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識實時
-
2 # 來龍去脈a
正知與正念有什麼差別?為什麼要有正知與正念?答案:兩個差別很大。
正念與正知都是來自八正道的兩個內容。
正念:
中國修行佛法,講究修行者發的願力,修行者發出來的願力必成現實,一定要按照願力這個目標走下去,儲存善良之心,慈悲之心越盛,心越廣大,修行的佛法就越高境界成正比。正念跟自己的正確念頭願力走下去方成正果。
正知:
佛門講究正遍知,下面的圖二,就是前兩天北方出現的日暈,《仁王經》的內容,天上出現日暈,代表中國有災難!
現在是9月14號了,北方已經冷空氣南下,過去自己很少看到日暈,只是颱風來之前看過一次。
也就是說天上出現日暈,就是代表有冷氣而反射成的日暈(颱風另算)。
但是有小部分的眾生,看到日暈就代表怎麼菩薩的靈光,沒有拜讀過經典也沒有修行經驗,在這裡誤導眾生,這樣會害死很多人命和流失很多財產。沒有正知,是盲知。
正知現在用一個日暈內容來說,另還有很多天文地理的變化也可以知道兇吉,如果修《藥師經》可以透過把脈:照B超:照X光可以知道病人的病根。稱之為正知。
總結:
正念與正知都是佛法八正道的兩個修行,其實兩個內容表面看著相似,真正長細說起這兩個內容,真的相差很遠。
佛門點化世人講夠禪機因緣,禪機未到,雖點也不中,而禪機一過,緣即滅矣。
南無觀世音菩薩
-
3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這是佛學和佛教的常識,查下網路版佛法詞典,瞭解字面區別不難。在佛經和法師開示裡,兩個都是多義詞,並非固定。下面從實修角度,簡析幾句,供參考。
【1,“知、見、念”的所指】
一切眾生的障礙根在無明,“知、見、念”都是無明心的虛妄相狀,其中“知”是分別心,“見”是執著心,“念”是妄想心。《楞嚴經》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後一個“知”是念,這就是三者與無明心的關係,也可說成“知+見+念=無明”。舉個例子,夜晚人面對水中月時,明白水中月影也是月亮,這個眼見的理解叫“知”;因為見過多次,知道水月非真月,這個腦海印象叫“見”;內心深處把這種“知見”當做永遠不變的規律,牢記在心,隨時隨地能回憶並說出來,叫“念”。其實,三個感覺都是錯的,為何?三者都建立在心想上,心為無明心,則三者都歸於無明,變成虛妄。具體講錯在:(1)知水月,但不知水月的源頭。(2)見假月,但不知假月的源頭。(3)生月念,但不知“月念”的源頭。真相是:無明心欺騙眼睛,有“水月知”;無明心欺騙意根,有“水月見”;無明遮蓋真心,有“水月念”,三者都是無明心搖動的結果。
【2,“正知、正見、正念”的所指】
這三個詞一般出現在人天乘、二乘的教法經典裡,大乘教法經典也有,但用的不多,原因是:(1)佛在世時,初學人沒實修功夫,直接當面請教佛菩薩或常隨弟子,獲得的深信開示叫“正知”,在此基礎上的修證體悟叫“正見”,實證的教果叫“正念”。佛離世後,初學人從經典獲得的深信開示叫“正知”,依經典修證的體悟叫“正見”,實修的教果叫“正念”。這兩種是人天乘根基弟子的情況。(2)二乘弟子又分聲聞和緣覺的兩類。一般,隨佛或入專修道場的是聲聞弟子,所依的“四諦法”是正知,所修的“持戒和苦行”為正見,所證的“有餘涅槃”為為正念,三者也統一在“四念處”法門裡。依教獨修,從十二因緣裡也悟得“四諦法”的,叫緣覺弟子,三者情況近似於聲聞弟子。(3)大乘根基弟子專修六度法門,明般若為“正知”,明無住為“正見”,明無心為“正念”。同理,入無叫正,在無叫覺,證無叫淨。因為超越了矛盾,所以教典將三者統一納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裡,也叫“無上正等正覺心”,而不再單用“正知、正見、正念”的提法。
【3,衡量“知、見、念”的標準】
就是法印,小乘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大乘印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故合乎法印的是“正知、正見、正念”,否則為非法、邪法、外道法。
在現在的末法時代,寺院專職僧人的“正知”來自經典,“正見”來自嚴修,“正念”來自無心;在家學人的“正知”來自經典,“正見”來自實修,“正念”來自佛菩薩的暗中加持。也就是說,在家學佛因持戒能力低,俗務雜,心難專一,靠自力很難發起持久的“正念”,需全身心專注精進的投入法門,感應佛菩薩願力加被,才能獲得“正念”。
【4,對“正知、正見、正念”的辨析】
以《維摩詰經》為例:(1)舍利弗宴坐竹林不動,以為小乘的念處為三者。大居士批評他這不是正修,說“不於三界現身意”,即正知;說“不起滅定現威儀”,即正見;說“不斷煩惱入涅槃”,即正念。(2)目腱連為大乘根基居士說小乘法,也以小乘的念處為三者。大居士批評他未契機講法,說“說法者,無示無說”,即正知;說“聽法者,無聞無得”,即正見;說“善明無所掛礙,念報佛恩,不斷三寶”,即正念。(3)阿難持缽,為病中的佛陀乞討牛乳。大居士批評他,說“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即正念;說“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即正見;說“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是正知。可見,人天乘弟子、二乘弟子的“正知、正見、正念”必須在實修中趨向大乘,否則也是錯的。
【5,最特殊的“正知、正見、正念”】
雖然一切佛教法門的“信解行證”都離不開三者,但還有靠自力和他力的區別,實修效果想做到三相應的卻很難。這就需要說清楚,即淨宗唸佛法門最特殊,所必須的“正知、正見、正念”,全靠佛力,不靠自力。明朝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開示過,唸佛人的“正知”是六信(信本師佛和彌陀佛、信事理、信因果),“正見”是依彌陀48願發往生願,“正念”是專持佛號,將三者徹底簡單化,杜絕了學人的迷惑。可見,在唸佛法門裡修三者,是不必擔心走偏的,只要一心念到底就行。說的再直白點,至心念一句佛號就是“正知、正見、正念”,比用別的法門,保持三者,都更保險。
總之,在實證法門時,聞叫正知,思叫正見,修叫正念;戒叫正知,定叫正見,慧叫正念。另外,在《心經》裡,般若叫正知,自在叫正見,觀照叫正念。在《金剛經》裡,知無所知叫“無相”,即正知;見無所見叫“無見”,即正見;念無所念叫“無住”,即正念。所以,三者隨心,在佛經裡的法義無定,不必拘泥。
-
4 # 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正知見怎麼樹立?
正知見怎麼樹立?是透過長期的燻修,誦經,實修,唸佛,包括聽聞經法而慢慢樹立起來的。正知見必須有,沒有正知見如同邪魔外道,魔和佛一念之差。
‘念’,一種解釋是理念,就是知見問題,一種解釋就是念頭。比如,我在這坐著打了個念頭,想放生,好了,趨於了脫之念,可以叫做是佛之念,解脫之念,佛教修行人的念頭。如果我在這坐著,打了妄念,我去抓鳥,或者釣魚,好了,那是輪迴之因,這是念頭。知見、理念呢?那個層面就更大了,內容就更多了,所以單純說,樹立正確的知見,那也絕非是三年五年的功夫。正知見是第一要素。
回覆列表
正知---正確的知道自己(對內指自己);正見---正確的見解(對外指世界觀);正念---正確的憶念(時時刻刻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