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康源

    一、民族矛盾

    主要是胡漢之間民族矛盾

    1、起因:東漢後期以來,南匈奴的部眾和北匈奴的餘部多向漢地遷移,漢人統治集團因貪一時便利多用胡人為兵,如曹操就曾經大量使用“烏桓騎兵”,使胡人在後漢已成北方一大軍事力量,成為隱患。

    2、發展:到了晉朝,“八王之亂”時期,各王多用胡人士兵來充當“打手”,讓胡人介入漢人的內鬥,導致兵權進一步被胡人把持。

    3、暴發:胡人遷入漢地後本來多遭受漢族人歧視和欺負,“八王之亂”後,晉朝政權控制力大幅下降,北方漢地胡人就翻身農奴把歌唱,在取得一定兵權後,紛紛趁亂而起,從此北方就上演了“五胡亂華”之慘劇。

    4、調和:最後胡漢融合,建立了漢胡共治的國家政權。隋唐都是漢胡共治政權,並以此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中華民族不再單指漢族。

    二、階級矛盾

    階級矛盾有兩類:1、庶族和士族;2、軍事貴族和士族。

    1、起因:自漢武帝以來崇尚儒術,官僚多以經術起家,至東漢時逐漸形成了累世公卿,形成了中國獨有計程車族階級。士族一般壟斷了文官系統,成為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

    2、發展:魏晉以後,士族成了中國的統治階級,司馬家就是其中代表。特別是士族集團為長期維護期統治地方,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導致庶族和士族矛盾進一步激化。

    3、暴發:分兩類

    (1)南方:“永嘉南渡“後由於土族集團自身的腐朽(只尚清談,不習實務),喪失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統治能力。一些漢人庶族出身的將領脫穎而出,顯示出較高的政治、軍事才能,聲望與權力並進化為軍事貴族。庶族有了“刀把子”自然要同傳統士族集團奪權。最後“刀把子”砍斷了“筆桿子”,南朝宋、齊、梁、陳開國諸帝均為庶族將領出身。

    (2)北方。胡人本就沒士族,只有軍事貴族,胡人一方面在建立政權之初要打擊傳統士族中的豪強,一方面在建立政治後又要拉攏漢人士族,但又怕漢人士族權力過大。所以北方朝堂內胡人軍事貴族和漢人士族的鬥爭成了主旋律。

    4、調和:軍事貴族和士族共治(以武為主、以文為輔),隋唐後開始推行的“科舉制”初步解決了庶族的上升通道問題。庶族中的優秀人員不用“暴力革命”也能實現身份轉換,極大的緩解了階級矛盾。

    三、文化矛盾

    1、起因:(1)魏晉以來,儒學中衰,玄學、道教(東漢未便興起,如五斗米教)、佛教興起。(2)胡漢文化風俗不同。

    2、發展:因佛教是外來信仰,五胡也是外族入華,同時漢家文化習俗也和胡人文化習俗有較大沖突,所以五胡君主同氣呼應,對佛教特別垂青,頗予支援。後南方庶族軍事貴族上位,無法用儒學理論支撐其統治,轉化也推崇佛教。佛教在南北朝時期與本土的道教及儒學矛盾重重。

  • 2 # 朝史暮想

    這個問題其實蠻難回答的,因為這段歷史,首先史料相對不多,其次,這個時期的民族融合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血腥與殺戮,漢家史家很多都是刻意在避擴音及這個時期。

    南北朝的南北對峙,為什麼能持續如此之久?

    北朝

    第一,北朝的遊牧民族建立的朝代漢化程序被頻繁打斷

    我們知道,一統天下這個概念,其實是很漢化的。遊牧民族統治者前期的南下,更多是為了掠奪財富人口和追求富足的生活。要產生統一的概念,是需要高層已經漢化到了一定程度。而頻繁的政權更迭,內部的派系清洗,使得這個過程一直被打斷。

    第二,遊牧民族強者為王的心理

    遊牧民族是崇尚強者為王的。而漢化的過程其實算的上是“糖尿病”,很容易腐蝕墮落原先的當權者。所以,一旦胡人的統治層開始腐化,新的強者勢必開始奪權。然後再被腐化,再被奪權。這個迴圈屢試不爽。

    第三,北朝錯誤的民族政策

    我們說過,遊牧民族的特性就是劫掠財富。在漢化程度不高的時候,漢族人口於他們來說,覺得是一個負擔。我們只要你的財物,要把你的土地變成牧場,你們這些人對我們來說反而是可有可無的,多了還容易出亂。正是這種心態,才會出現種族仇殺,民族矛盾尖銳等問題,使得北朝的社會局面一直難以安定。

    南朝

    第一,門閥士族的沒落

    魏晉時期,門閥世族達到鼎盛。說白了,就是社會階層嚴重固化,底層民眾的上升途徑基本被封死。這些門閥大族,寧可用胡人,也不願意給底層士族晉升的機會。可以說,就是因為這種門閥士族的腐朽,才出現了“五胡亂華”的局面。

    大批的寒門子弟沒有了出路,所以往往會選擇從軍為將。南朝的很多開國皇帝,其實都是寒門庶民透過領兵上臺的。可笑的是,他們這群人上臺後,為了讓自己獲得支援,繼續重用門閥大族子弟。於是,又是一個可笑的歷史迴圈。政權開始更替。

    第二,南方本地士族的抬頭

    胡人南下,一大群北方頂級士族南下,建立政權。但是畢竟不是自己的主場,而且執政者也需要新鮮血液平衡朝局。於是,南方的本土士族勢力開始慢慢滲透進入南朝朝廷,且話語權越來越強。

    南方本土士族豪門,對於北方故土是沒有什麼感情的。他們只希望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所以對北伐收復失地,沒有什麼利益訴求和情感牽掛。

    第三,南遷的二代哥們開始使用南方的生活,北伐的念頭越來越弱

    這個好理解,遷一代們,對於丟失家園,損失財富那是刻骨銘心,都想著有一天北伐拿回失去的東西。而遷二代們由於出生在南方,對南方的地理氣候已經非常適應,對北方的感情也沒有遷一代這麼深厚。北伐,更多隻是口號而已

    客觀因素

    南北朝基本就是以黃河,長江作為地理分界線。北人騎馬,南人行船,這是前年的習慣。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大江大河,往往都是難以逾越的天塹。而北方大平原地帶,地勢平坦寬廣,非常適合遊牧民族的作戰風格,而南方多山地形,就限制了他們最大的軍事優勢。反之亦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ta2中現有道具中最沒有存在感的是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