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處於青春期表現出對家長強烈的反抗,頂撞,吵架發脾氣不合作,挑戰家長權威,厭學逃學,甚至有的還喝酒抽菸,離家出走。還有的青少年對家長和老師的命令消極抵抗,採取不溝通不理睬,沒反應,漠不關心的態度,總是一副生人勿近的表情,一臉的不屑,讓家長無計可施。還有的表少年表面答應,背地裡仍然我行我素,對家長、老師隱瞞,有時候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
青春期表現的強烈程度,因每個孩子性格不同而有所差別。但是他們都有著共同的渴望,渴望長大,渴望被認可,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證明成長,雖然他們表現得不可接近,但是仍然渴望尋找同伴,被人理解。孩子叛逆期的到來,就標誌著家長到了改變溝通方式的時候了。
1、生理因素
決定一切心理現象的根本是生理因素,我們大腦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區。一是邊緣系統,它由海馬體和杏仁核構成,它主要負責管理記憶,學習新知識,體驗情緒,注意這裡說的是體驗情緒,而不是管理情緒。二是前額葉皮質,它負責人的高階認知功能,包括做決定執行計劃,一直抑制衝動,自我認知以及理解他人。簡單的說就是邊緣系統負責接收資訊,前額葉皮質負責處理和反饋資訊,兩個功能區需要不斷的合作,但是它們的發育並不是同步的。
邊緣系統在15歲時已經接近成熟,這時,孩子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學習能力以及感受情緒的能力,但是控制情緒、執行計劃以及理解他人的能力,需要到25歲才逐漸發育成熟。也就是說15歲左右的孩子能夠很快的學習新知識,卻很難自律地去完成計劃,他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生氣和憤怒,但很難控制住衝動,他在乎自己的感受,卻很難做到理解和體諒他人。大腦功能區發育的不均衡導致了青春期的孩子做不到用理智戰勝情感。
2、心理因素
再加之這個年齡特有的心理特點,孩子會關注自己身高長相的變化以及在乎他人的評介,用叛逆的方式表達自己是個獨立個體,面對各種壓力無處排解,上了初高中後有比小學更復雜的人際關係,以及這個年齡的孩子愛面子,不願表達和求助。心理和生理的雙重作用決定了青春期的孩子面對著很多從沒感受過的焦慮、壓抑、憤怒的複雜的情緒。
孩子不是不努力,不是不懂事,而確實是能力不足。在這個時期,看上去芝麻大的小事是足可以打擊孩子的鬥志,以至於有傷害他人或親生的想法和衝動,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發育成熟到足以應對這些從沒遇到過的問題。而且很多家庭中缺少溝通,當然父母也很少關注到孩子的變化,有的家長習慣了控制孩子,卻沒注意到孩子細微的不情願,和叛逆的苗頭。還有的家庭習慣性粗暴管教,不僅讓孩子不再願意吐露真情,親子關係也產生了裂痕,很難再彌補。在家長嚴格的管束下,長期壓抑的孩子,用各種方式尋找爆發的出口。
3、外在環境
同時,外在環境也影響著孩子,初高中不像小學學習那樣輕鬆,每次考試的分數排名就像無形的大山,壓的孩子們不得喘息。同學之間有意無意的攀比之風在空氣中蔓延,雖然身處學校,但還是能感受到種種的不公平,例如為什麼有的同學不怎麼學習還比自己的成績好,為什麼有的同學總擾亂紀律卻能總受到表揚,為什麼有的人可以衣食無憂,有錢任性,這些問題在孩子的腦中總是揮之不去。社會的浮躁造成家長和孩子的急功近利,家長想掙錢快,孩子想要學習享有捷徑,這些都是社會因素造成人們的扭曲心理。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大潮下,大人也辨不清方向,何況十幾歲的孩子。
我們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孩子在這些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表現出的焦躁、憤怒、不安乃至失控都是這些非常態下的正常反應。孩子正處於無助的時期,要面對那麼多他們遇到過的問題,他們當然需要我們的幫助。那麼家長是選擇幫助他,跟他共同面對問題,還是孤立他,放任他被這些想不明白的問題困擾,被自己把持不住的壞情緒所左右呢?當然。無論什麼時候,家長都不可能放棄孩子,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如何對待叛逆期的孩子吧。
首先我們要端正認識,青春期的孩子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想掙脫,想成長,想闖出一番自己的天地,所以青春期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探索期,孩子在探索新的生活方式,長大了的孩子對以前那種被人管束的生活開始厭倦,他想要自己做主。對於孩子的願望,我們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認可,理解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而不是認為他是無理取鬧,認可孩子勇於探索的精神。比如一個孩子明知道夠不到桌子上的糖果,但仍然努力嘗試,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肯定孩子的勇氣之後,幫忙想辦法以達到他的目的,而不是呵斥他不知深淺。我們要讓孩子一個看上去自不量力的舉動變成孩子的一個新的突破,挖掘孩子身上原有的潛能,進而引導他學會理性思考。很多時候孩子只不過是採用了錯誤的方法表達了正常的願望,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孩子。
