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上半年寬鬆融資環境中走出一波“小陽春”的樓市,正被多渠道送下“退燒藥”。7月12日,發改委發文要求房企發行外債只能用於置換未來一年內到期的中長期境外債務。除信託和債券外,房企融資的另一重要渠道銀行貸款,更是監管一直以來的嚴盯物件。新京報記者根據銀保監會官網披露的行政處罰資訊不完全梳理,本週內又有兩家銀行因涉及房地產的業務違規收到罰單,而5月以來,銀保監繫統共公示了38張涉房罰單,涉及銀行約30家,覆蓋國有大行、股份行、城農商行和農信社等,罰單總額超2000萬元。
3
回覆列表
  • 1 # 老胡的城

    第一,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心堅定的。第二,房企粗放型發展方式面臨挑戰,從重開發銷售到重服務管理已是趨勢。第三,包括銀行在內的傳統金融機構業務上的路徑依賴難以維持,但不景氣的宏觀經濟環境、巨量的存量業務也都會給銀行的轉型發展帶來阻力。

  • 2 # 樓市張三瘋

    因為房企錢多了就去搶地,搶地就會導致土地溢價。當土地價格上漲,那麼最終成本還是會轉移到房價上,因此未來會帶動房價的上漲。

    很明顯,這就是違背了國家的意願,國家要的是“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所以國家拿融資開刀,也就是從根上解決房企因為集中搶地而帶來的土地溢價。

    而今年國家穩房價的理念暫時是不會變的,這也就意味著國家對於資金的管控也難以放鬆。那麼房企又得祈求多賣幾套房回籠資金了。

    然而2018年的剛需已經在上半年小陽春的時候被消化了一部分,現在樓市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市場開始轉冷。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最新發布的資料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40城新房成交量環比下降10.3%,同比下降0.3%。

    房子難賣了,融資也難了,開發商的更苦的日子也開始了。被逼急的房企們,國內借不到錢,只能跑海外補血。引發了6月份一大波海外發債浪潮。

    6月以來,海外融資的上市房企超過15家,融資金額超過30億美元。多數房企融資額度較大,其中包含朗詩、合生創展、中國金茂、中國奧園、中南建設等12家房企。

    但是那麼多企業搶錢,融資成本自然就提升了。上面是6月份部分房企的發債情況,歷年來典型房企境外融資成本分別是6.87%、5.61%、6.75%、7.15%、8.34%。

    有一些海外發債年利率已經高達11%以上了,融資成本就很明顯看得出來高出了不少,反過來也能看得出房企的融資困難。

    截止7月24日,房企破產高達274家,未來的房企市場將面臨大規模的洗牌。

  • 3 # 立馬財經

    現在除了貸款,信託影響也是比較多的。

    房企缺錢,拼命找錢。房地產融資渠道過去主要是銀行貸款,但是隨著國家堅持“住房不炒”的決心和國內去槓桿的政策,2018年的房企國內銀行貸款連續每月累計下降。但房地產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高週轉、高負債、高槓杆的“三高”,房企從銀行貸不來款,只能依靠新的融資模式,故地產信託業務飆升。2019年以來,雖然房企的融資有所回升,但主要是“借新還舊”。截至2018年底,房企各渠道的有息負債餘額高達20.3萬億元,預計將在2019-2021年集中到期,其中2019年到期規模高達6.8萬億.所以餘額的管控將使房企融資渠道更加困難,預計未來房企將更加缺錢。

    7月上旬,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加強房地產信託領域風險防控,針對近期部分房地產信託業務增速過快、增量過大的信託公司,銀保監會於近日開展了約談警示,要求這些信託公司控制業務增速,提高風險管控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銀保監會對房地產信託嚴監管具有政策延續性。早在今年5月,銀保監會下發《關於開展“鞏固治亂象成果,促進合規建設”工作的通知》(即“23號文”),要求嚴格規範房地產信託業務,強調不得向“四證”不全、開發商或其控股股東資質不達標、資本金未足額到位的房地產開發專案直接提供融資。6月13日,在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直言:”歷史證明,凡是過度依賴房地產發展經濟的國家和地區,最終都要付出沉重代價。靠投資投機房地產來理財的居民和企業,最終都會發現,其實都很不划算”。而在國內,地產信託一直是房企融資的重要渠道之一。據用益信託資料顯示,截止7月10日,2019年投向房地產領域的信託產品共發行3313款,總資金規模達5359.27億元,是信託資金流向最多的領域。

