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祖蔭1

    這又是啥人總結的?高中生,本人也當過。小青年朝氣蓬勃,思想敏捷,總愛撥弄點什麼。不光魯迅,或者還有其他什麼人,都可能成他們的點撥物件,這不奇怪。至於其他,本人就不瞭解啦。

  • 2 # 教育怪才615

    有一句順口溜: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

    魯迅的作品確實是艱澀難懂,這是公認的,實際上,學生怕,老師也怕。教授畢竟是潛心於某一個方面的研究,他們所講的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所以大家都認為教授學問高深,因此就出名了。

  • 3 # 殷勇教育聊齋

    丨大學教授“吃魯飯”、撈名利,早已被人詬病。

    不是說不能研究魯迅,問題是不能一味躲在魯迅的背後搞點小打小鬧的東東,而是要聯絡實際,做點拓展的前沿研究;更不要既“吃魯飯”又罵娘、打無聊的筆仗。這後者,最典型的例子是南京大學的王彬彬教授“罵”清華大學的教授汪暉。

    王彬彬於2010年3月10日在《文藝研究》發表長篇論文《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指稱該書存在多處抄襲。汪暉迴應無抄襲,只是引文註釋不規範。

    王彬彬教授

    王彬彬一而再再而三實名舉報,清華不得已成立專門小組核查。後經多名專家護犢,稱“抄襲說”難成立。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京華等都表態,事情不了了之。反而舉報者王彬彬被人指責“罵名人以揚名”、動機不純。

    不管誰對誰非,這種一地雞飛、狗血噴頭的南北學派的情緒發洩大於學術探討的紛爭,對學術界、教育界的影響是負面的。

    丨中學語文教師“恐魯”,最怕講魯迅的作品。

    據我團隊老師指導的2018屆畢業生江敏的學士學位論文《中學語文中魯迅作品教學的現狀分析與策略》的調查:

    中學語文教師對魯迅作品的教學現狀

    為進一步瞭解中學語文中魯迅作品的教學現狀,更全面地揭示和剖析中學語文中魯迅作品的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本調查對韶關市乳源瑤族民族自治縣民族實驗學校的語文教師進行了深入訪談。

    對教師的訪談主要圍繞5個問題展開:1.瞭解和閱讀魯迅及其作品的情況;2.魯迅作品的教學方法;3.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學的地位;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5.學生學習魯迅作品的最大障礙和教學建議。

    根據教師的訪談得出結論,中學語文教師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大部分中學語文教師對魯迅及其作品有較好或一般的瞭解。教學時才閱讀魯迅作品,求學期間閱讀過可是沒有研究過,很少主動了解魯迅作品的文獻,僅少數中學語文教師對魯迅的作品感興趣,較為系統地讀過原著。許多教師反映因為工作時間有限,參考教案,適當補充自己的觀點,有效方便。

    第二,許多中學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會關注學生的學情,引導學生理解簡單的字詞與文學知識。關於魯迅的生活和寫作歷程不多,魯迅作品的深刻思想內涵更少。還有大部分中學語文教師普遍反映在教學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主要是教師自身對魯迅作品的知識儲備不夠充分,課堂上較少拓展。因此,常常利用教參來分析。

    第三,中學語文教師表示,儘管魯迅作品教學的情況不算太好,可誰也無法撼動魯迅作品的地位。由於魯迅作品的思想性和獨特性,我們師生可以從中受益,尤其是促進學生的發展。

    第四,絕大部中學語文教師表示,學生為了完成任務才去閱讀魯迅作品,為了考試而學習。由於魯迅作品的語言晦澀難懂、思想太複雜、時代背景差距大、人生閱歷不夠深等原因,並沒有深入的探究魯迅作品的思想內涵。中學語文教師希望在今後的魯迅作品的教學過程中師生能夠共同努力,引導學生理解魯迅,讓喜歡讀魯迅作品,慢慢讀懂魯迅及其作品,傳播優秀文化,發揚民族精神。

