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歪叔隨筆

    胸中有丘壑 筆下自華章

    寫文第一點就是興趣、第二點還是興趣、第三還他麼是興趣。不管是直接寫文,肯定都是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去寫。要想寫好一篇文章也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要有知識儲備還是看自己喜歡看的書,如果自己都不喜歡,不管是看還是寫你都不會有興趣繼續下去的。所以在想寫一篇散文之前先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然後攻克書籍,最後下筆。

    如葉聖陶大師《文心》中所寫,“景物是外面的經驗,對於景物的感想是內部的經驗。”(可以去讀一下這本書)

    以山野為師,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題材不限,隨心所欲。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那麼你身邊的一花一草一樹都可以入你的文章,當自己的文筆不夠時,寫景是最簡單也是最直觀的。

    《文心》所寫:“遊記有兩種寫法,把走過哪裡,到達哪裡,看見什麼,聽見什麼,平平板板地記下來,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覺,把接觸到的景物從筆端表現出來,猶如用畫筆作一幅畫一般,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記敘,後一法便叫做印象的描寫。

    入上所述,簡單直觀,易寫而且容易入筆模仿是最好的老帥

    前期你不會寫的時候,可以多讀一讀其它大家的散文。比如朱志清的《荷塘月色》,張愛玲的散文集以及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根據大家所寫的文章內容,引用到生活中,根據自己的感受去寫文學大家所寫個的內容。相互印證,反覆推敲。先模仿,模仿好了再自己寫

    ”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讀,勿只從文字上去學文學。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要觸發的功夫。觸發要是自己的新鮮的才好,我們只是襲用,就等於一味說人家說過的話,自己不說什麼了。只管把書讀呆,也沒有意義。在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去讀讀沒有字的書,在你眼前森羅永珍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

  • 2 # 文化一家人

    看到“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散文,而不是流水帳呢?”這個問題,我想起了前不久我寫的一篇習作:《我這樣寫散文》。

    2005年盛夏的一個晚上,我投宿在大西北一條數百里長的峽谷間。

    整條峽谷沒有一根草,沒有一棵樹,只有怪石巉巖呲牙咧嘴,詭異又猙獰。

    谷底,有一條湍急的河流從天山直洩而下。它像脫韁的驚馬,發瘋般撞擊著兩岸峭壁,蕩起震耳欲聾的轟鳴!我住的“房子”是用亂石堆砌的窩窩,窩頂胡亂苫著幾片油紙,沒有門窗,只有多稜角的窟窿,供人出入和通風。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他們與世隔絕,過著原始人的生活。每天,在自己一鎬一鍬挖出的洞穴裡爬進爬出,把刨下的煤炭拖出洞外,再攀緣峭壁,把煤炭背到半山腰的緩坡處,等待出售。

    晚上,我們圍坐在一起,一邊吃著用渾濁的河水煮做的飯菜,一邊天南海北地聊著。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那是一個書本里沒有的世界,是一個不親眼所見不會相信的世界。我明顯感覺到,先前自己對某些千篇一律宣傳的認知,是多麼幼稚可笑。

    夜深,勞累一天的挖野煤人都睡了。我坐在搪在石頭上的木板上,膝蓋當桌,藉著窩頂裸露的月光,開始寫日記。

    在此,我不想贅述那裡的洪荒曠漠,也不想細述挖煤人的險阻艱辛,只想說,我的散文大都在此類感應下生成。屆時的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文字像激流迸濺般傾洩到紙面上。

    有人把散文、小說、詩歌比喻成三種類型:一個人在路上正常行走,這是散文;這個人被突然推落河裡,這是小說;他竟從河裡蹦到月亮上,這是詩歌。對這個比喻,我基本贊同。

    這裡說的正常行走,不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而是腳踏實地身體力行。散文是心靈律動的真實反饋,它忌諱虛構做作,容不得粉飾雕琢,更不是簡單的臨摹敘述。只有深入生活咀嚼生活提煉生活,被生活感動得激情澎湃寢食不安方可動筆。

