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莓愛旅行

    李敬業討伐武則天,轟轟烈烈又有正當理由,兩個月便敗亡了是因為這三點原因。第一點原因是李敬業是擁護的人不對,第二是他戰略設計失敗了,由主動的局勢變成了被動的局勢,第三點是武則天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武則天大家很熟悉了,是歷史上有名的女皇帝。雖然是女人,但在治理國家這方面不輸給男人。雖然她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但當時她稱皇也是有很多人是不贊成的。有一部分原因是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了這些人的思想。突然在他們的頭上出現一個女人,他們自然不會服氣。在這麼多不服的人中,有一個叫李敬業的人。李敬業是李世勣的孫子,李世勣的一生為大唐立下很多功勞。李敬業當時討伐武則天,是為了恢復大唐的事業。這在當時是一件很正義的事,支援他的人也非常多。不過李敬業有一點做得很不好,那就是他擁護的物件不對。本來大家都以為他會擁護李顯繼位,因為李顯是李治立的太子,所以擁護他非常合情理。但他卻沒有這樣做,找了一個很像李賢的人,告訴大家大家李賢還在人間。這樣一來,很多人都看到了他的野心,自然也不再支援他。李敬業在討伐的時候,有兩個計劃,一個是北上取洛陽,一個是南下攻金陵。如果選擇北上取洛陽,勝利的機率會大一些,但最後他卻選擇了南下攻金陵。南下攻金陵暴露了他的野心,把當時的形式由主動變成了被動。人們看到李敬業的野心後,都非常失望。看到武則天把國家打理得很好,慢慢就消除了造反的想法。

  • 2 # 鯉波說史

    大家都知道,李敬業是李績的孫子。並且是世襲了李績的爵位。李敬業討伐武則天,確實找到了一個正當的理由,但李敬業討伐武則天的真正原因是李敬業在為官期間,因貪汙受賄,受到武則天的處罰。由刺史降為通判,所以李敬業懷恨在心。趁機聯合各州討伐武則天

    由於打著反武恢復李唐的旗號,開始李敬業得到了各地的支援,部隊迅速發展壯大,在選擇進攻洛陽還是進攻金陵時,他認為金陵有王者之氣,所以放棄進攻洛陽的良機,佔領金陵後,停止不前,被大家認為並不是真正為了恢復李唐,而是為了一己之私,於是大家作鳥獸散,最後李敬業兵敗被殺。

    李敬業反武,李績也受到連累,被拋屍荒野。李敬業被滅族。只有李敬業的叔叔堅決反對李敬業的行為,得到武則天的重用,後來也被罷免。

    神龍政變後,李唐中宗即位,感念李敬業的反武行為,恢復李績的名譽,重新起用了李敬業的叔叔,李績的後代也只剩下李敬業的叔叔一支。

  • 3 # 子由拍案驚奇

    唐初的名將徐世績因為功績赫赫,被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為李,又因為避諱李世民的名字,直接單名一個績字,這個李績,也就是後來被人們嘖嘖稱道的徐茂公原型。

    李績極其為唐太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甚至說對李績說,“欲託以孤幼,思之無如卿者”。而李績對此越加謹慎,子孫之中,最讓李績不放心的一個人就是李敬業。

    據《新唐書》中所載,“ 敬業,少從勣征伐,有勇名。歷太僕少卿,襲英國公,為眉州刺史。嗣聖元年,坐贓,貶柳州司馬。”也就是說,做為唐初名將李績的之孫,李敬業確實也經歷過戰爭場面,他繼承了李績的爵位,也做了地方官,但是官場失意,被貶官降職。

    在這種情況之下,恰好趕上武則天執政期間,新舊體制與觀念交織逆反,朝野上下波動不小。

    李敬業自己有著李唐貴族圈子裡的人脈與資訊,自己又有軍事經歷和地方執政的經驗。所以,他在揚州開始聚集軍兵,宣傳鼓動,以恢復李唐江山的名義,號召宇內人等,起兵推翻武周王朝。一時之間,募集軍兵10萬,從者如雲。

    那麼,“李敬業討伐武則天,轟轟烈烈又有正當理由,為何兩個月便敗亡?”