泰戈爾說愛的別名叫理解,讓孩子真切的感受到愛的方式就是理解,同時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表達出對孩子的尊重,什麼是尊重呢?尊重就是在乎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當做一個成年人,這個時期的孩子愛面子勝過愛惜很多東西,不要在眾人面前批評他,就是對他最基本的尊重,尊重即認可,孩子即使得了很少的分數,但仍有想好好學習的願望,認可孩子雖然看上去平平無奇,但仍有可取之處,認可更是信任相信孩子天生向上,相信即使是成績最後一名的孩子也是想學好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給孩子優質的陪伴,陪伴不是監視他,也不是在旁邊悠閒的玩手機,更不是用各種學習班佔據孩子的時間,陪伴是感受孩子的感受,感受著孩子學不進去的無聊,與孩子一同承受考試失敗的沮喪。同時我們要比孩子更清醒,幫助孩子燃奮鬥的火苗,和孩子一起努力共同成長。
在青春期,孩子有自己的學習任務,家長也有屬於家長的功課,就是營造一個好的親子關係。有的家長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愛嘮叨,嘮叨看上去不疼不癢,但是它可以摧毀任何一個親密無間的關係。
那麼家長的功課就是停止嘮叨,家長要從訓練自己的延遲滿足開始。延遲自己看見孩子就生氣,一生氣就想發火的脾氣,延遲表達自己想說且說了100遍仍無用的話,延遲那種只做一點努力就想有所改善的想法。成長是一件很慢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智慧,足夠的延遲滿足能力,來等待孩子成長。
叛逆期是孩子的探索期,這更是家長的成長期與蛻變期,很多家長在學習教育青春期孩子的過程中,也學會了許多其他技能,有的為了給孩子作榜樣,更是把英語學得比孩子還好。家長不斷成長是為孩子,更為了自己。青春期有點難搞定,但同時也給了孩子與家長更多的成長機會。
很多處於青春期表現出對家長強烈的反抗,頂撞,吵架發脾氣不合作,挑戰家長權威,厭學逃學,甚至有的還喝酒抽菸,離家出走。還有的青少年對家長和老師的命令消極抵抗,採取不溝通不理睬,沒反應,漠不關心的態度,總是一副生人勿近的表情,一臉的不屑,讓家長無計可施。還有的表少年表面答應,背地裡仍然我行我素,對家長、老師隱瞞,有時候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
青春期表現的強烈程度,因每個孩子性格不同而有所差別。但是他們都有著共同的渴望,渴望長大,渴望被認可,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證明成長,雖然他們表現得不可接近,但是仍然渴望尋找同伴,被人理解。孩子叛逆期的到來,就標誌著家長到了改變溝通方式的時候了。
一、孩子為什麼叛逆呢?1、生理因素
決定一切心理現象的根本是生理因素,我們大腦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區。一是邊緣系統,它由海馬體和杏仁核構成,它主要負責管理記憶,學習新知識,體驗情緒,注意這裡說的是體驗情緒,而不是管理情緒。二是前額葉皮質,它負責人的高階認知功能,包括做決定執行計劃,一直抑制衝動,自我認知以及理解他人。簡單的說就是邊緣系統負責接收資訊,前額葉皮質負責處理和反饋資訊,兩個功能區需要不斷的合作,但是它們的發育並不是同步的。
邊緣系統在15歲時已經接近成熟,這時,孩子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學習能力以及感受情緒的能力,但是控制情緒、執行計劃以及理解他人的能力,需要到25歲才逐漸發育成熟。也就是說15歲左右的孩子能夠很快的學習新知識,卻很難自律地去完成計劃,他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生氣和憤怒,但很難控制住衝動,他在乎自己的感受,卻很難做到理解和體諒他人。大腦功能區發育的不均衡導致了青春期的孩子做不到用理智戰勝情感。
2、心理因素
再加之這個年齡特有的心理特點,孩子會關注自己身高長相的變化以及在乎他人的評介,用叛逆的方式表達自己是個獨立個體,面對各種壓力無處排解,上了初高中後有比小學更復雜的人際關係,以及這個年齡的孩子愛面子,不願表達和求助。心理和生理的雙重作用決定了青春期的孩子面對著很多從沒感受過的焦慮、壓抑、憤怒的複雜的情緒。
