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逸軒書畫

    項羽烏江自刎最大的啟示應該是成王敗寇的道理吧!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指揮了鉅鹿之戰一舉殲滅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加速了大秦帝國的滅亡。

    秦王后,項羽與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期間屢屢破漢軍,項羽雖然是一位卓越的軍事指揮者,但過度的自信最終導致其兵敗垓下,最終憑一身神勇突圍至烏江畔,最終見大勢已去,又羞於面對江東父老,一代戰神最終揮劍自刎!

  • 2 # 皇寺史話

    對於項羽的一生,太史公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用了非常雄健的筆法作了描寫,筆者這裡只攫取項羽一生中的一件事,即項羽在滅掉秦國後裂地分封一事進行探討。

     

    分封制——封土建國

     

    分封制度起始於西周初建之際,而春秋戰國之時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了,旨在透過分封有血緣關係的宗室((也有姜子牙這類功臣和微子這類前朝的活化石)作為地方一級的軍政代表,即諸侯。諸侯自己擁有治國、統兵的權力,但地位較之周天子為卑,周天子作為周朝的“終身榮譽領袖”,處於宗教意義上的尊位。

     

    宗法制度的問題癥結在於,隨著時間的流逝,諸侯於周天子之間、諸侯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會日趨稀釋,諸侯對天子漸漸失去尊重,而諸侯之間就會因為或隱或顯的藉口發生爭鬥,乃至出現東周時期齊國大夫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將周天子作為“師出有名”的萬能藉口。

     

     

    分封制的隱患——楚國

     

    分封諸侯本來是件利益均沾的事情,可西周建立之初在分封諸侯的時候,不知不覺得罪了楚國,按道理來講,從周天子的爵位等級為“王”,“王”之下依次有“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魯國這樣的“禮儀道德模範國”分封給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這是公爵;宋國分封給了殷商的遺老微子,為了表示周武王的仁德,也封為公爵;姜子牙是最大的功臣,可惜不是親屬,但也給了個侯爵;其他的比如鄭國,就世襲伯爵;可偏偏強悍有為的楚國,因為地處荒蠻之地,民俗相對比較質樸,被封為“子爵”,並經常被視為蠻夷之邦,備受歧視。所以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乾脆自封為“王”,跟周天子同列,但楚國稱王日久,卻始終未能正式定鼎中原、雄霸天下,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楚國滅亡,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荊楚民風之強悍,貴族影響力之大,很快讓秦國嚐到苦果。

     

     

    項羽分封諸侯的貴族氣象

     

    秦二世無道,很快各群雄四期,最早反抗秦朝的陳勝、吳廣就是楚華人,他們建立的政權叫“張楚”就是說要張大楚國,但陳勝、吳廣畢竟不是雄才大略之人,很快殞命,但天下諸侯反抗暴秦的力量卻勢不可擋,而這些死灰復燃的諸侯之中,戰鬥力最為強悍的就是楚國,項羽、劉邦都屬於“楚軍戰鬥序列”,只不過項羽屬於“中央軍”,在解鉅鹿之圍的戰鬥中中令當年天下無敵的秦軍一戰喪膽,趙、魏、燕等諸侯被楚軍恐怖的戰鬥力所震撼,紛紛膝行而前參拜項羽,至此項羽就不再尊奉他的主子“楚懷王”(這個“楚懷王”並非戰國末年的楚懷王,只是因為楚地百姓懷念楚國當年稱王的雄姿,所以也立了這麼個形象代言人,其實這個楚懷王是項羽和他的叔叔項梁立的)。緊接著,項羽就做出了分封諸侯的舉動,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一次短暫的分封。

     

