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記憶力種子
-
2 # 曲江家學
在你使用“明白”和“理解”這樣的詞語來要求讀詩時,或許已經在遠離和失去詩意的體悟了。
究竟為什麼要讓孩子讀詩?是為了讓他讀出個“明白”,理解詩人的情感嗎?至少我個人不這樣理解。
套句哲學家的話,詩是語言的本源,而語言則是思想的本源,當代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就認為並非是思想在使用語言,而是語言在牽引出思想。早在人類為語言構築各種複雜的語法規則和表達結構之前,就用一種最直接地溝通天地人的方式來撥出語言,這種最元初的方式就是詩。
所以我們看到,古人對於詩從來都不能只靠簡單的讀出來,而是要“吟”,要“詠”,要“謳”,要“歌”。透過這種方式讀詩,人能夠最切近、最熟習地使用語言,而不是透過“明白”和“理解”。就好比我們穿鞋為例,我們對一雙鞋子的尺寸、材質、樣式等等研究得再透徹,又怎能比得上我們就把它穿在腳上,最後忘了腳上有穿鞋來得與它熟習、切近、親和呢?
所以,我們讓孩子讀詩,更要讓自己讀詩,這是為了讓孩子,也讓我們自己重新去從最本源處體會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我們與天地萬物之名和人倫關係的呼應。
怎麼讀呢,就是大聲地歌詠它,低聲地吟唱它,讓詩化為自己日常語言的一部分——實際上你會看到古人說話寫文章總是喜歡引用詩句,這不是一種賣弄,而是一種內化;讓詩化為自己情感的一部分。
真的非要幫助“明白”和“理解”,不必急於去給詩解釋和鑑賞,而是把不懂的字詞,翻開古漢語詞典查一查,其實很多詩句覺得不解,無非就是幾個關鍵詞沒懂而已。
不過甚至這個都不必急於讓孩子學,等他的文字儲備和理解到一定程度了,他自然會去對他每日吟詠的詩句的字詞涵義和歷史背景產生思考和好奇,自然會去學習和查詢了。。。
回答完畢,
一點個人愚見,權作拋磚引玉~
-
3 # 晏乙安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詩歌是有意境的。能夠體會意境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不是容易的事。
詩歌作為文學藝術中的一部分,就說明它也具備其他藝術的通性。
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作者的情感思想,其實是讀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就像繪畫作品一樣。人人都能看到作品表面,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將繪畫者想要表達的東西,說出一致的答案。
這是不可能的。
小孩子要表達自己讀詩後的感受,就可以了。沒必要千篇一律。即便教科書裡要求統一答案,標明瞭詩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需要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感受。
統一答案可以靠背誦,自我感受的真實表達才最重要。
孩子不是沒有感受,而是沒有達到大人的預期答案標準。建議給孩子表達的機會,然後再去理解統一答案。
-
4 # 王松林
現在的小孩不懂古詩,不會背古詩,不喜歡古詩,這多半與當大人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的古詩詞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流傳深遠,影響力也很廣泛,意義之大,難以用筆墨來描述。
我小的時候,大約六七歲吧。父親就要求並強迫我背唐詩。那時我還小,不懂裡面講了些什麼,只覺得枯燥無味。於是,往往象小和尚唸經一樣,有口無心。但小時候記性好,基本上父親要求背的唐詩都能背下來,至今我還能背出許多古詩詞。
