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sir讀書
-
2 # 旅途中的一天
路遙《人生》人生不易,且當惜之!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
生活啊,生活!有時候它把現實變成了夢想,有時候它又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看過這本書使人看到了那個年代的愛情,那個年代的無奈,夢想和現實的交叉,民風的淳樸,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當你真正從頭到尾看完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為劉巧珍而感到心痛,為她那炙熱的愛而感動,雖然她目不識丁,沒有文化,但她嚮往更現代的愛情,她嚮往有文化的人,她就是那麼無私的愛著高加林,她也慢慢的打破高家村的傳統,直到最後被拋棄而心灰意冷。但她有一句話“我還要活人呢”。初看可能會覺得高加林是一個負義之人,但仔細想想也是充滿著無奈,他是一個不甘心在農村一輩子的人,他想出去闖蕩一番,所以當有機會的時候,這確實是一個讓人很難的選擇,最終他選擇了遠方而拋下了巧珍。
命運也像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一樣,在沒有希望的時候突然給了他希望,當他把一切都計劃好的時候,準備大展宏圖之時,想要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的時候,又把他拉回到了現實,把他打回原形。但以前他有巧珍,而再回首巧珍已經嫁人了,他丟失了他最愛的人!
也許這就是人生的無奈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之時。不是所有事都能夠按照自己想象的去發展的!
-
3 # 怪譚先生
其實有很多詩詞都可以讓人讀完之後心裡久久而不平靜,因為自古以來很多優秀的詩詞都是作者內心真實的寫照。不僅如此,每一首詩詞的背後都是充滿了人生的經歷與感觸。所以,才能讓我們讀來去產生共鳴的緣故,但是都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人對詩詞的詩詞會產生共鳴,但不一定都會共鳴。能我產生那種強烈的共鳴,內心不能平靜詩詞,我首先想到的是清代納蘭性德 《浣溪沙》中“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說的是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賭書潑茶》的典故。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
尤其是“當時只道是尋常”,回憶自己與他的原配盧氏的生活,那時盧氏已經亡故了,所有的點點滴滴一到了回憶一定全是美好,失去盧氏後的納蘭:秋更涼,思斷腸,唯詞技見長。而這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足夠讓我們回憶有多少美好的事情就這樣流失了,不在了,而當時我們覺得這些的事情很尋常。
還有杜秋娘的《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秋娘(約791—?)
句句都是斷人腸的詩句,其中其實也說盡了時光不再的感慨,和“當時只道是尋常”成了“合唱”。我們試想,自己是不是當初沒有珍惜什麼人,什麼事,現在感覺遺憾呢?
李白有句詩: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沒有傷感,但也使得我內心聯想翩翩。
李白(701年-762年)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第一句看似很平常,沒有什麼,但第二句這種惆悵直接升級。原來第一句是為第二句埋伏筆的。試想他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春天,又念想起他那已經敗亡的南唐國,這種愁真的是“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麼多了。
-
4 # 手機使用者放飛的燕子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裡憶平聲。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辜負春心,獨自閒行獨自吟。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咶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以上都是納蘭性德的詩,我特別的喜歡。但我更喜歡鐘漢良演的納蘭性德。
-
5 # 66662847755忠誠衛士
毛主席的《沁原春,雪》和中國的四大名著。以及《永不止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鋼鐵是怎樣練成的》《感謝折磨你的人》《再累也要挺一挺,再苦也要笑一笑》《低調做人,高調做亊》《紅巖》外國名著有《復活》《母親》《紅與黑》《瓦爾登湖》《霧都弧兒》《羊脂球》《簡愛》《茶花女》《傲慢與偏見》《百年孤獨》《飄》《追風箏的人》《牛虻》《巴黎聖母院》這些書都是有著教育意義的書和催人奮鬥的書。看後,心情難以平靜,其中《永不止步》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兩本書是勵志書。百看不厭。其中《永不止步》這本書我己看了多遍。每次看,都令我感動,淚流不止。、這本書的作者是(澳洲)青年作家力克,胡哲寫的一本自傳書。他生下來四肢全無,靠著自己堅強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當我們生活中遇到挫折和險阻時,就來讀一讀這本書吧。它是一本催人上進,努力奮鬥的書。力克能做到的事,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我們又有什麼臉面去面對他呢?
回覆列表
有的詩作,讓人讀過之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比如——
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短詩只有短短四句話,題目是登幽州臺歌,但對幽州臺並沒有任何描寫,而只是抒發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而且還具有著震撼人心的效果。
《登幽州臺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身處寂寞的情緒。這四句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我們不妨來解析一下這首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
戰國時代,有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廣為流傳的禮遇事蹟,讓文人無限欽慕。但是,作者認為,像燕昭王之類的前世賢君,不復可見,而後來的賢明之主,自己也見不到,因此詩人深感生不逢時。
當他登上高高的幽州高臺,極目遠眺的時刻,只感覺到茫茫宇宙間,天長地久無盡,自己獨自佇立著不禁倍感孤單寂寞,因此悲愴地流下眼淚。
說起生不逢時,總會讓有識之士免不了對時世的感懷,這首短詩就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寥苦悶的心情。這種情緒常為封建社會許多懷才不遇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這首詩在藝術上,視野開闊,意境雄渾。全詩字數雖少,但豪邁奔放,極其具有感染力。詩的前三句,是以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背景,第四句屬於凌空一筆,一下子把自己的情緒展示於眾人面前,詩人讓自己慷慨悲壯的形象搶佔主位,讓讀者驀然有了古今相融合的感覺。
一說到懷才不遇到的話題,就有那麼多的文人墨客附和這一點,讓人覺得有點疑惑:
難道世上真有那麼多人懷才不遇?他們的才,是別人認可的,還是自己以為的呢?
關於懷才不遇,我真有話想說,其實自己身邊就有時常見到這樣的人,可惜的是,他覺得自己是懷才不遇,可是周圍人卻覺得他是無才可遇。
古代之所以有那麼多懷才不遇者,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社會價值的認可方式太單一。在社會多元化發展的今天,真正意義上的“懷才不遇”已經幾乎不存在,透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成為人才的例子太多了。
如果你現在仍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有時真的只是因為自己不夠斤兩,或是格局不夠罷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