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不安講究史

    這其中有一個現代人對古代很大的誤解,一說到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就會覺得古代人的壽命一般只有三四十歲。但請注意這個是平均的壽命,對比一下現在的平均工資,平均身高,就可以想像這中間實際有一個很大的跨度。

    即使是夏商周時期的古人和我們現代人相比,極限壽命都是沒有區別的。如中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

    “(黃帝)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其中的上古之人,現在一般認為是借古說今。但至少也可以說明《黃帝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人類的極限壽命在百歲左右,而在當時的古人是一般到五十歲開始身體開始迅速衰弱並去世。實際在很早開始,中國古人就認識到凡人能到到的極限壽命應該在120歲,剛好2個甲子。

    而在另一部經典《禮記》中,則有這樣一段話: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意思就是人到了十歲的時候叫做幼,開始學習;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叫做弱,進行冠禮代表成年了;三十歲的時候叫做壯,要結婚了;四十歲叫做強,可以踏上仕途;五十歲叫做艾,開始參與國家政事了;六十歲叫做耆,就不需要自己親自做事,開始指使他人了;七十歲叫做老,就要把工作傳給年輕人了(退休年齡);八十九十歲叫耄,而七歲的小孩叫悼,大於八十小於七歲,即使犯罪也是不用判刑的。如果活到一百歲就叫期,就是頤享天年的時候了,兒孫要盡力的供養。

    另外《禮記》中也有記載,建議男性結婚的年齡是三十歲,女性是二十歲。如果真如現在所說,古人一般只能活到三四十歲,難道剛辦完喜事就辦喪事嗎?古代早婚的習慣,大多是因為在戰爭年代,為了人口需求而鼓勵生育。

    那是什麼拖了古人壽命的後腿呢?

    第一、如《禮記》中記載的為士大夫階級,這部分人生活安逸,相對於常年高強度勞動的平民壽命要長許多。古代絕大多數的平民每天起早貪黑,可能也只保證生存的最低需求。現在也有統計發現,腦力勞動者的平均壽命會高於體力勞動者(那些坐在電腦前天天加班,沒時間休息鍛鍊的加班狗屬於“腦體力勞動”,更慘……)。

    第二、各種意外死亡,古代戰爭、饑荒、瘟疫、洪水、地震等等各種天災人禍,導致大量人口意外死亡。

    第三、生育死亡率高。在古代分娩的死亡率高達30%,一旦分娩就意味著母子二人的一條腿踏進鬼門關,難產、產後出血、感染都是致命的,更不要說產後導致的各種疾病,所以直到現在還留下很多奇葩月子的風俗,現在雖然不可思議,但在古代保證了產婦產後的健康。

    第四、兒童夭折率高。古代孩子的出身難產夭折率高,即使出生後,還要過天花的一關,古人認為沒有得過天花,孩子只算活了一半,隨時會夭折。另外,古代糧食產量低,尤其是南方福建等地山多低少,每年產量無法養活太多人,於是會有將孩子溺死的習俗。

    第五、醫療條件差。古代醫生數量極少,而且治療成本高,大多數人生病之後,只能靠自身素質對抗疾病。加上抗生素未被髮明,即使很小的傷口,如果被感染就可能導致一個原本健康的年輕人死亡。

    以上的原因大多會讓很多體質不好的人在年幼時就死去,大大的拉低了古人的人均壽命。但只要能成功活到成年,又沒有遇到戰爭、瘟疫和各種自然災害的意外,大多數人和現代人的壽命並沒有多少差距,加上空氣好沒汙染,活到七八十歲是非常正常的。

    而至於康熙和乾隆,就是這種例子。兩人出身皇室,生活條件方面當然是當時華人中最好的,當然也並不是說清朝皇帝壽命就長,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真實壽命: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公元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68歲。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公元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52歲。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公元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24歲。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公元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69歲。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58歲。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公元1711年9月25日—1711年9月25日,89歲。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公元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61歲。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公元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30歲。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公元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68歲。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19歲。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公元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38歲。

    宣統:愛新覺羅·溥儀。公元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62歲

    看到了嗎?除了乾隆活了89歲,在中國曆代皇帝中都是高壽,第二名康熙也只活了69歲,只是人家登基早,7歲就當皇帝了。其他清朝皇帝一般也只有五六十歲,而40歲以下的也大有人在。

    本身皇帝在古代都是高危高壓高工作強度的職業,平均壽命比普通人都要短。康熙能活到69歲也歸功於幼年得過天花並存活,說明免疫力比較強,成年後又比較注重養生鍛鍊,生活上也相對剋制,才能活到69歲。

    而乾隆更只能說是非常的幸運,一生沒得過天花等大病,每天錦衣玉食,據說每天早上都要喝一碗新鮮的梅花鹿血。又有康熙和雍正兩朝的積累,使清朝剛好處在鼎盛期。每天又不怎麼處理朝政,遊手好閒,從一生做4萬多首詩,如果從出生到死算,平均一天一首還要多,就可以看出有多閒了。

    身邊又都是阿諛奉承的人,一生沒有煩心事,六下江南,勞民傷財,還被人稱讚為十全老人,千古聖君。再想想歷史上其他幾位、隋煬帝、明武宗都是下江南,不僅當時被大臣罵的狗血淋頭,還成為後世昏君的榜樣。

    這樣的人生,如果還不能活到八九十歲,那恐怕就是沒天理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氯雷他定片,地氯雷他定片和枸地氯雷他定片這三種有什麼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