記得父親第一次教我讀的詩是李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那時我還小,不理解其中的意義,直到有一天。我那時七八歲吧。在吃早飯時,不小心把麵包掉在地上,我隨手檢起來扔進垃圾桶裡。父親看到後,狠狠地打了我一個耳光。嚴厲地說:“撿起來,吃了它”。“髒了,不能吃”我解釋道。“你還嘴硬”父親更火了。我只好撿起來,連麵包皮都不敢剝,吹了吹麵包連皮一道吃了下去。過後,父親叫我背一百遍李紳的《憫農》詩。我邊哭邊背,整整背了一百遍。直到那時,我才隱隱約約地懂得這首詩的含意。也從那時候直到現在再也沒有出現浪費糧食的現象。這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我的一生一首唐詩改變了我,他培養了我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至今不變。三十多年過去,記憶猶新,終生難忘。後來,我背了更多李白,杜甫等唐代詩人的詩,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雖然,背不了唐詩三百首,但也能背出一百多首。透過讀唐詩背唐詩,漸漸地知道古人是那樣地有才華和智慧,寫出了一首首經典的詩詞,懂得了詩人寫詩的心境。在他們的古詩詞中,看到了詩人滿腹惆悵,看到了詩人的肝腸寸斷,看到了詩人的悲歡離合,看到了詩人的對酒當歌,一一詩句成了的經典。有的讓人潛然淚下,有的讓人陷入沉思,有的讓人開懷大笑……。
如今,我也當上了父親,我對六七歲的小孩,也象當年的父親那樣,教小孩的第一首詩也是《憫農》。讓他記住農民伯伯種糧不容易。現在二三年過去了,小孩由於天天讀和背李白,杜甫等詩人的詩,慢慢也養成了背詩的良好習慣。如今也能背上四五十首唐詩了。
我認為要讓孩子們熱愛唐詩,當家長的是第一位老師,要以身作則,從小抓起,讓孩子們熟背古詩詞,愛上古詩詞。
-
5 # 小菜菜啊小菜菜
爸爸是高中歷史老師。
讀小學的前一年(沒有讀幼兒園)開始,每天晚上,學校的晚自習鈴聲響起時。他會準時讓我坐在小板凳上泡腳,他站在門口的小黑板那裡教我讀古詩——千家詩等——每日一篇。我不識字,他會領著我讀幾遍。然後,他出門去打熱水。我繼續泡腳加背誦,大聲重複。很多時候,並不明白其中的含義,哪怕他講解過。但是就這麼堅持下去了,每天一首新增外加之前的所有複習,機械式的。
長大以後,喜歡讀書,喜歡小說。在很多偶然的瞬間,會有記憶中的不完整的詞句浮現。比如此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再比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當時很怨恨,現在很感謝,這樣的爸爸。
-
6 # 童趣兩無猜
要講古詩裡描述的故事,讓他對所學的詩詞有感。例如:陸游與唐婉的詩〔釵頭鳳.紅酥手〕和唐婉和陸游的《釵頭鳳.世情薄》
還有蘇軾拜訪王安石的故事,當時王安石不在家,見桌子上有首沒有完成的詩《詠菊》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想菊花乃草本,雖乾枯而不會落瓣,於是他提筆續寫到:秋花不比春花落,寫給詩人仔細吟。
後來被貶黃州,重陽賞菊,發現菊花被西風吹落滿地花瓣,這才悟到南北氣候不同,落英有別。
孩子聽詩重的故事,就可以激發他對詩詞的興趣了。
-
7 # xrh鴻雁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也是大眾一個實際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本人感覺跟教導老師有關。一,教導老師自已要把功課做好,不做好功課,連他本人自己都不懂其詩人意境。拿著一本教科書照書上知識去教導,一般是不會深徹奇透。二,懂得其寓意,最好自己去效仿,做一首詩給孩子們理解,同時讓孩子們也去效仿。只有這樣,孩子們將會真正理解詩人的用意和心情。
-
8 # 普賢之路
唯有詩人懂詩人,其他妙解皆是蠢。
唯有詩人贊詩人,才有萬紫千紅春。
小孩子不解詩意很正常,漸漸就懂了。但可悲的是,很多不會寫詩而解詩的學者,在哪裡胡吹亂侃,倍覺可笑。
回覆列表
不理解詩人的情感,其實挺正常的。
不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用其他方法,幫助孩子背下古詩,(如果是老師要求),比如,思維導圖,繪圖法,快速記憶等方法。
背得快自然有成就感,自然背得多,自然理解得好,自然會喜歡上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