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桑藝遊

    代表僅是代表,代表研究深了,就成個案了,把代表身上自己獨有的也研究出來了,就不是代表了。話說的有點繞

    一類的特徵屬性,怎麼研究都是研究的他的特徵,而不是全部,更有代表性。

  • 2 # 閆秀樂

    文學作品在其社會地位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要比現實中的人物更具典型性、代表性、普遍性。往往一個人物,都是有數個代表人物集中到一起來的。而且作家創作文學作品,決不是簡單的照搬生活原型,而是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了濃縮、提煉、概括,進行了再創作,而行成的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

    研究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要比你研究現實生活中代表人物,得到的資訊量要大的多,而且更具代表性,更典型。

    比如“白毛女”的形象,比任何單個的受壓迫少女都更典型。

    而且文學作品中的社會環境,時代特點都可以烘托人物的性格,認真研究資訊量是相當大的。

    比如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史料浩如煙海,你如果想了解當時的社會面貌、風尚習俗、當時人民的生活方式與當時人們生活在戰爭中的思想感情,你就必須要藉助於文學作品。

    《亂世佳人》又名《飄》,在作品中都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境況。象十二橡樹的烤肉野宴、亞特蘭大的義賣會、傑拉爾德的葬禮等場面,十分形象地展示了社會的風情。

    而且文學作品的視角是全方位的,你讀了《亂世佳人》,還可以瞭解戰爭期間傷病員缺醫少藥、肢殘體缺的悲慘狀況,南丁格爾在倫敦創辦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的情況,美國三K黨的起源以及在那個歷史階段的活動情況,以及俘虜營,士兵遣返途中的狼狽相等等。

    而且文學作品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劃,也都鞭辟入裡,發人深思。人物形象鮮明,音容笑貌躍然紙上,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情節常常是妙趣橫生,不至於使你在研究中厭煩。

    這些都是人們願意研究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原因。

  • 3 # 全峰山

    作家透過形象思維,依據從生活中得來的素材,在自己的頭腦中進行加工,化為″藝術形象″。並構思為統一的藝術整體,修改再創作,最後進入藝術表達,這一創作″藝術形象″的過程,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

    反過來,透過研究文學作品裡的人物形象,再去分析這某一類人的特徵屬性,莫非是對該作品進行鑑賞品評,或者是幫助自己提高創作的悟性等。

    問題來了,為什麼不直接去研究某一類人物中的代表呢?這要從兩個方面回答:①如果是藝術形象,那麼自古到今,未發現藝術形象中的″代表人物″;

    ②如果從現實生活中去找代表人物,可以這樣結論一一生活中的事實不等於藝術的真實,藝術的真實比生活中的真實更能揭示生活的本質!

  • 4 # 魯源

    首先,文學作品裡的人物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生活中的一類群體和人物,只是某一個方面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個體,有他產生和生存以及社會環境和交往的侷限性,只是一個個個性人物;而文學作品的人物,是來源於生活各個群體和個體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是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鮮明特點的人物。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其人物的特點和特徵屬性具有高度和普遍性和特殊性完美結合起來的人物,其特徵屬性更加鮮明。其實,文學的特殊屬性之一就是塑造典型人物,文學作品的人物都是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更便於人們去分析和研究。

    其次,文學是非常神奇的,生活中的人物在文學作品裡都有其代表性的,也是具有鮮明特徵的,可以說,文學作品的人物要多浪漫有多浪漫,要多深刻有多深刻,要多思辨有多思辨,要多論析有多論析,好的典型人物好得有特點、個性,無以倫比,壞的典型人物也是非常透頂的、極致的,有鮮明特點人物,特徵屬性都是登峰造極的。

    再是,文學作品裡具有特殊屬性的人物,都是真實的來源於生活的體驗後的昇華和塑造,真實且具有鮮明的特殊屬性。舉個例子,我們大都生活在基層,對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等等都有了解,但對於一個地方的其他人物就缺乏瞭解,如我們雖然和省委書記、縣委書記等居住在一個城市,但是對他們的生活和特殊屬性卻不盡瞭解,如果你要了解且是對談是不可能的。然而,在文學作品裡卻都有一些介紹,清官、貪官等特殊屬性一清二楚。

    另外,當文學作品能真實反映生活場景和某種事件的時候,這裡面還包涵了另一層意思,這裡的真實已經生成為我們經由文字轉化生成的藝術的真實。正是這種藝術的真實,才能讓我們在心中念想驅使下,將生活中偶然發生的哪些具有特殊屬性和某些閃光的東西變成藝術的真實。這些人物在文學作品裡的特殊屬性都是存在著、鮮活著、律動著,可以讓我們在較短的時間內研究這些人物的特殊屬性。因為文學和文字,這種奇妙的轉換、嫁接和勾連,它讓我們一下子就可以放縱自己的思緒和感情,去接觸、碰撞那些我們生活中所不能實際感受和碰撞的人物,從而在文學作品找到哪些具有特殊屬性的人物讓我們去分析、去研究。

    因此,人們要研究文學作品裡的人物形象去分析一類人的特殊屬性,而不是直接研究這一類人中的代表人物。

  • 5 # 光潛

    你的問題至少涉及這樣三個方面的問題。

    1,文學藝術作品中人物與生活中人物的關係。

    文學作品中人物是虛構的,但又是生活中一類人的典型化。用恩格斯的話說是現實生活“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再創造。用魯迅先生的活講,臉是上海的,眼晴是北京的,嘴是四川的,衣著是湖南的,總之是一個“拼湊起來”的人。

    2,為什麼有人去研究文學作品中的人?

    這就是文學作品的社會審美教化功能。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中指出,評價文學作品有二個標準,一是政治標準,二是藝術標準。政治標準也就是社會審美教化功能。這二個標準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沒有例外。

    研究文學作品中典型人物並加以宣傳,就是要對讀者辨明學習或揚棄的標竿,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

    3,生活中的英雄模範人物,善行美德都可以直接寫進文學作,比如詩歌、報告文學。但是,必競過於太個體了,也缺乏審美教化需要的普適性的對一切人都有感動教化的典型意義。

    在理論上講,藝術真實遠勝於生活真實。這也正是藝術作品中典型人物藝術生命長青,能夠教育影響N多代人的原因和魅力所在。這是生活中同類人物不可比擬的。

    希望你能夠讀一點文學藝術方面的理論著作,對這些問題就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對自已今後的人生道路也會裨益不少。

  • 6 # 肖鄅

    所謂的代表人物,也只是代表著一部分。說白了,再怎麼代表,終究只是一個人。

    人物形象代表個人,但個人代表不了一群人的特徵屬性。

  • 7 # 石千石519

    文學、藝術離不開觀察,從觀察中吸收營養,豐富作品中去。僅僅是停留在研究他人作品中的人物是不夠的,研究他人作品中人物,只是吸收某種成分而已。

    大千世界,人物、內心、心理、勞動、生活其實是形形色色,其結果當然不雷同、不一樣了。當然,托爾斯泰,就是文學泰斗,在描寫人死了的狀態,並不是直接寫人死了,而是從側面寫的,與其離不開觀察、想象力分不開的,非常細心細緻、生動、獨特:蒼蠅從他睜開的眼睛爬過去,…………。活人的眼睛睜開了,能爬蒼蠅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大影帝,有人說演技無人能敵,你認為黃渤是否能夠超越葛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