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卦問道

    素字,由系字加出頭的王字而成。素書屬於幫助王成就大業的書。素,本身就是如此。不僅是白方人士會如此,黑方人士也是如此。權色名利人人皆喜歡,所不同的是在得到這些要考慮後果影響。根據後果和影響所採取的方式方法就是素書的思維邏輯。

  • 2 # 華商904

    <素書>解讀裡提到,素書傳說是黃石公將道儒兩家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套處世哲學,道家思想的主旨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為而治國。而儒家主張仁政,集中權利為民眾做好事。儒家主張教化,所以推崇聖人;道家主張自化,所以認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所以能把這兩種思想主張融合一體,實則是蠻難的,當然<素書>還是偏重於道家的,但與<道德經>是完全不在一個層次的,<素書>的重點還是在於總結當下社會中的一些具體規律,比方說,你的某種行為,會導致何種結果,根據現在的情況,預知未來的情況會怎樣的。主要是指導人們如何為人處世,如何治國安邦,相對實用些,都是講“術”。

  • 3 # 昂首高歌散淡人

    《素書》為秦時五大隱士之一黃石公所著,因"三考張子房"的故事而得名《圯橋授書》。

    漢朝名相張良青年時期,在橋上遇一白髮邋遢老人,破皮爛履,蓬頭垢面,人人遠離,躲著走開,只有張良扶老人過橋,然後兩次相約,橋頭會見,老人都失約,第三次,老人竟將很破很髒的鞋故意丟到河裡,要張良撈,張良真的不顧危險,不怕寒冷撈出鞋子,並屈身為老人穿上,隨後老人贈《天書》一部,成就張良偉業。

    宋朝張商英《素書》原序雲,黃石公秦之君子也,其書簡,其意深,雖堯禹文傳,周公,孔,老亦出此矣!《素書》短短六章含蓋了儒,釋,道,雜(雜家),遊,(遊歷家)的精義,溶道,仁,義,中庸於一身,自成獨立完整的思想體系,詮釋了霸業用人之原則,解析了作為輔政之臣加強自身之軌道,構建了完滿合理的治國興邦系統方法,定義了繁繁紅塵,茫茫人世的做人之道…也正是得益於《素書》的精要,才使張良縱橫官場,開闔相位,功成名就後隱退,避免了"飛鳥盡,良弓藏,走狗烹"的悲催下場。

    正是因為《素書》的"素"純淨的團結幫助,"簡",簡單的扶危,簡單《素書》,取其"乾淨",″純白"而為″素"

  • 4 # 旭述辯證法

    素書相傳是張良從黃石公手上得到的,內容是關於如何治理天下的一本書籍。素書的真偽現在在學術界還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

    張良得到素書的故事很有意思。有一天張良在城外見到一個老人,老人故意將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張良覺得老人很奇怪,但是出於禮貌還是在橋下幫老人把鞋子撿了起來,並幫老人把鞋子穿上。同樣的事情,老人做了三次,張良三次都幫老人把鞋子撿起來並幫老人穿上。老人便說,我有一個禮物送給你,你明日一早過來。結果張良在第二日一早,在橋上見到老人,老人早早的已經到了橋上。結果老人說年輕人這麼不懂禮貌,還要讓我這樣的老人來等你,我們明天再見。第二天張良在城門一開啟的時候,就出了城門,走到橋邊發現老人還是先到了。第三天,張良就沒有住在城裡,早早的就來到了橋邊,老人遂把素數送給了張良。訴書的基本內容,是如何輔助君王管理天下,是事物發展背後的本質。張良說,我只用了素書當中的一部分就輔佐了劉邦,爭得了天下。而素書當中還有更多的內容,可以在不同的領域去應用。但是張良在死前並沒有找到適合的傳人將這本書傳下去。所以就帶著素書入藏了。《素書》的發現相傳是在張良的墳墓中,枕在張良的頭下的。那為什麼叫素書呢?這和中國文化有很大的關係。中國文化講究內聖外王,看問題要看到事物發展背後的本質和基本規律。一旦掌握到真理,會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是非常簡單的,並不複雜。素書想傳達的意思就是說,真正掌握規律後,解決問題就會有很簡單但是很有效的方法。我們看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人。所以我想這也恰恰是素書想給我們後人最大的啟示。

    那如何找到事物發展背後那所謂的規律呢,《論語》中孔子說過:吾道一以貫之。究竟怎麼理解這個“一”呢?儒家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解釋,道家透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來解釋,佛家透過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關係來解釋。閱讀這三家的經典著作,能讓我們理解這個“一”,從而讓我們掌握獲得成功的法門。

  • 5 # 百家拾遺

    《素書》為什麼叫《素書》,我查了下古籍,先賢沒有解釋,近代的大家也沒有相關闡述。所以在此我只是略微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要知道《素書》書名的含義,我們先來了解另一個詞--素王。素王這個詞最早應該是出自《莊子》。《莊子·天道》有這麼一句話,“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郭象註解道“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翻譯過來就是說他的德行,功績為天下所歸往,但他並沒有權勢爵位,這樣的聖人就是素王。到了漢朝,基本上這個詞也成了孔子的代名詞。如在《淮南子·主術訓》有言“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宏,勇服於孟賁……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教道,以成素王。”還有王充 的《論衡·定賢》:“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春秋》。”等等。而《素書》裡“素”應該指的就是“素王”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是一本學了能夠使人成就素王的書。為什麼是素王,而不是直接能夠成王?因為要想成為統治者,不單單是隻靠知識能力所能決定的,它裡面還包含個人的人格魅力,時遇,甚至還有些許時運等等條件的組合疊加。這不是靠一本書就行的,書只能告訴你做事做人的方法。

    那麼《素書》有沒有這樣厲害呢?我們首先來看看它的來歷。關於《素書》,我們知道的並不多,基本上對它的認知都是來自宋代宰相張商英的序。 在序中張商英這樣寫到:《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漢列傳》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  晉亂,有盜發子房冢,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  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人間。然其傳者,特黃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盡哉。子房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而《素書》就是當年有名的“圯橋受書”故事中黃石公給張良的書。透過這段序言,我們知道了當年黃石老人把書傳給張良,但是由於黃石老人不是聖賢不可輕傳的叮囑,張良死後一直把它自己玉枕中,一直到被晉朝的盜墓賊找到而開始流傳於世。

    雖然張良憑藉此書而助劉邦一統天下。但是在張商英看來,張良也不過是學了此書的皮毛。序後面有言:

    然則,黃石公知秦之將亡,漢之將興,故以此《書》授子房。而子房者,豈能盡知其《書》哉!凡子房之所以為子房者,僅能用其一二耳。…… 嗟乎!遺粕棄滓,猶足以亡秦、項而帝沛公,況純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由此可見此書的厲害。統觀全書,它是以儒、道兩家思想為主,而雜以法家、兵家的思想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其又長於權謀,故而又被稱作《鈐經》,“鈐”是兵書的意思。同時也是通假字,通“權”字,謀略的意思。或《玉鈐經》。玉在古代是君子的象徵。說明這本書是君子或聖人安定天下用的。透過這些,我們也可以確定《素書》的書名正是有素王之書的意思。

  • 6 # 低迷的風向

    黃石公《素書》是一部類似‘語錄’體的書,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另名《鈐經》,又名《玉鈐經》

    《素書》是作者人生觀的具體表現。

    素--天然、自然圓通、隨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落地8萬元的六座車推薦哪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