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利景軒逸

    不能,三國時期連年征戰,人口大面積減少。史書記載,曹魏有100萬戶左右,而東吳50萬戶左右,蜀漢25萬戶左右。東吳加上蜀漢都不一定能敵的過曹魏。天下十三州,曹魏佔了九州。而劉備政權就是四川這一個州加上湖北省的少部分地區。諸葛亮北伐其實就是轉移蜀漢內部矛盾,凝聚人心的方法。一次次的北伐只能進行騷擾魏國,想滅國有點痴人說夢。連年征戰,導致國力衰退,府庫空虛,兵疲民乏,怨聲載道。蜀漢政權,自保有餘,進攻不足。最終就是諸葛亮落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2 # 李逸仙336

    諸葛亮北伐不勝,最大的原因是地少,人口少。造成這個原因的重要因素,是關羽狂妄自大,走麥城。丟了荊州。在沒有任何劉備授意的情況下,帶兵馬去攻打曹魏的地盤。致使呂蒙白衣渡江,攻克荊州。關羽千秋的罪人。蜀國的敗類。劉備本來荊州在手,又得漢中。國力強盛。在漢中已經戰敗曹操。大有一統天下之勢。關羽失荊州,劉備無奈。只能強行起兵,與東吳決戰。當時劉備的首席大謀士也死了。如果法正不死,荊州不丟。劉備大有希望。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諸葛亮時期已經是偏安有餘,稱霸不足。但是不北伐,內部矛盾加劇。在正確的看清政治形勢之後諸葛亮決定北伐。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安必亡於內政。

  • 3 # 飄雲少年

    諸葛亮如果不北伐,蜀國能迎戰勝魏吳嗎?

    如果諸葛亮不出兵北伐,按照很多人所說偏安一隅,修生養息,蜀國將會迅速走向滅亡,極有可能兩年內受到魏國吳國的夾攻。

    關羽死後蜀國迅速走向沒落之路,天下十三州蜀國只有一個益州,妄想以一州之力去抵抗其它十二個州根本絕無可能,即便是當年蜀國巔峰國力佔據天下三個州時,奪取天下對他們仍舊有很大的難度,更何況如今。

    對於魏國來說

    如果此時的諸葛亮並未北伐,他們將有極其快的時間恢復國內生產,平復內部的動亂,待一切穩定之時,即便是諸葛亮一個人再厲害,他們仍舊只需要調遣一個上將去滅蜀即可。

    對於吳國來說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吳國將會以極其快的時間消化荊州內部的富裕,以此來壯大自身,尋求自保。

    對於諸葛亮來說,中興漢室的心願早就在關羽的荊州之敗中斷絕,劉備帶給他的夷陵之敗更是將他中興漢室的願望踩入深淵。

    諸葛亮只有北伐才能讓蜀國的國運多延遲幾年,直到諸葛亮死後,蜀國依舊存在二十多年,是足以證明他北伐的成功。

    若是不北伐他也已經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像曹魏和東吳一樣去修生養息了。

    北伐之敗,輸在人少,糧少,蜀道難。

    也許以他的聰明早就知道,北伐也是輸 不北伐也是輸。有人就疑問了都是輸何不早日投降?

    這些人又豈知,三國亂世,各為其主,一方諸侯保護一方百姓,士為知己者死。

  • 4 # 那年的路人甲

    如果諸葛亮不選擇北伐,而是深耕巴蜀,養精蓄銳,能翻盤嗎?

    我們就來談一談,諸葛亮如果選擇了休養生息,會是什麼結局呢?

    其實諸葛亮不擅領兵是真,但是絕對算不上窮兵贖武,名垂青史的一代賢相怎麼可能目光那麼短淺?存在即合理,諸葛亮不是傻子,他既然選擇了這條打仗的路,自然就有他的道理:

    首先,我們知道劉備死後諸葛亮接手的蜀國,可以說劉氏政權是風雨飄搖、搖搖欲墜。荊州已經丟了,益州一方聲反,四方響應,外有國賊虎視眈眈,內有反賊躍躍欲試。諸葛亮對外交好孫吳,抵禦曹魏,對內鎮壓反賊,安撫邊境少數民族。不僅僅如此,諸葛亮還提倡為官廉潔,自己出門從來不備馬車,就像平民一樣步行,儘量任用劉備荊州集團的將臣和將臣的後代。

