以後、朕一直握你手,你依靠朕便是。”時,她且引以白居易這首詩句“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既斷腸”迴應了皇上,已知花開花落自有時,結果真成了史上最慘、最令人可憐的如懿皇妃!

  • 3 # 精神病醫生曹大夫

    結合《如懿傳》的語境來看,這句“牆頭馬上邀相望,一見知君既斷腸”應該是來自於元代白樸創作的雜劇《裴少俊牆頭馬上》(後世簡稱《牆頭馬上》)。

    這部雜劇主要講述的是李千金與裴少俊在花園牆頭相見,繼而私定終身,又受到裴家阻隔,最終排除艱難雙宿雙飛的故事。

    但這個故事脫胎於白居易樂府詩《井底引銀瓶》,原本卻是個悲劇故事。

    《如懿傳》將這句詩貫穿始終,既體現了弘曆與青櫻一見鍾情的年少愛情,同時也有後邊“寄言痴情人家女,切莫將身輕許人”的痛徹體悟,可見一語雙關。

  • 4 # 飲水君

    一出愛情雜劇《牆頭馬上》,雖暗表了弘曆(紅荔)和青纓的少時情分,卻也從一開始就一語成讖地昭示著,這是一出少年和少女明明知心知意,卻還是漸行漸遠,終得此生來生不復相見的悽美愛情故事。

    耐人尋味的是,“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最早出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講述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

    沒有三書六聘,但憑一顆痴心,就和男人無名無分地同居了N年的痴情姑娘,最終被男方家庭鄙夷,逐出了家門,灰頭土臉地回了自家。有一天,那拋棄了自己的昔日夫君,打馬從牆外經過,牆頭馬上,咫尺天涯,這一瞬,往日情分寸寸斷折,只餘一顆破碎的真心。

    到了元朝,白仁甫根據這首長詩,撰寫了一部愛情雜劇《裴行儉牆頭馬上》,後世簡稱《牆頭馬上》,不知是出於對天下棄婦的同情,還是出於對封建禮教的批判,他把這出悲劇徹底改寫成了happy ending的大團圓喜劇——

    李家小姐與裴家少年遊園偶遇,互生傾慕之心。二人以詩唱和,私定終身,在裴家花園匿居了整整七年。裴父發現自己的寶貝女兒竟然做出這種不齒之事,怒逐裴行儉。然而落拓公子並沒有就此消沉,而是進士及第,鹹魚翻身。幾經周折,最終回來風風光光地娶了李小姐。

    與《井底引銀瓶》中傳達出的蕭索情愫截然不同,在元雜劇裡,兩人牆頭馬上的相遇,顯得是那般少年意氣,花好月圓。男明知故問:“為誰含笑在牆頭?”女坦坦回答:“莫負後園今夜約。”

    按照《如懿傳》中的情節,兩人是因少年時一起觀看了這出愛情雜劇,以“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確認了相知相許、此生不負的心意。

    這首詩在劇中出現過很多次,在兩人你情我濃的時候,也在兩人被迫分離的時候,更在兩人漸行漸遠的時候。它灌注著兩人的初心,被歲月熔鍊打磨,成為一把寒光可見的刀,最後,斬斷了如懿的長髮。

    就如這首詩的源頭出處所昭示的那樣,牆頭馬上,哪有相逢,終不過是一場咫尺天涯的悲劇。

  • 5 # 大先生的故紙堆

    這個故事出自元雜劇,作者是白樸,名字是《牆頭馬上》。不過原詩來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在《如懿傳》中,這句詩反覆反覆的出現,蘭因絮果,預示著如懿和乾隆皇帝之間最終的悲劇走向。這是一處私奔的故事,放在今天看,非常的不可思議。尚書裴行儉的兒子裴少俊在買花途中看到妙齡少女李千金倚牆而立,當然,少女也看到了這位身騎白馬的俊俏男子,電光火石之間,感情就發生了。於是裴少俊寫詩投到牆內,少女寫了答詩,兩人當夜約在後花園。

    誰知,在後花園私會的二人被少女的乳母發覺,放兩人悄悄離去。這兩個大戶人家的少爺千金,就這麼兒戲一般的私奔了。當下,裴少俊帶李千金回到長安家中,把她藏在後花園住了七年(又是後花園,後花園真是最多秘密的地方)。這七年,裴少俊若無其事的和李千金生了兩個孩子,他的父母如盲人一般視若無睹。直到兒子端端6歲,女兒重陽4歲,裴少俊陪母親外出,裴行儉才偶然碰到兩個孩子,詢問之下才知道,自己已經當爺爺很久了。

    裴行儉的反應是大怒,對李千金進行了大肆辱罵,認為她淫奔不才,把孩子留下,把她逐出家門。李千金忽然想起來,自己也有父母,而且老爸還因病去世了,於是就回家守孝去了。

    作為才子佳人向的戲曲,結局當然是要強行大團圓的。最後裴行儉向女主賠罪,重新明媒正娶迎接女主,讓她有了名分。

    在白居易的原詩中,這個故事到夫妻離散就結束了。如懿傳引用這個故事,讓男女主角一見鍾情,卻因為種種原因離散。在劇中如楔子一般,對故事進行概括和暗示。

    但是,對於這個故事,我有一些疑問,在宮廷內圍,給未成年的阿哥格格演出這樣一齣戲到底合不合規矩呢?無論如何,都有教人淫奔的嫌疑,更何況劇中有大量的“紅綾被,象牙床”這樣的豔詞。以《紅樓夢》為例,《西廂記》是不能給未出閣的少女看的,這齣劇的尺度比《西廂記》有過之而無不及,就這樣在宮裡給格格阿哥們公然演出了,而且堂堂皇后,一次次拿著《牆頭馬上》的劇本端詳,實在費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之中的彩蛋,是要佈局“封神宇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