  • 4 # 勇談樓市壹貳叄

    感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3個月38張罰單涉及到30家銀行的新聞已經在朋友圈不脛而走,可以說這應該是監管部門今年上半年對於房地產監管的一個縮影。很多學者和朋友都說房地產市場調控已經從過去的供需端開始向融資端轉移了,這次處罰也正是加緊融資端監管的一個例證。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房企融資的渠道都被嚴格監管,其背後的目的不言而喻

    第一、房企的主要融資渠道其實就是銀行貸款、信託和債券,這些資金基本佔據了銀行所有資金的50%以上。看過我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多數銀行的自有資金僅僅佔據了專案總投資的30%左右,甚至有些中小房企本身實力有限,自有資金其實也多是來源信託和債券融資。這樣的情況下必然會加大後期房企資金鍊斷裂的風險,無論是對於地方、銀行還是融資機構來說都是風險巨大的。

    第二、嚴格監管房企的融資渠道後,不符合市場條件的房企被逐步淘汰出去將是必然。相信看過我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截止到7月24日,今年宣佈破產的房企已經達到了274家,而這其中多數的房企其實都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而且多數的市場是在三四線城市。如果說融資渠道的監管不放鬆的話,今年宣佈破產的房企數量突破500家應該不是問題,如果算上2018年的破產企業總數,中國這兩年的房企破產數量將達到1000家左右,也就是說在中國數萬家房企當中這個比例已經不低了。

    第三、“二八原則”同樣適合房地產行業,大批房企其實在2008年的時候就該破產。至今也有很多學者堅信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最佳處理中國房地產泡沫的時機,只是當時我們為了維持經濟穩定和保就業(主要是害怕造成社會問題,其實不會)開始了刺激經濟的計劃。直到在房價又上漲了2輪後的今天,我們才有機會進行房地產市場調整,而進行融資渠道管控就是最佳方式。

    依靠“銀根”才能生存下去,沒有自我造血能力的房企註定要被淘汰

    第一、過高的資產負債率使得越來越多的房企不得不加快資金流轉速度。有時候真的感覺房地產企業是一個比較奇葩的行業,幾乎所有的企業要想有正常的經營活動都需要不斷融資或銀行提供海量的貸款。這是很不正常的,出現這樣一個局面的原因除去我們的政策因素外,房地產市場競爭不充分也是原因之一。要知道中國家電企業,比如:格力、美的、海爾等哪個企業帳上不是有大量的閒置資金。

    第二、逐步減少對於房地產業的依賴度也是我們在做的事情。記得2003年房地產業被確定為國民支柱產業的時候,很多學者都為之譁然。要知道日本房地產泡沫最後被迫主動刺破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當時把房地產業(日本稱之為不動產業)作為國家經濟穩定增長的主動力。直到近幾年削弱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才在逐步實施,目前我們在做的其實就是逐步削弱房地產業對於經濟的干擾作用。關注房產經濟的朋友應該知道,包括社科院等權威部門都在多個場合釋出報告稱,房地產經濟對於國民經濟的危害越來越大。

    綜上,日本主動刺破房產泡沫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依靠房地產業是不可能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國家競爭力持續提升的,他們的基本國策就是農地(糧食)和科技;如今我們也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重新振興製造業,依靠現代製造業來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和競爭力提升已經成為共識。所以,相信在這個風向不變的情況下,進行加強對於房地產業的調控尤其是進行融資端的監管才是真正有利於房地產行業健康、穩定發展。各位覺得呢?歡迎關心房產和經濟的朋友積極留言、點贊、關注、轉評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索寓言裡有三隻狗的故事嗎?