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古人的書寫順序從上到下,從不往左,主要源於中國傳統的右上文化。右為上,至今仍在沿用著。

    近代、現代和當代人進行書法創作時,大多都是治襲古人從上到下,從右往左的書寫習慣。

    右上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現在,我們沿襲古人的做法,實際上就是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不但寫字是右為上,而且在會議和酒席的座位設計上,級別高或德高望重的人,也都是以右為上安排的。

  • 2 # 千千千里馬

    漢字從“小範圍使用文字”,發展系統成熟的“大範圍使用的”文字,是從甲骨文開始的。

    甲骨文的物質材料決定了,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寫字的材料優勢。

    比如,我們在獸骨上寫字,橫著寫,不但不方便,也不方便閱讀。

    在龜甲上寫呢?龜甲的龜紋會影響寫字的,而豎著寫,就可以避免龜紋對寫字的干擾。

    西周鐘鼎文。

    這樣,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漢字書寫規範,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傳統了。

    其實,我們的祖先,也不是沒有橫著寫過。例如,很少一些甲骨文上,也有橫寫的字。

    這就說明我們的祖先寫字還是很自由的。

    但是,橫著寫的方法確實沒有任何優勢,所以,只能被歷史淘汰。

    戰國時代的楚國書法。

    大約西周前後,我們的祖先應該已經發明瞭竹簡。

    竹簡與獸骨的材體差不多,也不可能很寬,還要編成冊。在竹簡為漢字載體時代,也只能是從上到下書寫。所以,從上到下的書寫方法,也被逐漸固定下來了。

    那麼,為什麼閱讀順序是從右到左呢?因為文章長短不一,古代崇尚右面,要閱讀比較長的文章,如果是從左到右,就需要右手開啟竹簡,而且還影響視線。

    所以,只有向左開啟竹簡,視線最清楚,而且還可以給右手書寫的方便,所以,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書寫規範是最有優勢的完美選擇。

    明清時代的手卷包首與套子。

    竹簡為載體的書寫一直延續到了西晉,才最後完全進入製紙書寫時代。

    那麼,在造紙發明以後的漢代,也會選擇和延續竹簡時代的書寫規範的。

    蘇軾的手卷書法。

    加之,最早的製紙規格,受技術條件限制,基本按照竹簡的尺幅造紙的。一般沒有太大的紙。大體在一平尺以內。

    所以,一般用紙,也叫尺牘。

    紙質為載體的文章和書,完全按照竹簡的體制,只是要要裝裱成卷。要讀這種“卷”的書,或者寫書,也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最有優勢,所以,我們漢字的書寫,就一直保持了這個書寫格式的傳統。

    中國的書,到唐代才出現雕版印刷,宋代達到高峰。

    儘管出現了印刷,但是印刷也是按照習慣閱讀製版的,所以,印刷出來的書,也跟手稿的書寫形式是一樣的。

    從左到右,這是近代鉛字印刷出現以後,學習西方的一種排版方法,好在我們的漢字也能適應現代化的管理和現代化的新時代,這是我們漢字的偉大。

    但是,今天的書法藝術,還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書寫主流。

  • 3 # 子夏故壇

    古人的書寫習慣一般是從上至下,從右到左,這是什麼原因呢?很多人認為是古人尚右,以右為尊,所以先右後左。這種說法當然是錯誤的,因為古人並不是一味尚右,而是要看什麼場合,遵循什麼禮儀。古有“五禮”,為吉、兇、軍、賓、嘉等五禮。其中,吉禮尚左,凶禮尚右。又賓禮、嘉禮與吉禮類,故皆尚左;而軍禮與凶禮類,故尚右。《道德經》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政治局領導獲選後列隊,有人以為是以右為上,那是他站在了自己的角度看,其實不對,而是應該站在總書記的角度看,以總書記為中心,其左一位置為第2號人物,右一位置為第3號人物,左二位置為第4號人物……以此類推。

    古人的書寫習慣除受書寫載體的侷限外,主要是受傳統文化本身的因素影響。古人書寫的載體主要是竹簡,受竹簡形制的制約,書寫只能是從上而下豎著寫。

    下面重點說一下為什麼要從右向左寫。我們知道,古人的地圖方位和現代不同。古人以上為南,以左為東,以右為西,這在《周易》上體現得最明顯。無論是河圖洛書,還是先後天八卦,莫不如此,而且規定還很嚴格,四正四隅分明,不能顛倒和傾斜。若論方位,就要看先天八卦,因為先天八卦就是空間八卦。在先天八卦中,西為坎,坎為水,因為以中國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地形,乃西高東低,河流大都發源於西而東流。

    “上善若水”,這裡的“善”指事物天然的本性。“上善若水”就是說,水準是由高向低處流,世上沒有比這更自然的事了。也就是說事物的天然本性,沒有比水向低處流更自然的了。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崇尚自然,儒家追求“天人合一”,道家更是極力崇尚天然恆道,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這種思想自古就是中華主流文化,也是當今的優秀傳統文化。書寫也是這樣,要講究順其自然,自然天成,如流水一樣,從上至下,從西向東。由於古人以右為西,以左為東,故書寫就是要遵循從右往左的順序,以示書寫象江河之水一樣,從西奔流向東,自然奔放,終流歸宗。順便說一句,現代地圖方位倒過來了,以上為北,故現代書寫順序仍然符合“順其自然”的文化傳統,書寫仍象行雲流水一樣,自然天成,並沒有背棄傳統觀念。

  • 4 # 字有道理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的書寫習慣、書寫工具與古人的書寫習慣、工具有極大的差別,從文字記載方面來說,最早的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其刻制的內容大多是卜辭,刻制的順序有從右往左下行或從左往右下行的,至於是從左往右還是從右往左,都是根據其燒裂的裂紋做決定,所以對書寫從右往左下行的書寫習慣起著的作用並不大。

    那麼,對書寫起著決定性影響的又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商周金文。金文又稱之為鐘鼎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面的文字,咱們現在看到的諸多金文拓片,其文字順序都是從右往左下行,原理就在於在鑄造青銅器時,要先製作一個母模,再由模翻製成陶範,然後把銅液澆到陶範中,等青銅器成型後打碎陶土製成的範,青銅器就大功告成了。陶範分為內範和外範。銘文就直接刻在內範上,然後燒成陶質。如果要銘文顯現在青銅器上,那麼範上的銘文就得是凸出的映象字。因為書寫都是用右手,為了防止在刻制的過程中損傷泥土製成的柔軟的範,就必須從左到右刻銘文,這樣右手就不會壓壞左邊已刻好的銘文。反過來,鑄成的銘文便是從右往左的。

    而後面的竹簡木牘的使用方式進一步促進了從右往左下行書寫的這一順序。左手負責展開成冊的空白竹簡,右手負責拉簡,這樣在左手展開後就可以透過右手執筆書寫,而書寫竹簡單時又是從上往下的下行過程,所以綜合起來就是從右往左下行書寫。因為竹簡的使用量極大,養成了書寫者右行和下行的習慣。即使在絹帛和後來發明的紙上書寫時,已經沒有了相關的限制,後來人也還是繼承了這一習慣。

    所以,青銅器銘文對後來漢字的書寫順序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而竹簡作為書寫載體的大量使用促進了從右往左書寫的這一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知與正念有什麼差別?為什麼要有正知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