    可以說諸葛亮在恢復國內經濟,和強化君主政治權利上都下足了功夫。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蜀國的政治生態較穩定,經濟狀態也比較良好。軍隊出川,支援和後勤也是井井有條,並沒有揮霍國力,我想這一點大家應該是比較贊同的。

    其次,我們來看蜀漢的地理位置,就是今天的四川雲南一帶,如果是在現代那還好,畢竟科技發達了,比較方便。但是在古代那是群山環繞,交通閉塞之地,在那樣一個窮山惡水的地方,由於技術的限制和環境的惡劣,蜀國根本沒有資本和魏國吳國對著發育。不但可利用土地少,而且土壤條件也沒有魏吳兩國好,再加上蜀華人口連隔壁的半數都不到,人力資源也處於下風。

    養精蓄銳的結果就是,你強大別人更強大,你從弓箭變成步槍了不假,但是人家都拉出“義大利”炮了,還是打不過啊。所以為了牽扯住對面精力,伺機而動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是坐擁僅僅益州之天險,任憑諸葛亮有通天的能耐,他也無法阻止強大的曹魏踏平西蜀,因為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都是空談。

    最後,其實蜀國已經錯失北伐的最好時機了!

    我們都知道曹操死後,曹丕稱帝篡漢,正值民心倒戈,國內動盪之時。而劉備剛拿下漢中,可以說時機再好不過,可是在漢曹政權交接的動盪時期,劉備和孫權爆發了夷陵之戰,這一戰就打了整整一年多,給曹丕減輕了了非常大的壓力。

    就在蜀國吳國為了荊州大打出手的時候,曹丕不但可以處理國內的漢室忠臣,鎮壓反叛勢力,還可以坐山觀虎鬥,甚至坐收漁翁之利。反觀蜀國,夷陵之戰勝了也就罷了,還打輸了,這讓本來就弱小的蜀國雪上加霜,地盤沒搶回來,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物資軍資全被收繳。

    諸葛亮知道自己在恢復國力的同時,魏和蜀漢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曹丕是個短命帝王,再加上曹丕本身位置就沒坐穩,曹睿交接政權的路途必定不會一帆風順。於是才有了諸葛亮上書《出師表》,表明了時機成熟了,揭開了北伐的序幕。

    其實蜀國真的打得過魏國嗎?當然是不可能的,如果魏國傾舉國之力和蜀國決戰,我敢肯定輸的一方一定是蜀國,那麼為什麼魏國任憑蜀國三番五次叫囂卻不為所動呢?

    因為諸葛亮知道的道理,魏國也知道,發展潛力就在臺面上擺著,只待魏國國力強盛,蜀國必定不戰而敗。還有就是畢竟還有一個吳國在一邊看著呢,忍一時之辱,享一世之利。可以說魏國巴不得蜀國安安分分和他對著發展。

    最後我在此大膽推測一下,如果諸葛亮不著急決戰曹魏,而是養精蓄銳,最後的結果就是:

    諸葛亮死了,朝廷內部主戰派和偏安派矛盾激化,劉禪主和抑戰任用庸才,聽信讒言,益州舊勢力興起企圖架空劉禪,國內衝突不斷,最終在政權動盪中被魏國一口吃掉。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結局,那就是蜀國不進攻魏國,魏國跟蜀國接連的地方就不會駐紮大批軍隊。司馬家族之所以能崛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司馬懿掌兵,多次跟諸葛亮較量,一來二去,司馬家族越來越強大,反而幹掉了曹魏,成了晉朝。如果諸葛亮不北伐,也就沒有司馬懿掌兵的事了,魏國也就不會把精力放到對付諸葛亮身上,說不定司馬家族會造反,然後魏國內亂,諸葛亮坐收漁翁之利。

    當然,這種可能性極小極小……

    但不管怎麼說,蜀國再怎麼折騰,也決定了它的命運,諸葛亮的所作所為無疑的推遲了這個結果的發生。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如此讓人敬佩的原因,所謂逆勢而為,逆天而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媒體排名NBA現役第11-20名球星!歐文湯普森在威少之後,綠軍新王墊底,你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