孩子不是不努力,不是不懂事,而確實是能力不足。在這個時期,看上去芝麻大的小事是足可以打擊孩子的鬥志,以至於有傷害他人或親生的想法和衝動,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發育成熟到足以應對這些從沒遇到過的問題。而且很多家庭中缺少溝通,當然父母也很少關注到孩子的變化,有的家長習慣了控制孩子,卻沒注意到孩子細微的不情願,和叛逆的苗頭。還有的家庭習慣性粗暴管教,不僅讓孩子不再願意吐露真情,親子關係也產生了裂痕,很難再彌補。在家長嚴格的管束下,長期壓抑的孩子,用各種方式尋找爆發的出口。
3、外在環境
同時,外在環境也影響著孩子,初高中不像小學學習那樣輕鬆,每次考試的分數排名就像無形的大山,壓的孩子們不得喘息。同學之間有意無意的攀比之風在空氣中蔓延,雖然身處學校,但還是能感受到種種的不公平,例如為什麼有的同學不怎麼學習還比自己的成績好,為什麼有的同學總擾亂紀律卻能總受到表揚,為什麼有的人可以衣食無憂,有錢任性,這些問題在孩子的腦中總是揮之不去。社會的浮躁造成家長和孩子的急功近利,家長想掙錢快,孩子想要學習享有捷徑,這些都是社會因素造成人們的扭曲心理。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大潮下,大人也辨不清方向,何況十幾歲的孩子。
我們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孩子在這些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表現出的焦躁、憤怒、不安乃至失控都是這些非常態下的正常反應。孩子正處於無助的時期,要面對那麼多他們遇到過的問題,他們當然需要我們的幫助。那麼家長是選擇幫助他,跟他共同面對問題,還是孤立他,放任他被這些想不明白的問題困擾,被自己把持不住的壞情緒所左右呢?當然。無論什麼時候,家長都不可能放棄孩子,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如何對待叛逆期的孩子吧。
二、如何對待叛逆期的孩子?首先我們要端正認識,青春期的孩子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想掙脫,想成長,想闖出一番自己的天地,所以青春期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探索期,孩子在探索新的生活方式,長大了的孩子對以前那種被人管束的生活開始厭倦,他想要自己做主。對於孩子的願望,我們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認可,理解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而不是認為他是無理取鬧,認可孩子勇於探索的精神。比如一個孩子明知道夠不到桌子上的糖果,但仍然努力嘗試,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肯定孩子的勇氣之後,幫忙想辦法以達到他的目的,而不是呵斥他不知深淺。我們要讓孩子一個看上去自不量力的舉動變成孩子的一個新的突破,挖掘孩子身上原有的潛能,進而引導他學會理性思考。很多時候孩子只不過是採用了錯誤的方法表達了正常的願望,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孩子。
泰戈爾說愛的別名叫理解,讓孩子真切的感受到愛的方式就是理解,同時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表達出對孩子的尊重,什麼是尊重呢?尊重就是在乎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當做一個成年人,這個時期的孩子愛面子勝過愛惜很多東西,不要在眾人面前批評他,就是對他最基本的尊重,尊重即認可,孩子即使得了很少的分數,但仍有想好好學習的願望,認可孩子雖然看上去平平無奇,但仍有可取之處,認可更是信任相信孩子天生向上,相信即使是成績最後一名的孩子也是想學好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給孩子優質的陪伴,陪伴不是監視他,也不是在旁邊悠閒的玩手機,更不是用各種學習班佔據孩子的時間,陪伴是感受孩子的感受,感受著孩子學不進去的無聊,與孩子一同承受考試失敗的沮喪。同時我們要比孩子更清醒,幫助孩子燃奮鬥的火苗,和孩子一起努力共同成長。
結束語在青春期,孩子有自己的學習任務,家長也有屬於家長的功課,就是營造一個好的親子關係。有的家長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愛嘮叨,嘮叨看上去不疼不癢,但是它可以摧毀任何一個親密無間的關係。
那麼家長的功課就是停止嘮叨,家長要從訓練自己的延遲滿足開始。延遲自己看見孩子就生氣,一生氣就想發火的脾氣,延遲表達自己想說且說了100遍仍無用的話,延遲那種只做一點努力就想有所改善的想法。成長是一件很慢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智慧,足夠的延遲滿足能力,來等待孩子成長。
叛逆期是孩子的探索期,這更是家長的成長期與蛻變期,很多家長在學習教育青春期孩子的過程中,也學會了許多其他技能,有的為了給孩子作榜樣,更是把英語學得比孩子還好。家長不斷成長是為孩子,更為了自己。青春期有點難搞定,但同時也給了孩子與家長更多的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