    丨學生作文因要引用名人名言,就胡亂編造“魯迅說”。

    曾幾何時,作文引用名人名言成了不二選擇、高分法寶。這是以偏概全,是狹隘的誤導。毛澤東、梁啟超的系列雄文,有多少引用名人名言?!學生為討老師喜歡,為拿高分,就堆砌名人名言。平時作文,對似是而非的名言,還可以問度娘;考場作文,對記憶模糊的名人名言,就胡亂編造“魯迅說”。

    如——魯迅說:世上本來是沒有路的,走著走著就有了路。魯迅說: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休息。魯迅說:橫眉冷對千富指,俯首甘為老黃牛。等等,不一而足。弄得老師改卷既好笑又得提防誤判影響打分。

    丨問:老魯頭被抽筋換骨了嗎?答:魯迅仍在!有溫儒敏總編等在堅守著。

    誠如小標題所示,語文是主科,涉及千家萬戶孩子讀書、中考、高考的大問題。於是,人們就格外關注語文中最難讀的魯迅作品問題,於是就有了上述奇葩的提問。人教社、溫總編,不得不出來答疑:魯迅未走,整體未刪,只少了《風箏》和《雪》,至於傳說撤掉許多篇,那也只是調換到最適合的年級。

    丨結語

    魯迅生前,最怕他身後被人利用。於是,他臨走前,給妻子許廣平留下的遺囑是一一不要做任何紀念的事,管住自己的生活。魯迅永垂不朽!而人們啊,當反省自強。

  • 4 # 胸懷寬廣

    我對你這個問題本身就有看法。

    一、“教授靠魯迅爭名利”,這種說法不知從何而來?魯迅一生中以其戰鬥之筆創造了大量的文學財富,是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無論其戰鬥意志、民族精神,還是文筆辭鋒,都值得後人研究、學習。許多大學開設魯迅研究專題,正是為了學習和繼承。至於“爭”,未必就是爭名逐利,因為學術問題,出現不同意見非常正常,透過爭鳴加深理解、辨清是非也很有必要。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學裡搞教學和研究的教授,即使不“靠魯迅”,也得靠別人。否則就教無可教,研無可研。

    二、“中學教師最怕講魯迅”,這種說法也不切合實際。我是中學老師,教了幾十年書,選入高中課本的每篇魯迅的課文都講過,可從來沒怕過,甚至還有點喜歡。為什麼呢?魯迅的文章很有深度,從背景到結構,從主旨到手法,從修辭到含義,值得學習之處太多。就像旅遊,美景越多的地方越想多看。雖然有些地方的確深奧,但分析起來也有價值。如果一看就懂,一說就明,那有什麼可“講”的,老師的作用未免也太小了吧。

    三、“學生作文胡亂‘魯迅說’”,這話有幾分現實,但也不完全對。現在學生的作文,結合實際比較緊密,聯絡生活比較合理,學生有太多的論據和材料可供選擇使用,需要引用魯迅的地方並不太多。再說,學生的寫作水平雖然不是很高,但其立意、構思、表達大多數還是可以的,因為他們畢竟接受了比較現代的,比較系統的訓練,不是無話可說亂湊數,不是不明就裡亂引用。只是他們對魯迅的理解還不夠深刻,無論引用魯迅作事實論據還是理論論據,未必都能恰當準確而已。

    魯迅在最黑暗的時代能夠保持清醒,在白色恐怖下能夠堅持戰鬥。其文其人,在中國文學歷史,在現代文化領域,都是旗幟性的人物。課本中選魯迅的文章,是要反映一個時代,體現一種精神,牢記一段歷史。

  • 5 # 中庸樂

    現在推崇魯迅的,就想學魯迅早上《吶喊》,中午《彷徨》,傍晚《朝花夕拾》,每天早中晚都想著爭名奪利。殊不知,魯迅當年是投向黑暗的一把匕首,而你們卻用光明來爭名逐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敗給李鐵,卡納瓦羅還能混得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