    有種說法,說項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大一統王朝才是封建王朝的大勢所趨。筆者看來,說這話的人純屬無聊,首先來看一個問題,封建和大一統的關係,大一統就一定不是封建王朝,因為只有周代才有封建制,即根據血緣親屬封土建國,自秦代以後中國都是君主制的大一統國家,沒有裂土分封的行為,何來封建呢?其次我們看看所謂的歷史規律,歷史規律不是數軸,可以簡單的定義為正反方向,歷史是由人寫成的,而人是複雜的,試問由人寫成的歷史規律怎麼能被這麼輕鬆的定義出來,所以勸那些被歷史教科書洗腦的人們,以及正在從事用歷史教科書給學生洗腦的老師,歷史沒有規律,但歷史有它自身的前提,這叫做“歷史理性”,所以大哲學家康德有《歷史理性批判文集》,黑格爾有《歷史哲學》,大歷史學家湯因比的專著也只敢叫《歷史研究》,而我們的歷史卻敢有階級鬥爭的歷史規律。

     

    項羽為什麼選擇分封諸侯,其實就是他“貴族精神”的體現,什麼叫貴族,從項羽之後很難被定義,因為從項羽之後已經沒有貴族了,項羽用他悲壯豪邁乃至剛愎自用的性格為中國的“貴族精神”譜了一曲剛到高潮就戛然而止的交響曲。項羽作為楚國貴族的後裔,楚國雖然自封為王,與周天子同類,但從楚國自封為王到被秦國所滅,從沒有真正意義上做過“王”,因為在他們眼中,做“王”的表現,就是要像周武王那樣裂土分封諸侯,做國家的“終身榮譽領袖”,秦始皇雖然統一六國,做了皇帝,可那隻不過是利用權勢威嚴駕馭臣下和子民的最高管理者,只是自己給自己打工的“董事長兼CEO”。中國曆代帝王,要想把屁股下的龍椅坐穩,只能靠緊握權力,做皇帝的只能像走鋼絲一樣,緊張、多疑、神經過敏般的度過一生,所以中國古代皇帝普遍人格不健全,這種精神狀態很難叫“貴族”,而在皇帝威懾之下的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只有百姓投之以無限羨慕的“大官”,他們之中一類是阿諛奉承、明哲保身的犬儒,而另一類則是把“文死諫,武死戰”當成行為藝術活體廣告的準犬儒,一旦得到皇帝賞識,就會和前一類沒有區別。

    項羽要做的,恰恰是周天子般宗教化的貴族,他要透過裂土分封的方式,彰顯其“教宗”般的榮譽感,他看不起秦始皇那種陰沉、殘暴的國家最高管理者,即皇帝,而是要做具有宗教“教宗”式的“終身榮譽領袖”,周武王式的正義楷模。在項羽小的時候,就見到過出遊的秦始皇,他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名言:“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說,項羽看不起秦始皇,因為他無非就是個國家最高管理者,高階勞動力而已,全然沒有超越世俗的神聖感、道德感,誰都可以幹。反之,當劉邦看到了秦始皇那前呼後擁的威儀時,卻羨慕的說:“大丈夫生當如是。”他一個泗水亭長出身的小官僚,最大的願望也就是把他的權力擴大,讓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大的地方歸他管,並且還得有人伺候,裝出一套很有威嚴的排場。筆者看來劉邦之流的想法沒有神聖性可言,只不過是權力的無限放大、無限疊加,但這種權力的放大和疊加,就是黑格爾所謂的“惡的無限性”。可項羽的悲哀在於秦始皇雖然被他所不齒,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舉動和前呼後擁的威勢,卻很大程度激發了劉邦之流對權力的“惡的無限性”貪婪,從漢朝以後,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也都是這種“惡的無限性”貪婪所誘發的極端暴力行為。在這種對“惡的無限性”貪婪成為諸侯們所認可的時代,項羽這種裂土分封的“周武王似的宗教追思(筆者下的定義)”就會被邪惡的貪婪基因所沖毀,項羽裂土分封的國家,沒有一個能夠規範好自己的疆域,反而都貪得無厭要侵奪別人的領土,就連一直處於“貴族道德”雲端之上的項羽,也最後未能免俗,被“惡的無限性”貪婪所佔有的項羽,貴族精神全無,當他發動侵奪他國領域的那一刻,就已經為最後的“貴族精神”判了死刑,貴族精神的終結,不僅僅在於項羽死亡,而在於他萌發了侵吞他國領土的想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發動機氣缸鋁合金的和鑄鐵有很大的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