    俗話說,插起招兵旗,就有吃糧的。李敬業揚州這裡插旗造反,迅速之間,遠近聞名。當時朝野上下,對這件事大多都持觀望態度。

    武則天問策於當時的宰相裴延,裴延竟然說,您如果還政,那麼這些造反的人不就沒有理由繼續下去了嗎?

    這件事從另一個角度看,說明當時就連朝廷大員都認為李敬業的造反勢力分量很重。

    躊躇滿志的李敬業著令駱賓王向天下發出了那篇有名的“討武曌檄”,軍事力量也開始準備有大的舉動。

    李敬業的謀主魏思溫向李敬業提出,應該迅速而果斷的兵發洛陽,義旗指處,天下之人看得清清楚楚,昭示著起兵的宗旨就是恢復李唐山河。

    可是,此時此刻的李敬業,卻昏招湧出,執意的去攻打南京,想攻下這塊地盤之後,以此與武則天對峙,這樣的話,首先就失掉了利用民心士氣一舉攻下東都洛陽的一次絕佳的機會,也使得武則天有充足的時間來調兵遣將,彙集四方之力,壓向造反者的軍隊。

    李敬業其人,經歷、資歷、閱歷都不錯,但是,做造反的買賣,畢竟是頭一遭。獨掌十幾萬人的軍隊,他就更沒有其祖父李績的本事了。

    在軍事鬥爭的具體指向上,李敬業犯了大錯,貽誤戰機。在政治導向上,他也是昏招迭出,自取其咎。

    造反伊始,李敬業以太子李賢的名義起兵,這在平民百姓當中是有號召力的,可是,在大小官員當中,這樣的說辭就是笑話,因為官員中大部分人都清清楚楚的知道太子李賢已經死了。

    這樣以來,不能迅速的用軍事手段開啟局面,輿論鼓動上又相形見絀,而武則天處斬了不合作的宰相裴延,又迅速的集結起35萬軍隊,用李唐宗室李孝逸率領,果斷的壓向造反的軍兵,未及兩戰,李敬業這十萬人就被擊潰,李敬業身死軍中。

    綜上所述,李敬業起兵造反,一時天下矚目,但是,造反本為兇險之事,以小搏大,難見成就,其延誤時機,又志大才疏,是故大事不成,身死軍滅,可謂英雄劫數也,又何足道哉?

  • 4 # 弱國無外交

    李敬業,又名徐敬業,唐代將領,李績之孫,承襲英國公,反武鬥爭的主要領導者之一。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李顯繼位,不久武則天以太后臨朝聽政,廢李顯。同年,徐敬業和唐之奇等人都因為這件事被罷官免職。幾個人心懷不滿,在揚州共同謀劃作亂,企圖恢復李顯的帝位。駱賓王曾寫了著名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並在民間找了一個和李賢很像的人,號召民間,很快聚集數十萬人。謀士魏思溫勸李敬業說,你是打著恢復皇帝權力的旗號起兵的,應當率大軍大張旗鼓向洛陽進發,這樣大家都知道你是救援太子的,四面八方都會響應。而另一個謀士薛中璋則說,金陵有帝王氣象,又有長江天險,足以固守,不如先取常,潤二州,作為奠定霸業的基礎,然後買向北奪取中原,這樣進可攻,退可守。李敬業不聽魏思溫的。準備南下奪取潤州,魏思溫又給他建議說,合併一處也更容易獲勝,李敬業又沒聽他的,兩決策的失誤,已經註定了這場起義會失敗。

    後來,李敬業頻繁作戰失利,唐軍採用先弱後強的策略,先攻打徐敬猷,後攻打徐敬業,後來徐敬猷自身逃跑。徐敬業帶兵固守下阿溪,被唐軍用火攻,部下損失七千餘人,他帶領妻子兒女輕裝討回江都,投奔潤城,準備從海上逃亡高麗,被大風阻止,他的部將王那相砍下徐敬業,徐敬猷,駱賓王的首級向官軍投降,餘黨唐之奇,魏思溫一併逮捕,最後被斬首,轟轟烈烈的唐初倒武復唐的運動失敗了,這次失敗進一步讓武則天加強了中央集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里影業今年將如何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