    於是,花鳥蟲魚有了靈性,山川大地有了生命,摹人狀物心旌盪漾富有神韻。也就是說,只有把心靈之泉那沒有汙染又清澈甘冽的瓊漿捧給讀者,使讀者舌底生津回味無窮,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散文。

    小說可以跌宕起伏地架構。

    詩歌可以翻雲騰霧地空靈。

    散文則不行。它必須釘是釘、卯是卯,字字珠璣,落地鏗鏘。事必驚人,情必感人,言必傳人,理必服人。否則,勢必陷入無病呻吟的泥沼,散文的魅力也就無從談起了。

    接下的就是語言。同樣題材,語言有昂揚激越,有樸素平和,有詼諧幽默、有栩栩如生。無論哪類語言,有一點必須明確,就是要感人抓人讓人讀得下去。這既是筆下功夫,更是語言的風格。

    我一直認為,文章的語言靠風格來駕馭。魯迅的風格如投槍匕首句句如芒,巴金的風格婉約透明似清泉流淌,趙樹理的風格樸實無華卻生動形象逼真感人。他們無愧語言大師,用語言給讀者插上聯想的翅膀,與他們一起飛向思想共鳴的天堂!他們為後人樹立了瞻仰凝望的高峰,每位寫作者都應勇敢向這個高峰攀登,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這個過程艱苦又漫長,甚至需要付諸一生,每位寫作者都必須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有人總喜歡參加這樣那樣的“培訓班”或“速成班”,學了一肚子理論,寫文章還是乾癟枯燥難以卒讀。殊不知,搞文學必須自己去“讀”、 去“悟”、去“練”去“磨”,除此之外,沒有捷徑可走。

    反之,沒有獨特鮮明的語言風格,缺少稜角,不見鋒芒,磨磨唧唧,哼哼呀呀,一味東施效顰人云亦云,再醇厚的思想也會顯得蒼白。

    在誘惑無處不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是否沉下心來,深入下去,耐得寂寞,堅守情操,是考量寫作者意志的事情。其考量標準不是作品多少,得獎與否,收入幾何。而是若干年後你寫的東西依舊膾炙人口,發人深醒,餘韻悠長。

    為此,激情過後,我總要把落在紙面的文字反覆推敲,常為幾句話盤亙數日,苦苦縈懷。“千磨萬礪方堅硬,淘盡黃沙始到金”!這不是前面說的雕琢粉飾,而是拒絕粗糙向精緻靠攏。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五官端正,爽目怡人呢!

  • 3 # 詭語娜娜作家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與詩歌、小說、戲劇文學不同,散文這類體裁,本身就包括許許多多各具特色的文學樣式。有偏於說理的散文,有偏於抒情的散文,也有有偏於敘事散文等等。

    散文常常被人們稱為文學中的“輕騎兵”,除少數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特寫外,散文的篇幅都比較短小,適宜迅速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的點滴感受,是一種現實性相當強的文學體裁。

    散文在表現手法上,很少受到拘束。它可以抒情,可以敘事,可以議論,也可以幾種手法融合在一起,夾議夾敘。只要出於再現現實,表達情感的需要,作者完全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採用自己認為恰當的藝術表現手法。

  • 4 # 陌上花開j

    個人比較喜歡散文。所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看似寫了很多無關的話語,但是主題卻提煉的非常明確,通篇都會緊緊圍繞一箇中心主題。而且通常散文的文字都像是在“話家常”,比較接地氣,可是營造出來的意境又非常美,尤其最後擺明觀點的時候,簡短有力,往往給人“念念不忘”的感覺。

    相比之下,流水賬就真的是流水賬了,長篇大論下來,凡事平均用力,沒有主題和重點,更多的是在“記錄”。所以,個人覺得,寫散文通常需要比較深厚的文字功底,能夠把所要表達的事物“打散”,還能夠輕而易舉的再把“散”聚到一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背叛了她,有兩個兒子,我們都不甘心離婚,她很痛苦,想挽回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